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6 09:19:04来源:中国康复医学会阅读:53次
现代重症医学的诞生改变了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模式,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危重症患者得到救治,成为ICU幸存者。
与此同时,临床医生也发现,ICU幸存者的苦难并没有随着离开ICU而彻底结束,谵妄、吞咽无力、骨质疏松、代谢改变等如影随形,ICU幸存者的死亡率也要远高于正常人,这些表现被统称为ICU经历综合征。
为降低ICU经历综合征的发生率,让患者活着离开ICU且有质量的继续生活,7月23日召开的2023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将主题定为“将呼吸康复贯穿于危重症医疗全程”,会上多位呼吸学科专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报告,并且为呼吸康复的进一步落地落实出谋划策。
王辰院士
在危重症医疗中积极实施呼吸康复
美国2011年 ICU总诊疗人次达460万人,ICU患者医疗费用总花费约2800亿美元,占住院者总医疗花费的近一半。近年来,我国危重症照护需求也迅速增加,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指出,医学和科技的进步挽救了更多生命,更多患者得以“活着”离开ICU,但大量ICU幸存者面临着ICU经历综合征的困扰(PICS),未来要努力让ICU成为“治病”的场所,而非“致病”的地方,要让ICU的患者不仅活下来,还要“有质量的生活”。
“ICU幸存者出院半年后有60.4%的患者伴有吞咽困难,1年内有44%~62%的患者无法重新回到工作岗位,PICS会改变幸存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轨迹,而且造成长久的、严重的创伤,已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亟待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王辰院士强调,危重症患者的照护不仅要挽救生命更要预防致残,并且应该将危重症疾病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疾病发病早期开始,到入住ICU,再到普通病房和居家疗养,全面践行“促防诊控治康”的六字方针。
预防PICS应从进入ICU时开始,开展ABCDEF集束化管理,在危重症医疗中积极实施呼吸康复,改善ICU结局,减轻幸存者PICS负担。
赵红梅教授
危重症早期康复是对患者的综合照护
ICU幸存者多存在躯体无力、睡眠障碍、谵妄等健康问题,中国康复医学会议呼吸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赵红梅教授指出,应早期开展呼吸康复,以期降低PICS发生率,尽管有66%的医生关注ICU幸存者的健康问题,但人员不足、缺乏活动医嘱、病床附近空间不足、患者身体一般状况差等问题阻碍了早期康复的开展。
此外,目前大部分危重症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还是以活动或运动为主要终点,干预方式、时间、剂量差异很大,这直接导致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研究关注的远期结局主要是6MWD,缺乏统一的试验步骤,缺乏长期的管理,尤其是患者离开ICU后的持续康复干预。
赵红梅教授认为,危重症早期康复是对患者的综合照护,不单单是早期活动,未来需要探索ICU幸存者的可治疗特性,据此制定呼吸康复方案实现呼吸康复的“个性化”方案,呼吸康复应该,也必须贯穿于危重症医疗全程。危重症的早期康复有六大“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器械、饮食、起居、环境。要从这六个方面入手,根据ICU患者的可治疗特性制定呼吸康复方案,并且未来的ICU应该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解立新教授
智能化平台助早期康复流程规范化
部分临床研究显示,危重症患者早期活动和康复可提高住院患者生存率,减少谵妄和昏迷时间,但也有部分临床研究显示,重症呼吸康复患者生存率更低,且易发生心失常、氧饱和度下降、血压改变、导管滑脱、坠床、疼痛等不良事件,操作风险难以准确评估。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解立新教授介绍,解放军总医院建立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可打通呼吸康复的管理链路,依托管理平台的大数据终端可针对呼吸康复场景,连接多种医疗设备进行和集成院内信息系统,收集患者实时全景数据。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将多维异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视化,提供多种医护人机交互终端应用。
解立新教授指出,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可解放部分人力,一定程度弥补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智能化管理平台还可协助医生进行准确评估,在康复中,智能化管理平台可检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早期康复情况,如有风险可及时预警,提示医生未完成的任务,以及监测、收集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辅助下一步的临床治疗判断,在康复后,平台可进行整体化数据回顾分析,促进一体化全流程管理。
宋元林教授
呼吸康复改善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FEV1%下降幅度大于正常人,肺功能下降会导致呼吸困难、急性加重、病死率上升等系列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宋元林教授表示,维持最大化肺功能可以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慢阻肺的病情加重,最大化肺功能是肺功能治疗追求的目标之一。
宋元林教授表示,除药物、吸入治疗等手段外,长期肺功能康复训练可延缓肺功能的下降速度,耐力训练在运动耐量、呼吸困难症状的远期改善要优于阻力训练,对于生活质量受损的患者而言,阻力训练更具优势。耐力训练对轻症慢阻肺患者的症状改善更明显,而阻力训练可有效缓解慢阻肺患者抑郁,对重症慢阻肺患者而言,耐力训练对运动耐量的改善优于阻力训练。在病理生理层面,运动和康复可减少肺损伤,促进肌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