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0 18:10:00来源:医脉通阅读:9次
前言
随着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治疗不断取得突破,EGFR突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了显著的延长。近期,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Ⅲ期LASER301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3 IF=45.3),探索了靶向治疗药物Lazertinib对比
研究背景
NSCLC约占肺癌的85%,通常由EGFR突变驱动,其中最常见的是ex19del或外显子21 L858R突变。这些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的疗效通常更佳。近年来,随着第一、二代TKI药物步入临床中,改变了EGFR突变晚期NSCLC的治疗模式,但由于其耐药性,第三代TKI药物应运而生,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Lazertinib是一种有效、具有中枢神经系统(CNS)穿透力、选择性的第三代EGFR-TKI,可同时靶向EGFR T790M和EGFR敏感突变。I/II期LASER301的结果显示,Lazertinib用于第一/二代EGFR-TKI治疗进展的T790M阳性晚期NSCLC患者二线治疗时,客观缓解率(ORR)为5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1.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38.9个月,LASER201一线治疗队列中,Lazertinib单药的ORR为70%,中位PFS为24.6个月。此次LASER301研究(NCT04248829)更新了结果,评估了Lazertinib对比吉非替尼治疗未经治的EGFR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随机、双盲、多中心Ⅲ期LASER301研究评估了Lazertinib(240mg,po,qd)对比吉非替尼(250mg,po,qd)治疗未经治的EGFR突变(ex19del/L858R)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关键入组标准包括组织活检结果为TKI敏感性相关的2种常见EGFR突变中的≥1种(ex19del,L858R)的,未经治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主要排除标准包括有症状和不稳定的脑转移患者(若无症状和稳定的脑转移患者在随机入组2周前完成放疗或手术且未接受类固醇治疗,则符合入组标准)。符合标准患者随机(1:1)入组接受Lazertinib(240mg/d,如果因毒性限制,可减少至160mg/d)或吉非替尼(250mg/d),按EGFR突变类型(ex19del,L858R)等分层。治疗持续到疾病进展或要求停止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根据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RECIST)v1.1的研究者评估的PFS。次要终点包括OS、ORR、缓解持续时间(DoR)、疾病控制率(DCR)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研究共筛查了亚太和欧洲13个国家96个中心的680例患者。截至2022年7月29日,该研究共纳入393例患者,并随机分组(全分析集;图1)。所有随机患者均接受了≥1次的研究治疗。Lazertinib和吉非替尼的药物暴露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5.1个月和10.9个月。数据截止时,Lazertinib组55%患者仍在接受治疗,吉非替尼组为24%。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0.5(四分位间距[IQR],15.2-23.3)个月和20.6(IQR,15.6-26.0)个月。两治疗组间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疾病特征是平衡的(表1)。
图1 入组流程图
表1 患者基线特征(全分析集,N=393)
结果显示,数据截止时,Lazertinib组92例(47%)和吉非替尼组147例(75%)患者发生了疾病进展或死亡。Lazertinib组患者的中位研究者评估PFS明显长于吉非替尼组(20.6 vs 9.7个月;HR,0.45;95%CI,0.34-0.58;P<0.001;图2)。在所有预设亚组中,Lazertinib与吉非替尼具有一致的PFS获益。在亚洲患者中,中位PFS也为20.6个月和9.7个月(HR,0.46;95%CI,0.34-0.63),而Lazertinib组的非亚洲患者的PFS未达到(HR,0.38;95%CI,0.23-0.64)。对于ex19del患者,Lazertinib组与吉非替尼组的中位PFS分别为20.7个月与10.9个月(HR,0.46;95%CI,0.33-0.65);对于L858R患者,中位PFS分别为17.8个月与9.6个月(HR,0.41;95%CI,0.27-0.62)。在基线脑转移患者中,Lazertinib组与吉非替尼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6.4个月和9.5个月(HR,0.42;95%CI,0.26-0.68);对于无脑转移患者,中位PFS分别为20.8个月和10.9个月(HR,0.44;95%CI,0.32-0.60;图3)。
图2 两组患者的PFS
图3 各亚组的PFS
此外,两组的ORR(研究者评估)与DCR相似,治疗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ORR比值比为0.99;95% CI,0.62 -1.59,P=0.973;DCR比值为1.00;95%CI,0.43 -2.30;P=0.922);而Lazertinib组的中位DoR较长(19.4 vs 8.3个月)(表2,图4)。中期分析时,OS数据尚不成熟(成熟度为29%)。Lazertinib组在18个月和24个月的OS分别为80%和66%,而吉非替尼组分别为72%和58%(表2,图5)。
表2 疗效终点
图4 两组患者的DoR
图5 两组患者的OS
在安全性方面,两组中出现治疗期间出现不良事件(TEAE)的频率相似(表3),Lazertinib耐受性良好。Lazertinib组发生了26%和5%的严重不良事件(AE)和严重治疗相关AE(TRAE),吉非替尼组分别为25%和5%。Lazertinib和吉非替尼组中引起AE最常见的原因(与治疗有或无关)分别为感觉异常(39%,7%)、皮疹(36%,37%)、瘙痒(27%,18%)和腹泻(26%,39%)。Lazertinib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分别升高了15%和11%,吉非替尼组分别升高了30%和26%。Lazertinib组5例(3%)和吉非替尼组3例(2%)患者发生了间质性肺病(ILD;包括肺炎)。
对于任何≥3级的TEAE,两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Lazertinib组80例[41%] vs 吉非替尼组84例[43%]患者)。两个治疗组均有2例(1%)患者出现≥3级的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但没有观察到临床相关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Lazertinib组11例(6%)患者发生致命性AE(3例死亡事件[未进一步说明],
Lazertinib组分别发生了34%、21%和10%的TEAE导致用药剂量中断、减少和停药,吉非替尼组分别为32%、11%和9%。Lazertinib组和吉非替尼组分别有6%和8%的患者发生了相关TEAE导致停药事件。Lazertinib组最常导致剂量减少的TEAE是感觉异常(6%)、腹泻(2%)和黄斑丘疹(2%),吉非替尼组为皮疹(4%)、ALT升高(3%)和AST升高(2%)。剂量减少后,感觉异常的严重程度减轻。
表3 两组患者出现的AE
研究结论
在EGFR突变的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中,与吉非替尼相比,Lazertinib表现出显著的疗效改善,且安全性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