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 | 张伯礼:中医药事业的中流砥柱
2022-06-01 16:46:45来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阅读:72次
本文摘自《科学家精神·求实篇》
人物简介
张伯礼(1948年2月—),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科研、教育、临床工作,在引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曾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0年荣获“人民英雄”荣誉称号。
40余年来,张伯礼在中医药科研及临床工作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中医药原创理论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等突出特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引领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向,成为中医药事业的领军人才;躬耕中医教育,倡导强化中医思维,注重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首创国家中医教育标准和世界中医教育标准,组织海内外专家编写了全球首部中医药核心课程教材,引领了世界中医教育继承发展,长期坚持临床工作;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患者信赖,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专家,指导中医药全过程、全方位介入疫情防治,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
他,勇于担当发挥中医抗“疫”优势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张伯礼教授任天津市中医抗击非典总指挥,以宁负自己、不负历史的责任感,主动请缨,在全国率先组建中医医疗队,开辟中医病区,并组织在疫情严重地区开展了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SARS病患,提高治疗效果,研究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非典中医治疗方案》收录。抗击非典的经验,为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良好借鉴。
勇于担当,指导中医药全程抗疫。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专家,他在武汉前线奋战82天,深入医院开展新冠肺炎患者证候学调查,制定临床研究方案,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抗疫。提出严格隔离“四类人”,对隔离点采用“中药漫灌”“严格隔离”加普遍服中药,有效截断疫情蔓延。将临床救治和科学研究同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新冠肺炎大样本中医证候学调查研究,明确了湿毒疫的特点、制定了全过程中医药规范化干预方案。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救治564名轻症/普通型患者,实现了零转重、零复阳;经验推广到其他方舱,转重率2%~5%,远低于10%~20%的公认指标;并将转重率确定为核心指标在全国推广。倡导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患者,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主持制定全国第一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筹建三个中医康复门诊,搭建被感染医务人员康复管理平台。组织研制宣肺败毒方,并开展制剂学、药理学、毒理学等研究,被国家方案收录为推荐用方;提出“大疫出良药”,积极主持“三药三方”的临床评价及补充注册工作。
积极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组织的视频会议40余次,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余国介绍中医抗疫经验。他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临床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他,坚持不懈勇攀科研高峰
张伯礼教授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近半个世纪,带领团队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在中医诊疗客观化、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创新中药研制、中药大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高了临床疗效,促进了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精华,引领循证中医药研究发展。围绕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提供中医药临床优势的高质量证据,针对中风、血管性痴呆、心肌梗死等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了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创建了血管性痴呆“分期证治”理论和中风综合干预方案,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开展中药对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研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结合中医药的特色,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双模拟研究方法,证明了中药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疗效和临床优势,创建了中医药循证评价技术体系,此项研究是第一个在WHO试验注册平台注册、国际卫生研究机构参与评价的中医药大规模临床研究,成为中医药循证研究的范例,促进了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整体提升,在行业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守正创新,引领中药现代化不断深入。方剂配伍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特色优势。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突破点。针对“方剂作用规律”这一科学问题,围绕“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两个相对清楚,突破系列关键技术,创立了组分中药理论,开拓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新途径,实现了从饮片配伍向组分配伍的跨越,搭建了经验组方和科学研究融合的桥梁,为揭示中药“黑箱”提供方法。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包括6万个组分的中药组分库,研制成功了包括芪参益气滴丸、三叶糖脂清等多个组分中药新药,支撑一批中药国际注册,建成了第一个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分中药既保持了中医配伍的优势,又提高了中药制剂质控水平和临床疗效,引领了现代中药发展方向,在中药现代化研究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在中药新药创制、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和智能制造等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中药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尤其在中成药二次开发领域,针对制约中成药做大做强的共性问题,率先提出了中成药二次开发策略、方法和关键技术,创立了基于系统工程学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建立核心技术体系, 应用于全国19个省市近百家企业,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进步。
他,传承薪火躬耕中医教育
传承弘扬,引领全球中医教育健康发展。培养医学生树立较强的中医思维,强化辨证论治的能力,传承中医药事业,关键还要搞好专业教育,这也是张伯礼教授始终坚持的工作重心。他非常重视中医药教育质量提升及标准化建设,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工作中始终倡导强化中医思维,提出了“中医思维、临床技能、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两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制定了国内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全国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对规范中医办学、保证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并被颁布执行,并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编写世界中医核心教材,建立国际中医师资培训基地,有力推动了中医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引领了全球中医教育健康发展。
薪火相继,培育中医药接班人。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一位校长,他始终以学生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09年,倡导创立勇搏励志班育人模式,以“责任、坚韧、克己、奉献”为班训,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磨练、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注重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截至目前,勇搏励志班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成为营造浓郁校风学风和人文精神的有力引擎,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进一步激励、资助在校家庭困难和立志于中医药发展事业的优秀学生,激发和培养他们“勇于拼搏,敢于奉献,重于创新”的胸怀与抱负,他先后捐出个人获得的各类奖金400余万元,设立“勇博奖助学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该奖学金已超过500万元,在激发和培养青年学子进取精神方面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作为一位教师,培养出一批超过他的学生,就是他最大的心愿,多年来共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300名,获全国百篇优博3篇,提名2篇。其中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万人计划等一批骨干人才。作为一位管理者,2011—2018 年,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期间,以发挥“国家队”作用为统领,提出“推倒围墙,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和合共进”工作方针,加大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扶持力度,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国医大师、首席研究员、客座研究员、学科骨干为主体的人才梯队,搭建了一系列国家级平台,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及多项国家奖,显著提升了科学院研究水平,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张伯礼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融为一体,开放包容、富于创新,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引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带领科研团队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痛点进行科技攻关;作为教育工作者,始终致力于中医药教育与传承,不断探索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作为中医临床专家,始终以“贤以弘德、术以辅仁”为座右铭,以医者仁心、行仁爱之术,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把中医药伟大宝库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我们这一代中医药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继续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我们再接再厉、接续奋斗,谱写新时代中医药创新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