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大咖访谈 | 华西牛挺教授:以新技术为纽带的临床研究组织新形态

2023-07-26 09:24:58来源:CMAC发布阅读:37次

中国创新药物(械)医学大会暨CMAC年会于2023年4月7-9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圆满闭幕,大会有100多个专题论坛,内容精彩纷呈,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临床研究医生:新药开发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分论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牛挺老师,从临床视角对临床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牛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后)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STAR工作组血液病学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专委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副总编辑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外聘专家

四川省干细胞技术与细胞治疗协会常务理事,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委

四川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四川省血液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业务主任

 

一、我国临床试验机构蓬勃发展

 

非常荣幸能参加临床医生临床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论坛。作为医生、临床研究的研究者,以及科室管理者,我认为,临床医生在临床研究中的角色,以及对临床研究本土化、国际化定位的认识都至关重要。我今天要讲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共同做好临床研究,怎样搭建一个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的专科医生临床研究的框架,从而推动我们的临床研究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新技术作为纽带来搭建这一框架。从认定机构数量、登记的临床研究数量和备案的研究者数量来看,我们的临床试验研究在逐渐增加。但是和临床研究数量、研究者数量相比,认定机构的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缓慢。

图1

 

二、繁荣下的隐忧

 

资源主要集中在排名前10的地区,60%以上的项目集中于排名前100的机构,但是仍然有54%的PI(主要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尚未有过临床试验登记。而从承担临床研究机构数量来讲,比较多的是项目数20项以下。恒瑞在2021年6月17日上市的海曲泊帕,就在我们机构从Ⅰ期做到Ⅲ期,但是花了13年的时间。如果放到现在,一定不会花这么长时间。因为整体都是处于不断发展、不断认识中,包括一些国家政策、医生的本土化意识或行为,以及政策支持。总而言之,医院的资源(包括病人资源)在绝对意义上是不缺的,只是资源在满足需求的时间和效率还不够,需要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整合和挖掘。虽然这几个词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我们希望有新的架构和新的先进技术帮助生产关系的构建,这样生产力才能有所解放和提升。

 

三、“共享经济”时代给出的新方向

 

我们希望搭建一个研究者的多中心平台,能基于新型创新技术做一些数字化管理和智慧化管理,做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并兼顾病人、临床真实的多病种、能规模化产出,还要做到智慧化产出、智慧化科研。因为医生平时比较繁忙,所以我们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需要专业团队帮助我们做到规模化产出和智慧化科研。

图2

 

1. 数据共享:新形态的基石

 

首先,数据共享是临床医生本土化、国际化的基石。只有有共享的意识,大家才能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比如为什么有这么多同道来参加CMAC年会?因为在会上有非常多分享,可能我们在几个月、几年内领悟出的东西还不如开这样一个会,在感兴趣的不同主题中去碰撞、去交流。刚刚李景成李总的报告就给了我非常多启发和触动。

 

组织内数据共享包括标准顶层设计、区分数据特性、有效利用云存储特性、阶段性数据分享和各单位长期积淀。标准顶层设计应以方法学引领,从设计之初要兼顾到临床研究数据多中心数据的互通性和长期性。区分数据特性是把临床数据转化为科研数据。用比较时髦的话说叫有组织的科研,而不是临床上比较散乱无序的。尽管每个医院也在做信息化管理,但是这些海量的数据并不是所谓的临床研究的数据。有效利用云存储特性就是建立标准电子数据集,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而且要在中心或者多中心层面来做这个事情。阶段性数据分享是应该定期进行数据分享、反馈提升。不能一直搭建却没有产出阶段性的分享,只有螺旋式的上升才能不断改进。比如我们有一个项目已经启动一年零4个月了,但是从来没有进行过阶段性的分享。不进行阶段性的分享怎么能搭好框架?我们实际上关心的是这些数据有没有达到我们所需临床数据的要求?所以定期分析和分享非常重要。各单位都应沉下心去做这个事情,长期积累的数据库为新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2. 资源共享:临床研究的“GPO”

 

第二,资源共享是临床研究的“GPO”,即联合采购组织。这个比喻也不一定恰当,但我希望能体现我们共同争取更多经费的支持。资源共享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整合医学统计、项目管理等专职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配置,人尽其才。2002-2005年我在MD Anderson留学的时候,觉得国外的医生特别忙,但是他们每年能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几篇文章。其实是因为他们背后有强大的研究护士(Research Nurse)和研究团队。另外,提高流程效率也非常重要。在其他医院进行多中心时,我们中心的经验就会和大家共享,能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这方面的提升和管理。统一采购SMO、受试者保险,试验必需药品及耗材等第三方服务,可以提升供应链效率,有效降低临床试验成本。而各自为政、彼此孤立是很难发展的。

 

3. 多病种并行:回归真实世界,体现临床价值

 

第三,我们希望基于新技术搭建的平台能兼顾到多病种,回归真实世界。因为临床试验的病人经过了严格筛选,其实很难体现真实世界中的病人是一种多病种科研数据库和多病种共管平台。同时还希望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可以观察到疾病谱变化趋势,并及时发现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比如血液界有个病叫MGUS(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如果从全生命周期管理来讲,病人可能从6岁开始发现球蛋白增高,而且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但是临床上并没有CRAB表现,包括贫血、肾功能不全和骨病改变等,但是经过动态观察发现,它可能向骨髓瘤、淋巴浆细胞疾病,或淋巴真实性疾病转化。这样能及时发现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比如其中就有高危的可能发展成肿瘤的MGUS病人。其次,方便罕见病的数据积累与疾病管理,跨中心追踪罕见病患者全就诊旅程数据,产生更大研究价值,并体现临床价值。我看到咱们CMAC的主旨是以患者为中心,让医药和医药器械提升临床价值,其实我们开的所有会,做的所有工作,包括临床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都是为了实现临床价值。希望上市前实验和上市后研究都能更长远、更贴近病人的实际需求,包括为国家医保提供服务,还包括病人愿意掏钱。我听李景成李总说,提高国家医保的覆盖不是办法,最重要的是病人要像买衣服和眼镜一样,认为健康需求的药物有临床价值,即便没有医保覆盖,也愿意掏钱,这一点非常重要。

 

4. 规模化产出:释放科研产能,进入“工业时代”

 

再就是,希望我们能从单打独斗转向规模化产出,进入工业时代。规模化产出能以智能化新技术助力我们跨越“循证鸿沟”,释放每一位研究者的科研产能。如果为我们的博士后搭建数据平台,那他们一年基本就能产出5到10篇文献。从各个研究机构各自为战的“手工时代”,进入整个专科乃至整个行业携手并进的“工业时代”,将科研工作有效集成,实现“批量计划-批量筹备-批量实施-批量产出”。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虽然希望有海量的数据,但更希望获取有用的数据帮助我们提升临床研究。组织内汇聚的大样本数据,成为了丰富且宝贵的“原材料”,组织内有效的协作或分工,能充分保障“原材料”及时孵化出多个高质量成果,充分发挥价值。

 

5. 智慧科研:进入科研新时代

 

最后是智慧科研,我将从精细化管理、深入探索和体系建设进行说明。精细化管理包括三方面:简化管理流程,后台实施把握各项工作实时进度;优化资源分配,资源调度有的放矢;量化成果管理,分层分级,快速转化。深入探索包括:充分利用回顾式数据,寻找更深入的科研方向,回顾总结过去是为了面向未来和把握现在;精细设计前瞻式研究,探索更前沿课题;多维度挖掘数据价值,尝试更具实践性的临床应用。最后体系建设包括学科联动:挖掘学科内各细分领域的内在联系,探索跨学科研究方向;纵向联动:头部机构与下沉机构高低搭配,完整追踪患者旅程,帮扶兄弟单位提升科研水准;横向联动:平级机构跨区域协作,强强联合,发挥高质量大样本数据价值,产出前沿创新成果。其实体系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是医院领导和医院分管领导要搭建平台。现在有的医院规定,每个医疗组长、每个医生每年、每月要推荐多少病人参加临床实验,分管多少临床研究病人,这专门有绩效考核来评定。如果只是管理每个孤立的病人,而不为团队的临床研究做贡献也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没有政策导向和医院的激励机制,其实也不行。

 

四、新组织形态的有效实践:ACRH

 

我们搭建了一个ACRH(Alliance of Clinical Research in Hematology)架构。我们中心和国内22家中心形成了一个三甲医院血液科高效协同的联盟,简称血液疾病临床研究的”G20”。因为我们对这个领域有一些新认识,所以愿意作为领头和大家共同分享。这就是我们希望搭建的新组织形态,有助于临床研究、有助于提升临床医生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意识的架构。

图3

 

 

五、构建以科研产出为导向的科室数据库

 

这一架构以临床科研产出为导向,同时从临床科研产出转化的或基础研究的一些苗头。最重要的是临床专家要结合方法学专家,因为我们对很多方法学的东西没有那么懂。要有专病的标准数据集。在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的淋巴瘤、骨髓瘤、WM以及套细胞淋巴瘤的数据集,我们都有参加,建立我们的电子数据库以及科室数据库,这样就能从方法学顶层设计出发,以科研产出作为导向。即插即用是指适合于专科研究,无需重复建设与开发平台,导入数据标准后即可使用,极大节约时间和物力成本。还可以进行灵活扩展,因为研究者可以自行操作,不需要IT人员专门介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六、组建数据库网络,最大化数据价值

 

我们有牵头中心,也有专病的标准数据集和22家参与中心,一起搭建数据库网络,最大化数据价值。通过互联互通保证每家中心优先进入自身的科室数据库,这不是为华西医院搭建的,而是为自己科室的专病数据库搭建的,为自身的科研建设服务。我们主任说希望为年轻人搭建一个平台,让年轻人将来能够有所成长,认为在这个科室从事这个工作可以在医院里面获得更多资源,或者以前所在中心的血液科不怎么样,但是自此以后能扬眉吐气,因为有更好的临床研究,更好的科研产出和科研支撑,病人能获得更好的质量,能参加国内的、多中心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研究,让他们也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最后是高效灵活,有时候很难,但希望我们能做到。

图4

 

七、建立协作机制流程,明确权力与义务

 

我认为一定要有机制来搭建数据库,规范流程,明确权力与义务。我们有管理委员会、项目工作组、评审小组,还有项目工作组发批准函,发起人(也就是我们参加的22 + 1家中心)取得参与中心数据,分享书面许可,从而各中心数据库管理员开放数据读取权限。最后项目申请人以及项目工作组、管委会发表成果。相应的流程有预审查、审核、数据分享和成果发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只有大家达成共识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

 

八、统一采购第三方创新服务,高效产出成果

 

我们希望能统一采购第三方的创新服务。如果让我们自己去开发、去设计,或者依靠医院的信息化办公室,都很难达到,因为办公室要面向所有的临床科室。那我们就要依靠国家或省的一些基金会。统一拥有智能科研工具,辅助或替代临床研究中大量人工环节,以技术赋能的方式补足临床工作者的短板,节约大量时间精力,让研究者集中于研究的科学价值本身。其次,科研能力培训体系很重要。这不仅能提升临床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更能结合具体课题,打通科研产出的“最后一公里”。最后是其他科研资源和服务的共享,包括大数据深入挖掘,探索更多研究方向;真实世界研究方案辅助设计;方法学顾问咨询,助力科研全流程;资深学术编辑咨询,把控科学性与规范性;结合公共卫生数据,探索全新研究方向。

 

九、未来展望

 

总之,从未来讲,我们希望一个创新的技术平台、专业的科研平台能为临床研究者搭建一个多学科、多专业的研发平台,能加快血液疾病领域的治疗手段不断升级迭代,能推动血液疾病诊疗的标准化和临床数据的标准化,让病人的数据成为临床研究的真正数据。再就是能建设大型血液疾病专病队列,沉淀惠及全行业(包括医药企业)的高价值数据资产。从临床研究本土化、国际化的角度,我们其实能更好更快地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