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8 21:29:07来源:第28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阅读:38次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免疫异常与ITP的发病机制有关,然而,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ITP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新靶点也是出凝血疾病领域的临床热点难题。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常见且具有潜在破坏性的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虽然BOS很少见,仅影响5%-12%的移植受者,但由于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它仍是移植后的一个重要问题。第28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于2023年6月8日-1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团队的3篇ITP和移植领域相关研究入选了2023 EHA会议的口头报告。医脉通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Oral 1
摘要号:S295
标题:TACROLIMUS MODULATES CD4+ T-CELL PROLIFERATION AND FUNCTION VIA MTHFD2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中文标题:他克莫司通过MTHFD2调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CD4+ 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
第一作者:杨丽萍
报告人:皇秋莎
研究方法
采集35例原发性ITP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流式检测CD4+T细胞胞内MTHFD2表达及各免疫亚群的改变;Real-time PCR研究CD4+T细胞MTHFD2、FoxP3、T-bet、RoRγt等转录水平表达;CBA检测细胞因子水平;Western Blot分析MTHFD2、NFATc1、上游分子调控及下游信号通路改变;骨髓病理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分析CD3、CD4、CD8、MTHFD2和FoxP3等表达。在单细胞分辨率下,使用飞行时间质量细胞术定量免疫亚群和与ITP相关的代谢调节因子。代谢实验采用海马XFe96细胞外通量分析仪和质谱仪。建立主动型ITP小鼠模型,体内外监测药物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ITP患者CD4+ T细胞中的一碳代谢,尤其是MTHFD2表达上调。经MTHFD2抑制剂(MTHFD2i)处理后,CD4+ T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流式结果显示,MTHFD2i降低ITP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CD3+CD4+IFNr+)比例,显著提高Th2细胞(CD3+CD4+IL-4+)和Treg细胞(CD4+CD25+FoxP3+)的比例。同时,MTHFD2i减低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6水平。此外,ITP患者CD4+ T细胞的细胞外酸化率(ECAR,反映有氧糖酵解)增加,而耗氧率(OCR,反映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降低。MTHFD2i增加了OCR/ECAR比率,促进CD4+T细胞向氧化磷酸化方向转变。
他克莫司与ITP小鼠CD4+T细胞体外共培养,研究发现他克莫司显著抑制CD4+ T细胞中MTHFD2的表达。与MTHFD2i类似,他克莫司抑制CD4+ T细胞的增殖和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ITP小鼠体内应用MTHFD2抑制剂或他克莫司,结果显示ITP小鼠血小板计数升高,出血减轻。ITP患者应用他克莫司治疗后,血小板数量升高,外周血免疫亚群Th1/Th2和Th17/Treg失调得以纠正。
图1. ITP患者CD4+T细胞MTHFD2表达升高
图2. 他克莫司减低MTHFD2表达,减低ITP小鼠Th1和Th17细胞数量,促进FoxP3表达
研究结论
研究揭示一碳代谢失调如何调控ITP 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效应功能,并提出他克莫司靶向MTHFD2治疗ITP的潜在作用机理。
Oral 2
摘要号:S296
标题:IL-1Β SIGNALLING INDUCES, AND BARICITINIB ALLEVIATES NEU1-MEDIATED MEGAKARYOCYTE DESIALYLATION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中文标题:IL-1β信号可诱导、巴瑞替尼可改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NEU1介导的巨核细胞去唾液酸化
第一作者:赵芃
报告人:张晓辉教授
研究方法
连续纳入激素耐药/复发ITP患者60例,连续纳入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巨核细胞固有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流式检测巨核细胞NEU1表面表达及去唾液酸化水平;Real-time PCR研究巨核细胞NEU1、IFN-β转录水平;Western Blot分析巨核细胞JAK/STAT磷酸化水平及NEU1总表达量;骨髓病理免疫组化分析IL-1β、IFN-β表达;免疫荧光分析NEU1、IL-1R1、IFN-β表达及巨核细胞骨髓微环境空间分布;共聚焦免疫荧光分析NEU1、STAT2亚细胞定位;构建ITP鼠模型,分析baricitinib在体外及体内,纠正巨核细胞NEU1过表达及功能障碍作用。
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ITP巨核细胞固有免疫相关基因高表达,骨髓IL-1β和IFN-β表达增强,ITP巨核细胞过表达IL-1R1和IFN-β,骨髓微环境空间分布异常;外源性IL-1β诱导巨核细胞NEU1过表达,细胞表面去唾液酸化,并诱导NEU1转位至细胞膜;IL-1β诱导巨核细胞合成及分泌IFN-β,JAK/STAT通路磷酸化激活,STAT2核转位;JAK阻断剂抑制IL-1β诱导的NEU1过表达。Baricitinib纠正巨核细胞NEU1过表达、去唾液酸化,在ITP鼠模型体内,改善巨核细胞NEU1过表达、去唾液酸化及骨髓微环境空间分布异常。
图3. IL-1β信号通路诱导巨核细胞去唾液酸化及功能障碍机制模式图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IL-1β诱导IFN-β自分泌,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介导ITP巨核细胞的NEU1过表达;IL-1β诱导NEU1向细胞膜表面转位。IL-1β在转录水平和翻译后水平,调控NEU1表达和定位,导致巨核细胞表面去唾液酸化,造成血小板生成减少。Baricitinib在体外及体内,纠正巨核细胞去唾液酸化及功能障碍。
Oral 3
摘要号:S290
标题: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PROGNOSTIC MODEL OF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 IN ADULT PATIENTS FOLLOWING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中文标题:成人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预后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第一作者:皇秋莎
报告人:皇秋莎
研究方法
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从2008年至2022年期间6100例连续异基因移植中150例BOS患者。整个队列根据移植时间分为开发队列和验证队列,进行外部时间验证。主要研究结局为3年死亡率。研究评估了25个广泛可用的临床参数(人口统计学、移植、临床和实验室因素)作为候选预测因子,并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来建立预测模型。建立了预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OS预后的评分系统,并根据回归系数对预后因素进行评分。
研究结果
开发队列包括2007年至2017年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93例BOS患者。对于外部验证队列,我们纳入了2018年至2022年接受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7例BOS患者。总共收集了25个候选预测变量,用于BOS预后预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
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40% 预测值(OR: 6.961; 95% CI: 2.202-22.003),肺炎(OR: 3.462; 95% CI: 1.076-11.142),肺部以外的慢性GVHD(OR: 6.161; 95% CI: 1.914-19.832)和呼吸衰竭(OR: 5.171; 95% CI: 1.278-20.917)被确定为BOS患者3年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回归系数构建FACT风险评分模型。将患者分为低危组(0-2分)、中危组(3-4分)和高危组(5-7分)。FACT模型内部验证的AUC为0.879(95% CI: 0.813-0.945),外部验证的AUC为0.801(95% CI: 0.641-0.961)。在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中,校准图显示FACT预测概率与实际观测值吻合较好。决策曲线分析证明FACT模型的临床实用性。
图4
图5
研究结论
FACT评分是首个预测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OS患者3年生存的评分系统。它在识别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OS诊断后3年死亡风险增加表现良好。该预测模型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有助于未来研究针对不同风险群体的患者开发个性化和新颖的干预措施。
张晓辉 教授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后导师
学术任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副所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移植应用学组 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兼理事长
临床与科研
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重点项目等;牵头/执笔中国专家指南/共识28部,主编血液领域专著5部,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授权14项,第一/通讯发表SCI 论文112篇Lancet Heamatol, Blood, J Hematol Oncol, Leukemia, Br J Haematol, heamatological, Am J Hematol等, 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以共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杨丽萍 博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博士研究生
导师:张晓辉 教授
以第一作者在Bone Marrow Transplant、Seminars in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中华血液学杂志等国内外杂志发表,在ASH、EHA、中华医学会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等会议进行口头发言或壁报展示,并获ASH摘要成就奖
赵芃 博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住院医师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研究方向:出凝血疾病
在Blood Advances等期刊以一作/共一发表SCI论著4篇,研究成果在美国血液学年会、欧洲血液学年会、中国血栓与止血大会做口头报告。
皇秋莎 博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住院医师
第一作者在Lancet Haemat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Blood Advances,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发表SCI论文
研究论文被Lancet Haematology和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杂志积极评价
美国血液学年会、欧洲血液学年会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大会等口头报告及壁报展示
美国血液学年会“Achievement award”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