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热烈祝贺 | 郑召民教授荣任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学会候任主席 徐宝山教授任候任秘书长

2023-07-18 09:12:41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阅读:72次

7月15日中午,在中国台湾台南结束的第23届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学会(Pacific Asia Society of Minimal Invasive Spine Surgery, PASMISS )学术年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郑召民教授接过PASMISS会旗(线上),正式当选第24届PASMISS候任主席,这是去年在新加坡PASMISS第22届学术年会期间召开的理事会上选举产生的。在本次年会闭幕式上宣布了PASMISS第24届学术年会将于2024年8月8日到10日在中国天津召开。天津医院脊柱外科徐宝山教授任学会候任秘书长。

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学会(PASMISS)成立于2000年,自从2001年第一次在泰国普济岛召开首届学术年会以来,已在亚太不同国家召开了23届学术年会。PASMISS是国际上十分活跃的学术组织之一,亚太地区在世界上也一直是学术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亚太脊柱外科在微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部分原创的技术领先于欧美。

PASMISS自成立以来,为亚太脊柱外科医生提供交流平台,定期交流脊柱外科领域的微创技术。郑召民教授成为该学会历史上第3位中国大陆学者出任学会主席,此前在2012年和2019年,曾分别由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侯树勋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惠林教授担任第12届和19届主席。此次郑召民教授当选第24届主席是中国微创脊柱外科学术领域在国际舞台上学术地位的又一次彰显。

2024 PASMISS候任秘书长徐宝山教授2001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毕业,一直致力于微创脊柱外科。2006-2007年赴法国波尔多大学医院和波尔多Bagatelle医院做访问学者。徐宝山教授自1999年就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研究,综述“椎体成形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2001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21(8):502-504),系列研究获2008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起开展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研究,克服了传统椎间盘镜局限性,治疗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弯、腰椎滑脱等5000多例,2009年成立MMED培训班,获202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开展系列经皮单轴内镜,完成侧路、后路、前路颈胸腰椎内镜、粗通道内镜、镜下融合等5000多例。

2014年徐宝山教授成立天津市首批“131”创新团队,持续开展椎间盘退变与修复研究。2014年在天津医院成立京津冀地区首家微创脊柱外科,并成立全国经皮内镜培训基地,开展多项新技术,如胸腔镜辅助前路减压重建和矫形手术、微创自锚式侧路腰椎融合术OLIF等,其中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LDF获2023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首批成立OSCG全国脊柱微创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2020年开展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完成各类内镜手术10000多例。

2014年徐宝山教授任天津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组长,2019年选为PASMISS理事。2014年起每年主办椎间盘疾病暨脊柱内镜技术研讨会,主办了系列椎间盘修复论坛、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分会微创脊柱外科年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多次参加PASMISS等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演讲并主持会议。

郑召民教授1997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毕业后致力于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研究。1999年在国内较早的开展经皮脊柱内镜技术(YESS),2000年赴美国学习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跟随国际著名微创脊柱外科专家Anthony T. Yeung学习YESS技术,期间跟随加州洛杉矶千橡城微创脊柱中心John C. Chiu 学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等脊柱微创技术。2008年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SICOT)第24届学术年会上因经皮椎体强化技术Vessleplasty(囊袋技术)及活性骨水泥应用的系列研究,获得了Maurice E. Muller奖,奖金12000瑞士法郎,受到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的亲笔批示,指示大力宣传表扬。参与研发的远控机械臂经皮骨水泥注射推进系统受到2014年国际脊柱创新与发展学会(ISSAS)主席Gunnar Anderson高度评价,与微创技术、机器人被称为那次ISSAS年会三大创新亮点。

2017年,杨惠林教授牵头联合郑召民教授《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技术治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

郑召民教授在微创脊柱技术领域发表多篇论著,主编和主译多部学术专著,总结自己的经验,介绍国际同道最新技术,提供给同道参考。在美国学习期间参与了Martin H. Savitz和Anthony T. Yeung,John C. Chiu主编,全球61位专家参与编写的《The Practice of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Technique》一书原著中一个章节的编写工作,与欧美及亚太著名专家Parviz Kambin, Hansen A Yuan, MA Reiley, Jean Destanda, SR Garfin, Vert Mooney, VK Goel, Martin TN Knight, AG Hadjipavlou, Seok-Woo Kim等参与撰写了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可动式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椎间孔成形技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等重要微创脊柱技术章节。在此期间,郑召民教授组织国内36位专家,与唐天驷老师等共同主译,同步翻译成中文版《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回国后次年中译本出版,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本微创脊柱外科技术领域的经典论著。尽管深度与20年后的今天相比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内容几乎包括了目前开展的所有领域,成为相当一段时间内微创脊柱外科的“《圣经》”。

回国后他积极倡导微创技术,多次应时任《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主编张光铂教授邀请撰写述评,从积极开展到健康发展,到谨慎,思考,再思考,冷静思考,为微创脊柱外科在中国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学术导向。2001年“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初步报告”发表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第一年(1(6):334-335)。2006年撰写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问题与对策”(2006,86(27):1878-1880)和“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灾难性并发症--骨水泥渗漏及其预防”(2006,86(43):3027-3030),入选《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近20年50篇高引用的文章。

2004年郑召民教授与杨惠林主译完成《经皮椎体成形术》,2009年与吕国华翻译完成《微创脊柱外科精要》,2010年与贺石生教授共同主编《脊柱疾病微创治疗与康复》,2014年与周跃翻译完成《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循证与争论》以及2021年与晋大祥,海涌,吕国华主译,邱勇审阅完成《微创脊柱畸形外科学》等著作,对推动我国脊柱外科微创事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郑召民教授最早提议成立微创脊柱外科学术组织,为国内脊柱外科同道提供交流平台,与国际同类学术组织接轨。早期与周跃、吕国华、海涌、杨惠林、李明、池永龙等志同道合专家们一起积极推进,在张光铂、唐天驷教授鼎力支持下,在侯树勋教授亲自领导下于2003年在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下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微创脊柱外科学组,也是该委员会的第一个学组,推动了中国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

2006年他第一次参加在中国台湾台南垦丁举行的PASMISS第6届学术年会,作为会议主持人,发表学术报告,并在理事会上当选该组织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位理事。会后应张光铂主编邀请撰写“第六届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年会简介”一文总结大会的主要内容,刊登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5):398-9),使我国有志于微创脊柱领域的学者了解国际进展,熟悉这个学会。此后他多次与国内同道一起参加该学会年会,展示中国微创脊柱外科的学术水平,参与促成了两次学术年会在我国西安和苏州召开,截止今年我国共有9位理事。2008年在香港召开的第24届SICOT学术年会被推荐为ISMISS委员,直至2017年郑召民教授仍是中国唯一委员。2009年在时任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金大地主委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成立微创学组,任首届组长,推动了广东地区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活跃健康发展,带领同道走向国内国际舞台。

2008年郑召民教授在美国UCLA做AO spine Fellow期间,经Jeffrey Wang和Behrooz A Akharnia推荐参加在圣地亚哥举行的XLIF培训班,经过几年冷静观察思考,2015年以来他积极倡导开展腰椎侧前方融合术,与海涌教授等于2019年成立腰椎侧方入路学会亚太分会中国部(中国腰椎侧方入路研究小组)。他改良创新设计的微创LaLIF应用自行设计的专利拉钩实现直视下操作,将解剖型大容积CAGE垂直植入,具有神经损伤风险小、不需要神经监护,融合效果好,患者康复快,术者易于学习开展掌握等优点,深得亚太地区尤其日本学者的青睐,被大会邀请介绍这一创新技术。该项技术已被纳入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学组牵头制订的专家共识并在脊柱外科权威期刊Global Spine Journal(2021)发表。他与陈其昕教授一起撰写的《腰椎侧路技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基础与临床》一书近期有望出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微创手术是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考)的重要指标,郑召民教授近期一直关注经皮脊柱内镜的进展,如贺石生教授创新改良设计的VBE,以及近期流行的UBE等,他始终认为经皮微创技术,如经皮椎体强化技术和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等是“真正”的微创技术,微创小切口组织间隙入路技术是脊柱外科医生与患者“老少皆宜”的微创理念在脊柱外科最好体现。近十年他在脊柱外科侧弯畸形方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2021年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脊柱侧弯畸形联盟被推选为理事长,开幕式上他的译著《微创脊柱畸形外科学》举行了首发式,他坚信微创技术在脊柱畸形尤其是退变性脊柱畸形治疗上有广阔的未来前景。他始终倡导,作为一个脊柱外科医生,脊柱疾病治疗追求的微创技术,不仅要入路微创,还要目标微创。

郑召民和徐宝山教授欢迎中国同道积极投稿支持参加2024年8月8到10日在天津举行的第24届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学会学术年会。

2023年7月13日下午5点PASMISS理事会结束后合影留念,来自中国9位理事杨惠林,郑召民,徐宝山,贺石生,曾建成,王健,李振宙,李长青,王冰线上出席。
2023年7月15日中午2024 PASMISS候任主席郑召民和秘书长徐宝山出席第23届PASMISS学术年会闭幕式,与大会主席及几位前任主席合影留念。

 

专家简介

郑召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山大学疼痛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2018年首批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香港大学骨科荣誉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系访问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脊柱外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3年,擅长脊柱畸形手术和脊柱微创手术(如PVP和PKP、Mini-open LaLIF等)。主持脊柱侧弯蝴蝶基金慈善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脊柱侧弯畸形联盟理事长。

担任2024年第24届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学会(PASMISS)候任主席,亚太脊柱学会(APSS)委员、AO Spine中国区讲师、国际腰椎研究学会(ISSLS)会员以及国际骨科与创伤学会(SICOT)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脊柱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脊柱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兼脊柱畸形工作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微创脊柱外科学组、腰椎学组、感染学组副主任委员。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学组副主任委员和脊柱学组常委及广东省内多个学会任职等

担任亚太脊柱学会官方杂志《Asia Spine Journal》(IF 2.3)的副主编,《Journal Of Orthopedics Translation》(IF 6.6)《JOR Spine》(IF3.7)《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IF 1.6),《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骨关节外科杂志》《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等杂志编委。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6项,团队近10年16项,教育部第九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优选项目。发表中文文章126篇,(副)主编(译)专著20部。在主流脊柱外科杂志以及相关基础研究杂志发表SCI论文80余篇,IF大于10分文章5篇。H-index 30,引用2460次。2008获SICOT Muller奖,2009中国获第一个国际侧弯学会(SRS)GOP Travelling Fellowship,2012获国际腰椎学会(ISSLS)奖。201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硕士、博士和留学生50余人。

徐宝山

天津医院微创脊柱外科主任、骨科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留法归国人员,特贴专家、天津市突贡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天津名医。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研究,创新开展了可动式椎间盘镜、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发展了系列脊柱内镜技术。推广显微镜脊柱手术、脊柱畸形的微创和矫形治疗。

开展椎间盘退变与修复研究,成立天津市首批“131”创新团队,主持完成国自然等课题十项,发表论文152篇,专利13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先后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修复与重建学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椎间盘退变与修复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学组组长、PASMISS委员等。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