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2023 EHA 军之鉴丨马军教授:聆听侵袭性淋巴瘤领域的中国声音

2023-06-16 11:29:20来源:第28届欧洲血液学会年会(EHA)阅读:49次

2023年6月8-11日,第28届欧洲血液学会年会(EHA)于德国法兰克福盛大召开。作为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盛会,EHA会议汇集了血液学最新研究成果和突破性临床进展,也为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带来了更多机遇。医脉通诚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接受专访,对本次大会中侵袭性淋巴瘤的中国数据进行精彩解读。

 

医脉通:EHA是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今年的EHA与往年有哪些不同?您现在的感受如何?

马军教授2023年EHA会议是三年疫情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线下会议,参与人数接近两万人,涵盖103个国家,其中中国有60多人来参加。在学术报告方面,中国专家共有21篇Oral Presentations和238篇Posters Presentations在EHA会议亮相。

6月8日举办了白血病、淋巴瘤、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以及一些创新药的专场,以及48场AB会和卫星会,其中泽布替尼的卫星会报告于6月8日下午五点公布。泽布替尼已经成为受全球瞩目的BTK抑制剂,其副作用低、安全性高、疗效优,与其他药物联合还可进一步提升疗效,chemo-free时代已然来临。泽布替尼代表着中国血液和淋巴系统的创新药物进入国际,也使中国的生物制药民族企业进入了国际先列。

 

医脉通:随着免疫靶向治疗时代的来临,BTK抑制剂等创新药物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陆续启动,在本次EHA上,侵袭性淋巴瘤特别是DLBCL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中国研究数据?

马军教授中国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药物,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获批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R/R MC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多个适应症,成为BTK抑制剂中的优选。

泽布替尼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领域的联合治疗中也有优异表现,今年EHA公布的一项回顾性分析(摘要:P1186)纳入70例结外受累的非生发中心(non-GCB)DLBCL患者[1],结果显示接受ZR-CHOP的患者对比R-CHOP组ORR更高(91.3% vs 68.1%),CR率也更高(82.6% vs 61.7%)。ZR-CHOP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5% vs 53.2%,P=0.02),此外,<60岁患者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 vs 50%,P=0.04)、结外累及≥2次的患者(78.6% vs 28.6%,P=0.01)、III/IV期患者(77.8% vs 45.9%,P=0.04)和双表达淋巴瘤患者(87.5% vs 25%,P=0.02)明显优于标准治疗组。该研究证实,与标准的一线治疗相比,ZR-CHOP方案治疗结外受累亚组的患者获得了更好的疗效。期待该方案推广至全球,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血液肿瘤患者带来希望。

*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ZR-CHOP,泽布替尼联合R-CHOP;ORR,客观缓解率;CR,完全缓解;PFS,无进展生存期

 

医脉通: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相对少见,大多数为高侵袭性DLBCL,今年EHA会议上的进展如何?

 

马军教授过去PCNSL患者的生存率不佳,治疗药物有限,以化疗、放疗为主。本次EHA公布的一项Ⅱ期研究(摘要:P1197)纳入12例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方案治疗失败的复发/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PCNS-DLBCL)患者[2]。结果显示,泽布替尼单药或联合系统化疗可达到83.3%的ORR和33.3%的CR率,疾病控制率(DCR)为100%,且最后一次随访时PFS尚未达到。治疗期间未发现感染、出血、高血压、心房颤动/扑动等不良事件。该研究获得了国际淋巴瘤领域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重视,开创了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PCNSL的良好方案,期待其应用于中国真实世界,惠及更多PCNSL患者。 

 

医脉通:在B细胞来源的血液恶性肿瘤中,还有哪些新型治疗药物值得我们深入了解,请您就本次大会上的更新数据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马军教授除了BTK抑制剂,B细胞来源的血液恶性肿瘤领域还有非常多值得关注的新型治疗药物,比如新一代的BCL2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等等。其中BCL2抑制剂在成熟B细胞恶性肿瘤以及髓系白血病均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其联合阿扎胞苷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不适合强化疗的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在一项纳入54例B细胞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Ⅰ期研究中[3],新型的高选择性BCL-2抑制剂BGB-11417显示出高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单药治疗在高达640mg/d的剂量下依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无剂量依赖性毒性增加。期待今后开展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并尽早在国内上市,惠及B细胞淋巴瘤和髓系白血病患者。

 

医脉通:此次EHA大会中,大量中国研究数据的发布对我国淋巴瘤诊疗事业的发展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对于未来血液肿瘤的治疗药物,您有怎样的展望呢?

 

马军教授本次EHA会议也公布了CAR-T疗法的诸多进展,比如其在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中国临床研究中获得了高于欧美国家的2年PFS率;BCMA 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也有较好的疗效和生存获益。目前中国的CAR-T细胞治疗取得了全球领先的进展,在EHA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涵盖R/R DLBCL、R/R MCL、RRMM等领域。期待着我国有更多成果在国际会议上发布,让中国之声响彻全球。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我们任重而道远。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淋巴瘤的治愈率仍有差距,在学术研究和创新药方面还处于第三世界。尽管我国刚刚迎来创新药物的春天,需等待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到收割的季节,但是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应用转化医学,与中国生物公司、全球生物公司联合,为血液肿瘤患者创造更多的武器,使患者活得更长、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

 

640.jpg

 

马军教授在EHA会议现场

 

1686886602561123.png

马军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