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黄晓军教授当选主任委员
2022-04-27 18:46:04来源:中国抗癌协会阅读:184次
2022年4月22日,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92个专委会——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宣告成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前期选举工作,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教授领衔的第一届专委会亮相,这一专委会的诞生填补了我国肿瘤学和血液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空白。第一届肿瘤血液病学大会也同期举行。来自血液学、肿瘤学和儿科学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参与了会议并发言。大会主旨报告均聚焦肿瘤学和血液学交叉的问题,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显示了这一新兴学科充沛的学术活力。会议受到来自血液科、肿瘤科、儿科等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
很多人不禁要问,中国抗癌协会(CACA)已经有了血液肿瘤学专委会,为什么还要成立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让我们在成立大会里找到答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樊代明院士:整合治疗让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未来可期
众所周知,在国内首次提出肿瘤整合治疗理念的是中国抗癌协会。CACA樊代明理事长在专委会成立致辞中指出,“肿瘤整合治疗就是强调肿瘤治疗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整合治疗要做好,其任务之一是整合学科,让学科发挥1+1>2的效果。五年来,CACA专委会已从原来的48个发展为93个,新成立的专委会中很多是属于肿瘤整合性质的,新生专委会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并得到蓬勃发展。未来希望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能发挥专业优势,和CACA其他委员会一道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有自己的声音和成绩。”
王瑛秘书长: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意义重大
中国抗癌协会王瑛秘书长的致辞肯定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的重要意义,并从协会的角度对专委会提出了以下5点要求:持之以恒发展会员、大力开展学术活动、积极参加总会各项活动、依法依规管理专委会、加强组织和自身建设。
赵勇副部长:学科开拓者要有勇气、毅力、智慧
在听取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筹备组组长黄晓军教授介绍筹备情况后,中国抗癌协会组织部赵勇副部长发言表示,筚路蓝缕、创业不易,学科建设和开拓者需要勇气、毅力和智慧。随后,他宣读了“中国抗癌协会关于建立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的决定”,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第一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常务委员名单,并对各位专家表示了祝贺。
黄晓军主委:
以整合理念打破局限 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肿瘤医学创新之路
黄晓军教授表示非常荣幸成为CACA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他对CACA领导给予的信任和对血液学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
“血液肿瘤和肿瘤血液乍看相似,实则不同。樊代明院士以逆向思维和整合思维提出了成立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的构想。”黄晓军教授说自己对这一新兴领域也经历了从认识到认同的过程。
黄晓军教授介绍,血液肿瘤研究的是肿瘤,而肿瘤血液学是肿瘤学和血液学的交叉领域,它主要研究肿瘤引起的血液学毒副作用、肿瘤合并血液疾病,以及血液肿瘤和肿瘤血液病的共性机制等。以往血液医生和肿瘤医生对于血液病和肿瘤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对肿瘤血液病学涉及内容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认识没有跟上,但临床中患者的需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肿瘤血液病学背后的科学问题和临床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非常感谢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昭教授和副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唐菲菲教授的辛苦付出。
他表示:“今天我们成立了中国的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相聚在这个平台,要以整合思维的理念来打破局限,以科技兴国来碰撞灵感,以患者福祉来启迪创新。只要我们团结协作,就一定能够把肿瘤血液病学科内涵做得更丰富,能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肿瘤医学创新之路。”
学术报告:第一届肿瘤血液病学大会
CACA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表示,肿瘤血液病学这个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非常有意义,未来愿意和专委会所有委员和会员一道将工作做好,共同助力中国抗癌协会全局目标的实现。
CACA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院长表示,专委会成立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由两个学科交叉碰撞产生。肿瘤跟血液学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异,交叉融合后定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此外,专委会的成立,也为血液学青年人才成长提供了新的舞台。期待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能打造成一个特色鲜明、走向世界的出色专委会。
1、消化道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鹏教授介绍了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他表示,中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之一。胃癌预后差与诊断晚有关。中国早期诊断率较低,2000年左右,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10%,目前也不超过20%。日韩已经把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早期检查列入医保报销,效果较好。他从早期胃癌性质、范围、深度、分化程度四方面介绍了早期胃癌的诊断。
李教授还比较了EMR和ESD两种早期胃癌治疗方式的区别。他表示,内镜切除和外科切除相比,二者生存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别。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李军民教授主持此环节。
2、肿瘤患者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治
CACA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昭教授报告称,肿瘤患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LH)临床发生率罕见,但危及患者生命,中位生存时间小于两个月。在儿童中发生率高。淋巴瘤继发HLH(LA-HLH)在成人中常见。
王昭教授团队提出了LA-HLH新分类标准,分为淋巴瘤诱发HLH、合并感染诱发和免疫治疗诱发。三者治疗策略不同,其中淋巴瘤诱发HLH需要快速抑制HLH,对淋巴瘤针对性治疗;对合并感染诱发的LA-HLH治疗措施包括控制感染,在必要时使用细胞毒药物;对于免疫治疗诱发LA-HLH,治疗策略是:暂停免疫治疗,控制细胞因子风暴。
他还表示对于能够达到完全缓解的LA-HLH患者,应考虑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外王昭教授还透露,LA-HLH诊治专家共识也将在不久发布。
主持: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增军教授
3、肿瘤治疗中常见出凝血问题及处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张磊教授分享了肿瘤相关出凝血疾病分类和代表性疾病诊疗经验。
肿瘤相关出凝血疾病分类包括肿瘤相关血栓性疾病、肿瘤相关出血性疾病和治疗相关出凝血疾病。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分为两大类,发生率为4%-20%。首次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病例中20~30%和肿瘤相关。肿瘤患者VTE发生率是非肿瘤患者4~7倍,是肿瘤患者第二大死因。不同肿瘤血栓发生的途径存在差异,肿瘤患者血栓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年龄等),肿瘤相关(晚期肿瘤患者更易形成高凝状态,风险预测方面,胃癌和胰腺癌血栓发生风险更高)和治疗相关。
深静脉血栓、浅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治疗首先需要进行评分,之后按照诊断流程进行诊断和治疗。肿瘤患者是静脉血栓高危人群,静脉血栓的形成,增加了肿瘤患者的死亡风险,全面评估肿瘤患者的血栓风险,规范预防、合理治疗,平衡肿瘤患者血栓防治的风险和获益至关重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恶性肿瘤患者中临床显性发生率为7%。2017年,在胡豫院长带领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发布,使DIC诊断更科学、更简洁、更利于判断。治疗DIC的关键是治疗基础疾病和消除诱因,应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分析分层治疗。
此外,张教授还介绍了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的诊治。
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冯四洲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王彩莲教授。
4、肿瘤患者感染性疾病诊疗策略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带来了《血液肿瘤免疫及靶向药物治疗相关性感染预防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的解读。他介绍了两部分内容,包括免疫治疗相关感染和靶向药物相关感染。
免疫治疗对免疫系统是有影响的,包括了抑制B细胞免疫,这类药物包括BiTE抗体、抗CD20和抗CD38抗体;抑制T细胞免疫,这类药物包括CD30单抗;免疫治疗中普遍存在的治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治疗合并免疫抑制药物可增加患者感染风险。
靶向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也包括抑制B细胞免疫,这类药物包括BTKi和TKI;抑制T和NK细胞免疫,包括JAK抑制剂等。
钱教授表示,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形成了血液肿瘤治疗领域新格局,但对于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影响尚不明确。需要评估疾病进展或前期多次化疗的患者应用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药物的潜在风险。此外,免疫相关的反应与感染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所以临床应做好药物预防及相关感染的防治。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贾永前教授。
5、中国内地儿童恶性肿瘤诊治的挑战与机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袁晓军教授介绍了我国儿童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防治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她表示,肿瘤已成为导致儿童死亡的第二位主要病因。儿童恶性实体肿瘤的特点包括巨大肿瘤多、晚期病例多,但其治疗效果好,社会回报高。
儿童肿瘤防治面对的挑战来自6个方面。
挑战一,中国国内儿童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数据不完整;挑战二,中国肿瘤儿童治疗的可及性受地域和经济发展影响大;挑战三,中国儿童肿瘤治疗负担能力不足是获得最佳治疗的主要障碍;挑战四,支持中国儿童肿瘤治疗的硬件问题,表现在大的儿童肿瘤医疗中心床位使用率已满,但仍有患者被拒之门外,而新一代诊断、治疗设备也集中在大城市;挑战六,应该重视开展儿童恶性肿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挑战七,儿童肿瘤新药研发困难重重。
未来中国儿童肿瘤治疗的机遇。
机遇一,已经从国家层面设置了全国儿童肿瘤监测点;机遇二,中国政府出台儿童肿瘤患者救治政策;机遇三,开展临床试验已经被重视,很多多中心临床、基础、转化研究正在进行或已经发布;机遇四,积极开展儿童肿瘤诊治的新疗法和新进展。
袁教授表示,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对常规治疗整体预后优于成人,中晚期儿童肿瘤预后仍不理想,近年来我国儿童恶性肿瘤总体诊治水平大幅提高,但仍存地域差异。少数儿童医疗中心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儿童肿瘤临床研究蓬勃开展,成绩斐然,但数据收集和数据质量检查时,是多中心研究中最具挑战的任务之一。未来应积极探索靶向新药和免疫治疗等新疗法及发病机制研究。
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郑胡镛教授、南京儿童医院方拥军教授。
6、新药在弥漫大B淋巴瘤的中国进度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介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药物包括三类,针对B肿瘤细胞表面靶点的新药,包括裸单抗、ADC抗体、双抗和CAR-T类药物;针对B肿瘤细胞内靶点的新药,包括,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针对肿瘤微环境、表观遗传学相关药物。
DLBCL是一类可能治愈的疾病,一线治愈率可达60%~70%,但仍然有40%~50%的患者治疗后出现难治或复发。2021年ASH在DLBCL进展包括探索如何进一步改善初治患者疗效,使用R-CHOP+X的研究,如POLARIX研究等,以及如何使用免疫或者靶向治疗提高复发难治患者预后的探索,包括CAR-T、双特异性抗体和ADC药物等。
在初治DLBCL患者中,POLARIX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入组的中国患者比较多。截至2021年6月28日中位随访时间28.2个月,与R-CHOP治疗相比,Pola-R-CHP治疗显著改善了两年PFS率(70.2%vs76.7%)。相比对照组,Pola-R-CHP治疗组的PD、复发和死亡的相对风险降低27%。该药物安全性良好。
最后,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吴德沛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全面总结,他发言说第一届肿瘤血液病学大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各位专家的分享和讲解代表着肿瘤血液病学研究领域的最前沿进展,受到了广大同道的一致好评。至此,本次会议画上圆满的句号。期待下次肿瘤血液病学大会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