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苏丽萍教授:把握先机,精准识别高危FL患者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关键

2023-07-31 15:53:22来源:医脉通阅读:7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4个月内疾病进展(POD24)是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最佳的预后模型可准确预测早期疾病进展的患者。如何将传统预后模型与临床指标相结合,建立新的预测模型,以更准确地预测FL患者的早期进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团队近日在《Frontiers in Onc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预后模型PRIMA-PI联合Ki67可更好的预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24个月内疾病进展”的研究1,基于此,医脉通诚邀苏丽萍教授接受采访,为我们解读本项研究。



医脉通: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预后模型包括FLIPI、FLIPI-2、m7-FLIPI及PRIMA-PI等,但对于预测患者早期疾病进展仍不理想,首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和团队是如何想到将PRIMA-PI与Ki67联合(PRIMA-PIC)以识别POD24患者?


苏丽萍教授:FL是一种常见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病理分级(即FL1-3级),FL3级又可细分为FL3a级和FL3b级。1、2级和大部分3a级FL患者临床表现为惰性,而3b级FL患者则按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疗策略进行治疗。


预后危险度的分层对于FL疾病的转归和治疗策略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目前FL临床上常见的预后模型包括FLIPI、FLIPI-2、m7-FLIPI、23-基因预后模型、POD24-PI、PRIMA-PI等,目前都是以POD24作为金标准的指标来评价敏感性和特异性,但鉴于技术的复杂性和高成本,目前尚无简单有效的预后模型来预测POD24的发生。


PRIMA-PI在识别高危患者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仅通过2个指标(骨髓受累、β2-微球蛋白)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可以作为更复杂和全面的生物分子预后模型的基础;Ki67是临床上常见的反映肿瘤增殖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操作简便,且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负担较小,因此,本团队基于简化的PRIMA-PI模型,结合了常规实践中易用的临床指标Ki67,构建了新的临床预测模型PRIMA-PIC,以期为临床医生进行更精准的诊断分层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医脉通: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该研究的结果如何?您认为PRIMA-PIC模型的建立有何意义?


苏丽萍教授: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5年1月-2020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35例初治FL患者,此外,研究还纳入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团队的74例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作为外部验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PRIMA-PI高危、Ki-67高表达是POD24的危险因素(P<0.05)。本团队应用新的预后模型PRIMA-PIC对高危组和低危组进行重新分类,结果显示,与PRIMA-PI预后模型相比,PRIMA-PIC对预测POD24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在预测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面也具有优势。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PRIMA-PIC预测POD24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优于PRIMA-PI,但特异性相似。鉴于目前尚无有效的POD24预后模型,与m7-FLIPI、23-基因等分子模型相比,PRIMA-PIC更为高效、便捷。因此,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具有现实意义。此外,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合理、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并进行了外部验证,因此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医脉通:除了精准识别高危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对于FL患者也十分重要。近年来新药、新方法层出不穷,FL的治疗策略也不断推陈出新,您认为众多新药的出现为FL的治疗策略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苏丽萍教授:目前FL患者的生存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着利妥昔单抗的广泛应用,CHOP时代患者的PFS明显延长。除抗CD20单抗外,还有人源化抗CD20单抗、PI3K抑制剂、来那度胺等新药都为FL患者带来益处,患者的疗效得以明显提高,安全性也得以改善。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免疫药物的广泛应用,FL的治疗趋势已从既往的R-CHOP、R-CHOP样方案逐渐趋向chemo-free方案(如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R2]方案),即使是体能状态较差的患者也可能通过chemo-free方案获得较好的疗效,延长生存。


但临床上患者的治疗方案、强度往往会发生变化,例如高危患者在首次诱导治疗时,如耐受性良好,也可选择R-CHOP或R-CHOP样方案,并且后续的治疗以及维持治疗也可采取相对积极的治疗措施,这说明精准识别高危患者是为患者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的关键所在。未来希望能够开发更好的预后评价体系,以精准识别高危患者,使患者得到合理、科学的治疗。


医脉通:您认为未来FL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是什么?还需做哪些努力以进一步提高FL患者的生存?


苏丽萍教授:目前FL疗效的提高主要获益于针对不同靶点、不同通道的新药的应用以及联合应用。对于FL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基于MRD的维持治疗的探索。目前在FL中,基于MRD或MRD指导下的维持治疗尚不成熟,探索MRD指导下的维持治疗可能对患者的长期生存有利;


第二,驱动基因的探索。目前FL领域新药频现,除单抗、双抗外,三抗甚至四抗技术也已悄然出现,但FL真正的驱动基因仍有待探索,我认为这也是未来FL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期待未来对于FL驱动基因的探索可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加精准的治疗。


苏.jpg

苏丽萍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2级),博士生(后)导师

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病诊疗中心主任

山西省血液肿瘤诊疗中心主任

山西省淋巴瘤综合诊断与细胞生物治疗重点培育实验室主任

山西省肿瘤医院白血病·淋巴瘤首席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省委联系专家、首批三晋人才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实验诊断与抗感染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淋巴瘤学组组长、CSCO淋巴瘤联盟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山西省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分会会长

山西省女医师协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白血病·淋巴瘤》副总编辑

《临床肿瘤学杂志》《肿瘤研究与临床》编委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