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6 19: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6次
共探领域热点,共话治愈之道。由百济神州主办的“第七届百济神州血液肿瘤高峰论坛(The 7th BeiGene Hematology Summit)”已于2023年7月22日在上海成功召开。在下午的骨髓瘤专场中,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不同治疗阶段研究进展和特殊人群治疗选择等议题,呈现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会。现将会议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会场主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常春康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傅卫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忠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百济神州在血液领域持续深耕,与血液学专家学者建立了深厚友谊,期望百济神州矢志奋斗、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新药,提升生存获益,也期望通过与在座各位同道的探讨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共同为提高多发性骨髓瘤(MM)的整体治疗水平贡献力量。
常春康教授致辞
傅卫军教授致辞
夏忠军教授致辞
海纳百川,日新月异——主题治疗篇
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鲁群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阎骅教授的共同主持下,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广勋教授结合最近的国际会议资讯分享了MM维持治疗最新进展。以来那度胺为基础的方案是维持治疗的主要选择,无论是否适合移植、是否高危,患者均可从中获益,在新药探索中,
王鲁群教授主持
阎骅教授主持
高广勋教授作报告
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菲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刘竞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夏忠军教授系统讲述了复发难治MM(RRMM)患者的治疗选择,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在真实世界初治MM中的使用比例较高,硼替佐米经治/难治RRMM使用V再治疗,疗效不佳,含有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如卡非佐米的药物组合可为硼替佐米经治/难治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中国患者可及的方案中DKd、KRd、KPd能显著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PFS)。随着CD38单抗前线应用的普及,三类药物暴露/难治患者的后续治疗面临挑战,
刘竞教授和李菲教授主持
夏忠军教授作报告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陈艳教授和中日友好医院李振玲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美兰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冯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春蕊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黎承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刘爱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王立茹教授探讨了维持治疗方案及一线硼替佐米暴露/耐药患者后线治疗方案的选择策略,表示由于维持治疗是长期持续的过程,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危险分层、一般状况以及对诱导治疗的反应,同时应权衡药物累积毒性及患者经济状况。对于复发患者,如一线硼替佐米和免疫调节剂双耐药,可考虑使用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单抗、双抗、核输出蛋白抑制剂、CAR-T等,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专题讨论环节
在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松福教授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军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北京积水潭医院鲍立教授分享了新药时代下MM骨病的管理模式,骨病严重影响MM患者总生存和生活质量,其发生源于成骨-溶骨失衡,MM细胞异常增殖同时导致骨质破坏。原发病的有效治疗是控制骨病的基石,骨靶向药物中,
江松福教授和罗军教授主持
鲍立教授作报告
在福建省立医院陈碧云教授的主持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黄仲夏教授、海南省肿瘤医院田浴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徐燕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庄静丽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交流了骨病支持治疗的启动时机、用药疗程数和停药原因,表示对于早期血液学缓解不佳、骨相关症状明显的患者倾向于使用地舒单抗治疗,因为其起效迅速,有助于最大程度减轻早期镇痛药物使用的剂量和强度,改善患者治疗体验,增强治疗信心和依从性。
主题讨论环节
跃动前沿,齐聚实践——个体化治疗篇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齐军元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晓波教授的共同主持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周芙玲教授分享了对伴1q+ MM治疗的思考,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伴1q+ MM患者预后不佳,且拷贝数越多预后越差,目前MASS分期系统和第二版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2-ISS)均将1q+纳入不良预后评分,有助于实施精准诊疗。传统化疗/移植/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对初治伴1q+患者疗效不佳,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则显示出良好疗效,RRMM中1q+发生率更高,Kd联合CD38单抗有望进一步改善伴1q+患者生存。
齐军元教授和王晓波教授主持
周芙玲教授作报告
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何爱丽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隋伟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焰教授、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周帆教授讨论了1q+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案,并分享了对卡非佐米联合方案在这类人群中应用的看法,表示根据危险度进行分层治疗已引起临床广泛重视,常规VRd诱导序贯自体移植以及巩固/维持治疗难以改善高危或极高危患者预后,应尝试卡非佐米、核输出蛋白抑制剂、CAR-T等新药和新疗法,并实施精准治疗。
思维碰撞环节
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罗建民教授的主持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姜华教授深入讲解了肾功能不全MM的治疗,MM患者常合并肾功能不全,往往提示预后不良。蛋白酶体抑制剂是MM伴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的基石,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可实现高肾脏逆转率,卡非佐米较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患者缓解和生存显著获益且不受基线肾功能影响,在Kd基础上加入CD38单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PFS。此外,肾功能不全和透析依赖患者也可从自体移植中获益。
罗建民教授主持
姜华教授作报告
在何爱丽教授的主持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贺艳娟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宋嘉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琳教授围绕讲题展开讨论,表示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应强调多学科协作,并开展个体化治疗,卡非佐米和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均无需调整剂量,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思维碰撞环节
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伟教授和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房佰俊教授的主持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冲教授从功能性高危MM的定义出发,梳理了其诊治新进展。目前如何评估MM患者的风险程度仍无统一标准,细胞遗传学高危因素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和实践,原发难治和早期复发的功能性高危也预示着不良预后。对于功能性高危患者的治疗,以卡非佐米为基础的多药联合方案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如何界定功能性高危和功能性高危的治疗选择仍需更多临床研究和实践的探索。
王伟教授和房佰俊教授主持
王冲教授作报告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何静松教授的主持下,鞍山市中心医院冷青教授、王焰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敏教授和王冲教授深入探讨了功能性高危患者的早期鉴别和治疗,表示目前对高危的认识已从简单的细胞遗传学高危发展为结合静态和动态的高危,通过将患者基线风险特征和对治疗的反应相结合,及早发现功能性高危患者,以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最大化患者获益。
何静松教授主持
冷青教授
王焰教授
杨敏教授
总结
会议末,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方美云教授总结到,基础研究的不断推进将逐渐揭示MM复杂的发病机制,功能性高危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好药新药的前线应用将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在我国血液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MM患者总生存已延长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随着精准诊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的发展,将助力更多患者走向治愈!
方美云教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