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菲凡髓声听(一) | 热点聚焦,1q异常在MM中的预后价值及其治疗进展

2023-07-25 10:28:40来源:医脉通阅读:8次

“聚焦MM前沿,倾听精髓解读”,医脉通携手赛诺菲医学部精心打造的“菲凡髓声听”栏目第一期上线了。我们关注学术风向,奉献专家心声,为骨髓瘤领域医生唱响高质量的学术之声!接下来就让小编带领大家走进首期精彩内容吧!


导读


精确的预后评估与危险分层对于多发性骨髓瘤(MM)的精准治疗至关重要,MM进行危险分层的主要依据之一是细胞遗传学异常,其中gain/amp(1q)最为常见且与预后不佳密切相关1。本文小编将结合2023年第28届EHA年会亮点更新,为大家梳理1q异常在MM中的预后价值及其治疗进展,并特别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平宝红教授进行精彩点评。


1q异常成为MM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MM的特性是浆细胞染色体中发生细胞遗传学异常如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s),CNVs指染色体的一部分重复(增加)或丢失(缺失),其1号染色体长臂(1q)片段多个CNVs异常/增加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很常见,与预后不佳有关2,3(表1)。


表1.常见1q异常及定义4,5

1.png


MM中的gain(1q)通常表示为gain(1q21),指1号染色体长臂上的2区1带。1q21含一系列重要基因(如PSMD4为抗蛋白酶体抑制剂、MCL1可抗凋亡等,见表2),通过拷贝数的增加上调基因表达,这可能在MM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2023年EHA年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报道显示6,蛋白酶体亚基PSMB4和PSMD4在伴1q21的冒烟型骨髓瘤(SMM)和MM患者中显著上调,敲除PSMB4和PSMD4可降低MM细胞的增殖,这提示靶向PSMD4可能是治疗1q21扩增患者的有效策略。


表2.在MM发病机制中起作用的重要基因6

2.png


Gain/Amp(1q)是MM预后不佳的独立相关因子,与患者更重的疾病负担密切相关7,8。其在新诊断MM(NDMM)和复发难治性MM(RRMM)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约为40%和70%9,10。多项研究证实,Gain/amp(1q)的影响贯穿骨髓瘤整个病程,1q拷贝数增加与更差生存显著相关(图1),伴有amp(1q)比伴有gain(1q)的MM患者预后更差(图2)11


3.png

图1.伴有gain/amp(1q)的患者结局显著更差2,9,12


4.png

图2.伴有amp(1q)比伴有gain(1q)患者预后更差11


细化风险分层,R2-ISS助力MM患者临床结局精准预测


精确的预后评估与危险分层是MM精准治疗的关键,国际分期体系(ISS)及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ISS)是目前广泛应用的MM患者风险分层模型,但其不包括伴有gain(1q)的评估。而伴有gain/amp(1q)已被证实是MM预后不佳的独立相关因子,因此有必要在分期系统中探索伴有gain/amp(1q)对患者结局预测的价值1。研究表明,纳入gain/amp(1q)的R-ISS-1q、MASS分期系统、R2-ISS可为MM患者提供更准确的结局预测;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R-ISS,R2-ISS将以1q+为代表的显著影响生存的预测因子纳入累积评分,对患者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这种构建累积评分的方法考虑了多种细胞遗传学异常(CA)共存的预后意义,可以更好地对大量中危NDMM患者进行分层,有助于在未来实施新的预后变量;最终在R2-ISS分期系统中,研究者共确定4组风险组,结果显示,R2-ISS各组的中位OS和中位PFS均具有显著差异(表3)13,14


表3.R2-ISS分期系统各组的中位OS和中位PFS13,14

5.png


一项研究用R2-ISS对已使用R-ISS分层的10843例NDMM患者重新分层,风险特征包括1q+,以探索和验证R2-ISS分层对患者结局预测的价值。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据R2-ISS评分评估的R-ISS II患者OS结果均具有显著差异。提示R-ISS II患者在生存期方面具有异质性,可通过R2-ISS区分(图3)15


6.png

图3.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据R2-ISS评分评估的R-ISS II患者OS15


关注不良预后,探索伴有gain/amp(1q)MM患者治疗进展


伴有gain/amp(1q)与MM患者较高的疾病负担和不良预后相关,带来许多治疗挑战。目前鲜有指南推荐伴有gain/amp(1q)患者的治疗方案,临床数据和亚组分析可用数据也较少,但研究者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伴有gain/amp(1q)MM患者临床数据详见表4)。


表4.伴有gain/amp(1q)MM患者的临床数据16,17,19,20,21,22

7.png

*I:伊沙佐米、R:来那度胺、d:地塞米松、V:硼替佐米、K:卡非佐米、E:Elotuzumab、ORR:总体缓解率、CR:完全缓解、VGP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MRD:微小残留病


对于RRMM患者而言,诸多研究显示,伴gain/amp(1q)的患者结局显著更差,新药的应用可延长1q亚组患者的PFS、提高缓解率。2023年EHA年会公布了以Isatuximab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在伴gain/amp(1q)的RRMM患者中疗效分析的最新数据:在ICARIA-MM研究和IKEMA研究所有1q亚组患者中,以Isatuximab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均显示出更高的生存和缓解获益16,17。ICARIA-MM研究最新数据显示,以Isatuximab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对伴有1q21+患者的超高危[UHR,≥2种CA—del(17p), t(4;14), t(14;16)]组疗效尤为显著(图4)18。此外TOURMALINE-MM研究显示,与Rd方案相比,IRd(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可提高伴amp(1q)和较高风险状态RRMM患者的生存率和缓解程度19


8.png

图4.ICARIA-MM研究最新缓解数据18


对于NDMM患者而言,多项研究显示,多药联合方案可提高1q亚组患者的生存获益。ENDURANCE ECOG-ACRIN研究结果显示,VRd(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可提高伴有amp(1q)患者的生存获益20;而KRd(卡非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可提高伴有gain(1q)患者的移植获益21。在SWOG-1211研究中,与接受ERVd(Elotuzumab+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相比,接受RVd方案治疗的1q+患者的生存获益更高22


直面严峻挑战,临床研究为1q异常MM的管理带来曙光


目前伴有1q异常MM的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伴有gain/amp(1q)的MM患者比例随时间不断增加,使用适当的临界值来识别预后不佳的患者非常重要,但临床试验中并无确立或一致使用的最佳临界值,不同临床报告差异很大(<5%-60%)7。(各临床试验gain/amp(1q)临界值的差异详见表5)。


表5.临床试验中gain/amp(1q)检测的临界值16,17,19,21,23,24,25

9.png


同时,众多指南对MM高危亚组的定义和高危亚组对应的检测推荐各不相同,且大部分指南未推荐gain/amp(1q)作为常规检测,这使得高危亚组的数据解读进一步复杂化(图5)9,26,27,28


10.png

图5.各指南对于高危CAs的定义及推荐的检测项9,26,27,28


此外,针对伴有1q异常MM患者亚组分析可用数据有限,正在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如GMMG-CONCEPT研究29和OPTIMUM-MUK9研究30,31均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进行了初步探索,期待未来最终研究成果能为伴有1q异常MM患者的治疗指明方向。


总体而言,1q异常在MM病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临床上关于伴有1q异常患者亚组分析可用数据仍十分有限,期待未来有更多试验开展,不断优化伴有1q异常MM的诊疗和管理,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


平宝红教授点评


MM作为一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呈显著异质性的疾病,精确的预后评估与危险分层对其精准治疗至关重要1。gain(1q)是MM中常见的异常核型,与NDMM患者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其在中国MM患者人群中的阳性率可高达40%-60%32,患者具有明显的内脏器官损伤和较高的肿瘤负荷。目前1q异常对MM的预后意义日益显著,已引起临床广泛关注。已有研究显示13,14,纳入1q+的R2-ISS分期系统对MM患者划分更为细致的同时也作出了更准确的结局预测,有助于指导MM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近年来MM治疗领域发展迅速,研究显示16,17,18,以抗CD38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在伴1q+的RRMM患者中显示出更高的缓解和生存获益,并且在超高危RRMM患者中也展现出良好的疗效。相信未来随着以抗CD38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不断优化,将为MM患者的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带来更多希望;期待各位专家同道们继续开展MM相关临床试验,不断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疗法。


平宝红.jpg

平宝红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综合部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血液病学分会  副主委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血液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涉外与特需医疗服务分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血液分会  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分会  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  委员

中国女医师学会血液学分会  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多发性骨髓瘤学组  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学会  委员

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分会  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临床&科研:从事血液病诊疗工作30年,在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国自然基金1项,省市级以上课题5项,在微重力环境对红系干祖细胞造血调控、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GVHD防治作用相关研究等领域有深入研究。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SCI收录


*Isatuximab尚未在中国大陆地区获批

审批号:MAT-CN-2321257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