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曾小峰教授: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风湿免疫发展正当时

2023-06-13 17:57:48来源:2023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13届CSTAR/CRDC年会阅读:34次

2023年6月8-10日,北京迎来了由中国康复医学会(CARM)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办,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协办的盛会“2023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13届CSTAR/CRDC年会”。本次会议不仅圆满召开,还在现场举行了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实验诊断研究委员会成立仪式,并发布了2023-2024年度工作计划。

会议现场,医脉通特邀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曾小峰教授接受采访,围绕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提升免疫疾病与皮肤病临床研究能力、加快临床转化方面取得的进展与经验进行分享。

 

1.jpg

曾小峰 教授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亚太风湿病学会联盟(APLAR)前副主席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撰写组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九、十届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及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常务理事风湿免疫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英文《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Research》杂志主编

 

医脉通:风湿免疫专业在我国的设立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开设该专业的医疗机构就是您所在单位——北京协和医院。请您简要谈谈我国风湿免疫领域的治疗发展。

 

曾小峰教授:中国风湿免疫科是一个新兴学科,从1985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成立后,开始以独立学科出现。但最早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张乃峥教授已赴苏联学习,并在回国后致力于风湿免疫学科发展。北京协和医院是我国第一家成立风湿免疫科的医院,学科于1979年筹备,并在1980年正式建科,至今仅有40余年历史。

 

风湿免疫科在过去为什么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医少药”。首先,我国缺少风湿免疫领域的专业人员,临床存在大量误诊、误治的情况。其次,当时的治疗药物除了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基本没有其他选择,这些药物都无法根治风湿免疫病,加之应用不当还容易出现副作用。可以看出,风湿免疫学科发展一直存在很大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风湿免疫科的重视、支持、推动,学科得以迅速发展。2012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制定的“一市一科一中心”发展计划在全国推动,目前已取得丰硕成果。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所有有条件的三甲医院建立独立的风湿免疫科,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也要建立风湿免疫科。基于此,我国建立风湿免疫专科的医院已越来越多,从业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此外,随着科技发展,新药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使风湿免疫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极大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同时促进了学科快速发展。但随之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规范化诊治”,包括正确诊断、正确选择治疗药物等。总的来说,风湿免疫科现已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医脉通: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离不开大数据技术支持。我国风湿免疫研究大数据平台发展迅速,您能否简要谈谈有哪些数据库对我们风湿免疫领域起到了哪些卓越的贡献?

 

曾小峰教授: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团队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数据库,此后开始进入系统性红斑狼疮注册研究,正式开启中国风湿免疫科的大数据时代。随后在2011年又建立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单臂注册研究扩展到所有风湿免疫病的注册研究。这些注册研究为深入了解我国风湿免疫学科的疾病谱、诊治现状、现存问题奠定了基础。基于此,《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报告2020》和《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相继发布,为我国制定相关疾病的诊治策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证据。

 

我国患者基数大,相关数据多,可以做各种分层分析,应该大力发展大数据平台。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已从“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开始要求建立大数据注册研究,而风湿免疫科已提早10年开始探索,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医脉通:近三年,您总计牵头22项临床试验,位列非肿瘤科第一。这些研究覆盖了风湿免疫疾病的哪些靶点?

 

曾小峰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在临床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并牵头百余项临床试验,其中创新药注册试验国际多中心28项,国内多中心试验54项,并有多项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现如今,几乎所有新靶点研究的临床试验都会纳入中国人群,目前相关的国际多中心研究中,中国基本同步参与进行。

 

过去三年,由我牵头的临床研究覆盖了风湿免疫领域的全部靶点,包括白细胞介素(IL)-6、IL-17A、Janus(JAK)家族等。可以看出,针对风湿免疫病的药物层出不穷。

 

 

医脉通:在风湿免疫疾病领域,大动脉炎的治疗强调以风湿免疫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诊疗。请您分享一下您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大动脉炎的一些宝贵经验,并分析一下您对大动脉炎未来治疗趋势有怎样的看法?

 

曾小峰教授:血管炎是风湿免疫领域的一大类疾病,其中又以大动脉炎较为常见。过去对大动脉炎的了解不足,加之药物治疗选择不多,我国在大动脉炎方面几乎没有系统研究。自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成立血管炎学组以后,国内开展了大量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大动脉炎研究队列。经过一系列探索,我国大动脉炎的诊疗现状逐渐清晰。现阶段,大动脉炎的治疗手段并不多,目前已在进行多项临床研究,以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借鉴其他炎性疾病及血管炎的治疗,这些研究将为世界提供中国证据。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在大动脉炎的诊疗方面引领世界潮流。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