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会议报道 | “规范引领 融合创新 智显未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顺利召开

2023-07-31 17:19:35来源: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阅读:115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 时间:2023/07/07~07/09 地点:厦门佰翔会展中心 进入会议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承办,福建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厦门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协办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于2023年7月7日至9日在厦门佰翔会展中心隆重召开。
本次大会以“规范引领 融合创新 智显未来”为主题,采用线下形式举行,注册代表近1500人,邀请到了国内外160余位专家亲临现场并做专题讲座或担任主持,共同交流和探讨磁共振的前沿动态、技术创新、临床应用和发展前景,为全国磁共振领域的同行提供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7月8日上午,大会隆重开幕,大会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兼磁共振学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严福华教授及大会执行副主席、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兼磁共振学组副组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曹代荣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人。泛舟历史长河,犹记峥嵘岁月,会议首先通过视频短片回顾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的发展历程。自2000年11月正式成立以来,磁共振学组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的指导下、在历任学组组长带领下,紧跟时代发展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深入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推动多学科的交叉汇聚与跨界融合,促进磁共振领域的技术创新及转化应用,为业界同仁搭建了沟通交流平台。大会专门制作《薪火传承 砥砺前行》短视频,缅怀追思了对中国磁共振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三位知名教授,分别是北京医院放射科李果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王承缘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黄其鎏教授,三位前辈开拓创新、严谨治学、俯首耕耘、潜心育人的精神,激励后辈们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实现影像学发展不懈努力。
开幕式上,福建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薛蕴菁教授、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姚冠华同志致欢迎辞,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院放射科陈敏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金征宇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刘士远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各位领导对磁共振学组在推动中国磁共振事业发展及临床应用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此次大会将有助于推动磁共振领域产、学、研、医协同合作,促进医学磁共振的发展。刘士远教授认为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影像学宝塔上的明珠,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前沿技术,覆盖范围广,磁共振领域的同道应敢于“亮剑”,争取在磁共振技术的国际领域领跑;“向内向下”进行技术热点辐射,带动地级市以下医疗机构的磁共振学术发展,造福更多病患。此外,扫描规范化的推广和诊断水平的提升则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希望未来有更多磁共振临床应用方面的规范和指南的出台。

 

开幕式后,主旨演讲拉开帷幕。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刘士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冯晓源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王振常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郭启勇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梁长虹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康荣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周欣教授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刘士远教授发表了题目为“医学影像设备发展态势与行业驱动”的演讲。刘士远教授表示,我国医疗设备配置率增长迅速,潜力巨大。目前,影像全球化格局明晰,国产品牌与国际品牌将以全球化格局形成良性竞争,共享中国影像设备市场发展的增量。在未来,磁共振发展方向朝着更高密度/通道数的线圈、适形超柔软线圈、新技术快速成像、超高场强以及AI智能等方向迅猛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冯晓源教授发表了题目为“医工结合,探索影像医学发展新路径”的演讲,冯教授对影像医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与思考,他指出,未来十年是各种新技术和医学健康深度融合的时期,传统理念和守成思维将被颠覆。这对影像医学来说,同样是一次极大的发展机遇。“转型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的最大目标”。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创新融合,以迎接影像医学发展的新纪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教授线上分享了题目为“重视神经眼科疾病的影响检查与诊断”的演讲,王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创建症状引导的影像检查路径与方法,针对神经眼科的解剖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神经眼科是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开展其影像检查及诊断非常重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郭启勇教授发表了题目为“磁共振扫描速度与成像质量”的演讲,郭启勇教授从磁共振的历史、成像、提高扫描速度的相关手段、影像图像质量的技术要素和扫描速度现状与成像质量方面进行了阐述,表明磁共振是影像检查的重要技术,其发展和进步直接影响着临床对疾病从发生、发展乃至疗效评价的全过程。

 

 

广东省人民医院梁长虹教授做了题目为“乳腺癌与MRI那些事”的演讲,梁教授表示WHO已经将早期乳腺癌列为可治愈性疾病,早诊早治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的最佳途径,因此乳腺癌筛查非常有必要。然后介绍了乳腺影像诊断技术现状和新进展,同时也对人工智能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康荣教授发表了题为“PET/MRI成像临床价值、限度和合理应用”的演讲,从PET 的发展历程、临床应用价值、检查的限度、PET/CT与PET/MRI比较、两者的合理选择与应用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表明PET/MRI的最大优势与价值在于疾病的精准分期,有利于精准制定临床治疗计划。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教授做了题目为“数据驱动的新体制磁共振成像”的演讲,提出了未来新的设备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全身PET/MRI成像系统融合了结构和功能成像,突破了现有时空分辨率的极限。磁共振直接电成像能够直接解析大脑神经元活动,进行全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直接成像,有望成为脑疾病精准诊断新工具。超灵敏脑功能成像系统能够针对极弱脑功能信号采集的超高灵敏测量需求,建立高时空分辨率的成像,实现无损检测神经电活动。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周欣教授发表了题目为“多核MRI及临床应用”的演讲,周欣教授团队研发了我国首套多核MRI仪器,其中Xe气体MRI拿到了全球首个医疗器械注册证,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进行肺部通气、微结构、功能的定量可视化,从而帮助定量评估新冠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肺气肿等。此外,目前正在进行多核磁共振分子影像包括129Xe、19F等,能够开展标志物靶向、诊疗一体化分子探针和多模态分子影像研究等,拓展了磁共振的应用领域。
 

 

本届大会设立了6个分会场,围绕磁共振领域的前沿动态、学术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热点问题,邀请磁共振成像领域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做主题演讲,力求全面展示磁共振成像领域的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磁共振领域知名专家大咖倾情授课,分享了各自宝贵的一线经验及新技术进展,为磁共振成像领域描绘了宏伟蓝图。在MRI前沿论坛专场,专家们从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磁共振在精神疾病、神经疾病领域的应用进展,高场强磁共振以及磁共振技术成像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在MRI临床应用专场,专家们围绕神经、腹部、盆腔,心胸疾病,系统性的分享了磁共振技术在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的应用,磁共振规范化报告等内容。此外,还有专家共识解读专场,专家们对磁共振成像规范共识进行深入剖析,凸显“规范引领”这一主题。磁共振技术日新月异,如何充分利用医工交叉合作,开展创新融合的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也是本次大会关注的焦点。基于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以促进磁共振影像学的发展,助力疾病精准诊断,则是AI+大数据论坛专场的专家们分享的热点话题。

 

本次大会还举办了中英文论文演讲、壁报交流、“抽丝剥茧 逐影求真”疑难病例读片会等学术活动,切磋实践经验,分享研究成果。会议论文分会场共计有64个中英文论文发言交流,研究者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陈国,充分展现了我国磁共振领域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在“抽丝剥茧 逐影求真”疑难病例读片会上,6个临床疑难病例涵盖神经、头颈、心胸、腹部、盆腔、骨肌6大领域,吸引了线上、线下的与会代表们积极参与。除此之外,本次大会还设立了多个卫星会,展示了磁共振最新技术与产品以及临床应用经验的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了解新技术及新方法的机会。
 


 

7月9日下午,会议圆满落幕。本届盛会促进了国内磁共振领域从业人员的深入交流,对加强医工交叉合作、推动学术发展、引领技术创新以及规范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