2023-06-05 16:22:47来源: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会阅读:35次
为积极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已于4月21-22日在广州盛大召开。借此大会之际,特别推出《历久弥坚 伊路前行》栏目,特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慧强教授接受采访,谈谈CSCO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血液肿瘤的发展方向。
医脉通:CSCO指南的更新越来越结合中国国情,呈现中国特色,在您看来,今年淋巴瘤指南的更新都有哪些亮点呢?
黄慧强教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版)亮点颇多,第一,指南进一步加强了新方案的推荐力度,最亮眼的就是抗体偶联药物(ADC药物)维泊妥珠单抗(Pola)联合方案升级为Ⅰ级专家推荐。此外,CD30单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等新型方案也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第二,指南增加了中国真实世界数据,丰富了中国人群选择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希望未来医院和相关药企合作开展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如随机对照研究以及个体化精准治疗相关研究,积累中国患者治疗数据,进一步提高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复发或难治患者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1。
医脉通:血液肿瘤领域日新月异,您对年轻一代的医生有什么建议和期待呢?
黄慧强教授:如今,我们拥有很多新的诊疗手段,以及领域内前辈奋斗而来的智慧结晶,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年轻医生需花时间整合关键内容,更有效地应用到血液肿瘤诊疗实践或科研之中。尤其是年轻医生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专科化建设,以便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更专业地治疗疾病。
同时,年轻医生应充分利用领域内权威共识和指南,参考指南和共识推荐的优良方案,这样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共识并非完美,临床医生也应保持常变常新,并且年轻医生应多去重点科室轮转,充分融合多科室临床经验,比如用血液思维来治疗淋巴瘤,可能会实现更佳效果。
医脉通:全球首创的BTK抑制剂伊布替尼问世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诸多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模式已经发生巨变,您能否分享一下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对中国淋巴瘤领域产生的影响?
黄慧强教授:淋巴瘤治疗已处于免疫靶向治疗时代,小分子药物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淋巴瘤领域BTK抑制剂可谓异军突起,临床医生应用全球首创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BTK抑制剂改变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MCL)等B细胞淋巴瘤和其他类型血液肿瘤的治疗格局,给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选择。伊布替尼2017年在中国上市,是国内上市最早的BTK抑制剂,也是目前唯一获批CLL一线医保适应症的BTK抑制剂2,3。
BTK抑制剂不仅在惰性淋巴瘤中疗效出色,对侵袭性淋巴瘤如原发中枢淋巴瘤,甚至有些继发中枢受累的淋巴瘤也有不错效果。
医脉通:如何看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目前的诊疗现状,以及伊布替尼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应用?
黄慧强教授:对于预后较差的中枢淋巴瘤,既往治疗虽有进步,但整体疗效还不够理想。这类淋巴瘤复发率较高,现有治疗药物很多不能进入中枢,因而疗效欠佳。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早期研究显示,其在原发和继发中枢淋巴瘤中的单药应用非常有效,有效率分别达到81%和69%,其小分子更易通过血脑屏障(BBB)4-5。
在单药基础上,我们开始BTK抑制剂联合方案一线治疗原发中枢淋巴瘤的探索,我们设计了MIT方案,即甲氨蝶呤、替莫唑胺两个经典药物联合剂伊布替尼。剂量爬坡试验发现,联合方案安全性良好,比过往加上阿糖胞苷(Ara-C)等药物更加安全,同时,MIT方案目前的有效率和CR率也非常高,数据还在进一步积累和完善6。BTK抑制剂给初治患者带来了切实的治疗改善,甚至在虚弱老年人群中也能实现良好缓解。在继发中枢淋巴瘤中,BTK抑制剂也是相当有效的靶向药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