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7 09:09:31来源:医脉通阅读:27次
用数据说话系列文章将基于研究数据围绕苯达莫司汀机制、指南推荐、联合方案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其在淋巴瘤领域的应用等话题展开介绍,旨在为临床使用此药物提供参考,助力用药规范化,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原研苯达莫司汀作为淋巴瘤治疗的重要化疗药物,在淋巴瘤各亚型中应用广泛,积累了众多的临床治疗经验,也已成为我国淋巴瘤治疗的经典药物。用数据说话第一期聚焦苯达莫司汀研发历史、经典研究,以及不良反应处理,对苯达莫司汀进行全面介绍,以飨读者。
重点内容
➤兼具烷化剂和抗代谢双功能氮芥衍生物苯达莫司汀于1963年诞生,1993年最早于德国获批上市,至今全球已上市长达30年,全球惠及25万+例患者。
➤苯达莫司汀联合R或者G方案PFS及OS获益显著,BR方案一线治疗晚期iNHL和GB方案一线治疗FL的疾病进展风险分别降低42%和37%;Pola-BR方案治疗R/R DLBCL,最佳CR率高达约58%。
➤真实世界研究证实应用原研苯达莫司汀的AE发生比例为1.46%,SAE比例为0.97%。
双功能烷化剂原研苯达莫司汀1963年诞生,全球上市30年
1963年,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耶拿微生物试验协会Ozegowski与Krebs在研究时产生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能否将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物结合在一起,以发挥更强大的疗效?于是,他们将氮芥基团(烷化剂的功能基团)和苯并咪唑环(起嘌呤类似物的抗代谢作用)结合,成功地合成出了一种全新的化合物,即苯达莫司汀,并发现这种化合物通过烷基化DNA,使其单链或双链发生纵横交联,干扰DNA合成和修复,从而发挥抗肿瘤细胞毒性作用,且由于正丁酸侧链的存在,与苯丁酸氮芥相比,水溶性更好,更利于人体内吸收和分布1,2。
图1. 苯达莫司汀化学结构
1969年,苯达莫司汀首次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随后在东德主要用于治疗MM、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淋巴瘤和肺癌。1993年,苯达莫司汀在德国获批上市,2008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后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临床普遍应用1。并于2018年,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原研苯达莫司汀在中国上市,且在2021年中标国家第五批带量采购,惠及了更多中国患者。至2023年,原研苯达莫司汀已全球上市30年,成为国内外医生抗击恶性肿瘤的有力武器,为全球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提供了助力。
图2. 苯达莫司汀研发、上市时间轴
5项经典研究,3种药物联用方案,原研苯达莫司汀为患者带来PFS及OS获益
联合苯达莫司汀的多种方案在淋巴瘤领域展示出强大的“武力值”,对于临床实践应用意义重大。目前,5项国际经典重磅研究为苯达莫司汀联合方案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利妥昔单抗时代,STIL和BRIGHT研究奠定了BR方案在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iNHL)及套细胞淋巴瘤(MCL)一线治疗中的地位。
STIL研究奠定BR方案作为更优效的一线iNHL治疗方案,研究结果显示,BR方案一线治疗iNHL/MCL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较R-CHOP方案显著延长,分别为69.5个月 vs. 31.2个月,BR方案显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达42%(P<0.0001)3。
BRIGHT研究数据证实BR方案一线治疗MCL、iNHL安全有效4,5年随访结果显示,BR方案5年PFS率显著高于R-CHOP/R-CVP组,分别为65.5% vs. 55.8%(P=0.0025)5。
奥妥珠单抗时代,GALLIUM研究和GADOLIN研究奠定了GB方案治疗的地位。
GALLIUM研究奠定GB方案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一线治疗中的地位。研究结果显示,与R-chemo 相比,G-chemo治疗初治FL的3年PFS显著更长,分别为80.0% vs. 73.3%(P=0.001),其中,GB组的3年PFS率最高为84%。相比BR方案,GB方案一线治疗FL的疾病进展风险降低37% 6。
GADOLIN研究奠定GB序贯维持治疗R/R iNHL新标准地位,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31.8个月,GB方案疗效显著,意向治疗(ITT)患者mPFS为25.8个月,GB组疾病进展风险降低43%7。
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简称Pola)诞生后,GO29365研究书写Pola-BR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新篇章。
GO29365研究证实Pola-BR方案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生存获益,Pola-BR方案最佳完全缓解(CR)率高达约58%。中位随访22.3个月,Pola-BR方案延缓了疾病进展时间,mPFS达9.5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64%(P<0.001);Pola-BR方案延长了患者OS,mOS达12.4个月,死亡风险降低58%(P=0.002)8。
除上述经典国际研究外,在国内展开的III期关键性临床研究展现出原研苯达莫司汀的疗效优势,基于此研究原研苯达莫司汀在我国上市:
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III期研究显示,苯达莫司汀治疗复发性iNHL患者疗效优越,ORR达78%,mPFS为18.6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6.2个月9。此外,苯达莫司汀有效性与累积剂量间的关系如下表1所示,其中第二高累积剂量组,即相当于使用5.5-6个周期连续全剂量(1322.08-1443.12 mg/m2)治疗,患者ORR达95%,mDOR和mPFS均未达到。
图3. 缓解情况
表1. 原研苯达莫司汀有效性与累积剂量间的关系
原研苯达莫司汀全球累积25万+真实世界病例,AE比例不超1.46%
中国注册研究显示,原研苯达莫司汀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发热和皮疹,单药用于中国NHL患者未发现新的不良反应10。纳入9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证实,对于惰性B细胞淋巴瘤,苯达莫司汀方案较氟达拉滨方案降低了3-4级感染风险以及3-4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较CHOP方案降低了3-4级不良事件(AE)发生风险11。此外,截止至2015年1月6日,全球范围内累积252,229例原研苯达莫司汀真实世界应用数据证实,应用苯达莫司汀安全性良好,报告发生AE的患者比例为1.46%,发生严重AE(SAE)的患者比例0.97%12。
图5. 真实世界中,接受原研苯达莫司汀治疗患者的AE发生情况
苯达莫司汀拥有多年、丰富的患者临床使用经验,对于其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我国已有多部专家诊疗共识、指南进行对应指导。
➤苯达莫司汀相关血液学不良反应处理: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IT)的治疗包括输注血小板和给予促血小板生长因子13;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有效药物包括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 14;肿瘤化疗相关贫血(CRA)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输血治疗、促红细胞生成治疗(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补充铁剂等15。
➤苯达莫司汀相关感染处理:如果出现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建议及早诊治,并根据临床指南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2。
➤苯达莫司汀相关输注反应处理:对于发生1~2级输注反应的患者,在随后治疗中可考虑使用抗组胺药物、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和糖皮质激素等。发生3~4级输注反应的患者应考虑停药2。
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历经30年的上市沉淀,原研苯达莫司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数据,在指南中地位稳固,为患者临床带来的获益显著。让我们期待第二期的到来,一起解读指南,更深入了解苯达莫司汀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BR方案: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V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GB方案:奥妥珠单抗+苯达莫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