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张曦教授:披荆斩棘,GVHD防治迈向新的境界|第八届上海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

2023-07-12 21:03:00来源:医脉通阅读:5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然而,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为主的移植并发症给allo-HSCT的临床应用带来了阻碍。GVHD往往会引起持续的炎症反应,导致患者衰弱甚至死亡。2023年6月30日-7月2日,"第八届上海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国家血液转化和创新论坛"于上海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张曦教授接受采访,谈谈GVHD的防治进展。



医脉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在接受移植后可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可否请您简单谈谈目前有关allo-HSCT后GVHD的预防现状以及进展?


张曦教授


GVHD是allo-HSCT后一个重要且需要控制的临床并发症,它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有两种主要的预防体系:北京方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基础的免疫抑制剂组合)和欧美国家的post-环磷酰胺(移植后环磷酰胺)方案。近期出现的趋势是将两种方案相互融合。北京方案已经成功探索出减低剂量的ATG方案可以在不增加GVHD发生的同时减少病毒相关感染的风险,目前还在探索ATG与小剂量的环磷酰胺联合预防的可能性。两个方案正在取长补短,走向融合。


其次,一些新的作用靶点药物也加入到预防方案里,如芦可替尼等类型的药物现在作为GVHD的二线治疗。但在预防体系中,一些中国和国外专家也在做一些相应尝试,从而降低GVHD的发生,保障移植安全。


最后,细胞治疗也在控制GVHD方面发挥作用,如间充质干细胞(MSC)和Treg细胞等。新桥医院血液病中心使用MSC预防慢性GVHD的发生,前期已经发表了在移植后的100天和45天进行MSC输注预防可有效慢性GVHD的发生,近期刚刚完成0天的输注预防试验。根据不同时间点的细胞输注,对GVHD的预防效果和其他指标有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的细胞输注对靶器官的预防效果和其他指标具有差异性。


医脉通:GVHD目前仍然是allo-HSCT后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策略亟需优化。关于GVHD的治疗,近年来有哪些新进展?


张曦教授


GVHD分为急性GVHD和慢性GVHD。随着预防体系的优化,急性GVHD患者的数量正在下降。我们在新桥医院血液病中心的几百例移植患者中也有相同的观察。最近,我们发现比较危重的急性GVHD的患者数量正在下降,而随着生存时间的延长和移植体系的优化,慢性GVHD患者的数量却在增加。因此,在治疗方面,我们应该适当地将规范化和管理重点更多地放在慢性GVHD领域。GVHD现在已经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远期生存的一个主要并发症。因此,在疾病分层或治疗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慢性GVHD。


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指南并没有非常明确地提出一些确切的信号和Biomarker(生物标志物)来用于精确诊断分层。然而,这是也是一种诊治发展趋势,通过检测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小RNA等各种Biomarker来对急慢性GVHD进行精确分层,以便后续指导患者进行精确治疗。由精确诊断所引导的精确治疗也是GVHD治疗的一个新方向。


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新型靶向药物或单克隆抗体已经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和疗效。在GVHD治疗领域,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应用空间。在复发难治GVHD患者中,芦可替尼、阿巴西普、依那西普、ROCK2抑制剂等药物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新药的应用对GVHD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和贡献。


医脉通:目前,无论是急性GVHD还是慢性GVHD,以激素为主的一线治疗方案仍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新药的研发不断推进,激素作为GVHD一线治疗的地位是否会受到动摇?


张曦教授


迄今为止,激素在急性和慢性GVHD的治疗中仍然是一线推荐药物,其地位尚未受到动摇。然而,虽然我们不能轻易改变这一事实,但仍在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来挑战激素的地位,尽管目前还无法完全替代激素的一线地位。最新的研究进展为新药与激素联合使用的策略,即激素加X方案。另外,将一些传统药物从二线治疗提升至一线,以提高GVHD的治疗效果和反应率,并同时确保激素的逐渐减量。激素加X方案包括激素与芦可替尼、利妥昔单抗、硫唑嘌呤、西达本胺或西罗莫司等新药物联合使用。这种新的尝试可能会为激素的一线治疗带来更多患者的受益和病情的稳定控制,尤其是对于慢性GVHD的患者。研究者们对于激素加X方案在一线治疗领域中所带来的变革充满期待。


640 (6).png

张曦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病中心主任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第五、六届重庆市医学会血液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39项;SCI论文92篇,最高IF50.7;主编/副主编5部; 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执笔行业指南4项,参编2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4项

获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陆军优秀科技人员标兵、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和重庆市创新群体领衔专家、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全军拔尖人才、首批陆军科技英才;The Lancet,JHO,Leukemia,Lancet Hematology ,Science Bulletin、CMJ等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