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2 20:37:00来源:医脉通阅读:30次
医脉通医学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介入医学自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经过40余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继外科手术治疗之后的第二大临床治疗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化,我国介入医学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兴学科,专业化、精细化是介入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期内容,医脉通特邀本期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金龙教授和湖南省肿瘤医院古善智教授(排名先后依据内容分布)分享介入治疗在肝癌领域的探索历程与未来发展。
砥砺前行四十载,书写介入新华章
金龙教授指出,我国是肝癌大国,全世界约一半的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既往肝癌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随着新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更多新疗法走入临床,给肝癌患者带来新的选择¹。
回顾我国肝癌领域发展,先后经历了外科手术单打独斗、介入治疗蓬勃发展、创新药物接连问世,以及多种治疗手段强强联合的综合时代。古善智教授指出,TACE是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基石。经过众多先行者多年的辛勤耕耘,肝癌介入治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优秀的传统和标准得到了传承。1953年Seldinger发明了动脉插管术。1964年Dotter报道了使用同轴导管成功插入股浅动脉,推开了介入放射学的大门。1979年,林贵教授提出介入技术也可用于肝癌的治疗。1985年再次提出肝癌双供血理论,为肝癌介入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TAI、TAE、TACE和消融治疗在硬件设施、技术手段、治疗理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介入治疗逐渐开始了精准化和个体化的进程,同时也融入了中国特色。19世纪后期,针对大肝癌提出了双介入治疗策略。临床研究表明,这种策略明显增加了大细胞肝癌的坏死。自21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强调介入治疗应与放疗、手术治疗、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医药等有机结合,以进一步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²。
肝癌介入治疗逐步向“规范化与精准化”迈进
随着医疗科技的迅猛发展,肝癌介入治疗逐渐向规范化、精准化和个体化方向迈进。古善智教授指出,现阶段国内外相关指南都非常注重TACE的规范与精准理念。其中,以滕皋军院士为首的介入专家撰写了多部TACE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和共识,目的就是要规范临床医师对肝癌患者的精准TACE治疗,以确保在尽力消灭肿瘤的同时,保护患者的肝功能,并较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金龙教授补充道,相较于传统治疗方式,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好、风险低等优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强调,介入治疗的高速发展与设备、器材、材料的进步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年来新型栓塞材料(如载药微球、钇90微球)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其中,载药微球以精准为前提,不仅精准定点治疗肿瘤病灶,同时还有助于避免正常肝组织损伤。而钇90微球则是近年蓬勃发展的一项抗癌新技术,其融合了介入精确癌灶定位和内放疗精准剂量控制的优势,强效缩瘤、增大余肝体积,起到转化治疗的效果,提供根治性手术的可能性。在结直肠癌肝转移领域,钇90微球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以介入为基础的综合治疗为肝癌患者带来新生机
近年来,肝癌治疗逐步发展为以局部介入手段为基础,联合多种治疗的新管理模式。尤其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晚期肝癌治疗的格局。从机制上来讲,介入治疗导致肿瘤细胞坏死,肿瘤抗原释放,促进树突状细胞的募集和活化,并能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肿瘤免疫,与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免疫治疗联合后可以起到协同的抗肿瘤作用。并且,无论在早期、中期还是晚期肝癌中,“介入联合靶免”这种治疗模式均具有明显优势。
金龙教授分享道,以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方案)为代表的靶免联合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存获益。IMbrave150研究中,晚期肝癌患者一线治疗接受“T+A”方案后,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19.2个月,中国亚群患者的中位OS更是突破了24.0个月³。基于该研究结果,“T+A”方案获得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另外,金龙教授还补充道,在充分考虑国情及药物经济学的前提下,介入治疗联合靶免治疗往往“早联合、早获益”。
目前学界已有多项局部联合系统治疗的相关研究(如TALENTACE研究等)正在开展中,其中包括古善智教授牵头的针对晚期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T+A”方案联合HAIC、以及双免联合HAIC等,希望这些新疗法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获益。古善智教授还强调,虽然近年来在肝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探索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并筛选出优势人群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联合治疗探索中,如何规范化用药,何为最佳配伍、如何把握治疗的最佳剂量/使用时机、如何管理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都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值得深入思考。
数字化医疗新模式助力介入技术下沉
我国幅员辽阔,肝癌患者分布广泛,地区医疗及经济资源较不平衡,提高肝癌患者规范化治疗的可及性迫在眉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型医学中心的医学水平往往与国际接轨,而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则与之差异明显。金龙教授表示,多年以前,学界专家就开始倡导医疗介入技术下沉,如在北京组织的介入医师讲师团活动中,很多大型医学中心的医生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义务的到全国各地去讲解一些肝癌相关的介入技术,助力提升基层的医生的诊疗水平。除此之外,很多远程培训也相继开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医学模式逐渐向数字化医学模式转变。未来,无论是远程会诊、教学、手术,还是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都将“从理想照进现实”。目前正在申请介入治疗的国家一级协会,希望通过学术组织的成立、学术活动的开展,助力区域均衡布局,实现全国不同级别医院的同质化发展。
金龙教授指出,介入放射学作为临床医学的新兴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也非常重要。中国的医学教育与国外的医学教育有较大的区别。国外的专科医师培训更为系统和规范。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同时也为年轻的临床医生们带来借鉴与思考,北京介入沙龙、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等活动相继开展。目前,尽管国内在基础研究方面仍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但在临床方面,我国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希望今后在加强国内外合作的同时,也可以把中国学者研究的结果展示给更多国际同行,同时也期待我国年轻的介入医生能尽早的扛起介入放射学发展的旗帜,推进介入医学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倡导多学科诊疗(MDT)与全程管理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坚持一切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有助于为其提供更适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如何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从而更好地助力患者服务,古善智教授分享道,从临床研究者的角度来讲,需要保持医者治病救人的初心,让患者利益最大化。因此,临床实践中不仅要将“以患者为中心”理念贯穿临床治疗全过程,同时倡导多学科协作以及规范化诊疗。
首先,不同分期的肝癌患者,治疗方法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不同学科的医务工作者熟悉和掌握肝癌综合诊疗的新动态、新模式。希望通过MDT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为患者提供高效、全面的综合治疗并获得最佳疗效;通过多学科的共同交流促进各自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开展更深入的肝癌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
众所周知,肝癌治疗全程管理的理念是针对肝癌高危人群筛查、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多学科诊疗的模式,基于已有的临床证据,提出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病人管理诊疗计划,将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管理等各环节有机整合,进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肝癌患者很多合并基础疾病(如乙肝、肝硬化、
另外,在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临床治疗也面临着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肝癌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挑战。高效地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用最新的临床证据指导临床,获取世界最新的前沿进展,用更高级别的权威证据指导临床实践,也有助于临床的规范化诊疗,让患者切实获益。
聚焦精准,成就未来。期待更多介入医师“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与多学科医师群策群力,共同实现肝癌患者的全病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