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2 09:20:12来源:医脉通阅读:13次
导读
无细胞DNA(cfDNA),定义为于体液中发现的核酸链式遗传片段。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其一定比例的cfDNA来源于癌症细胞,被称为循环肿瘤DNA(ctDNA)。ctDNA已经成为肿瘤临床诊疗特别是结直肠癌(CRC)诊疗及预后预测的重要临床工具,与现行的癌胚抗原等标准生物标志物相比,ctDNA的半衰期仅为2小时¹⁻²,这赋予了ctDNA动态反映肿瘤负荷的独特优势。这种较短的半衰期,以及ctDNA优越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ctDNA的潜在临床用途远远超出了传统标志物。2022年ASCO年会中的DYNAMIC等重磅研究均提示ctDNA在CRC中大有可为。近日,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35.7)针对ctDNA在CRC中的应用发表了一项大型综述³,医脉通编辑将文章整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将主要介绍ctDNA在可根治性CRC中的临床应用。
I-III期CRC
ctDNA在早期CRC中的主要应用之一是检测分子残留疾病(MRD)。MRD通常指根治性手术后残留的远处隐匿性肿瘤,其肿瘤体积小于放射学检测的最低限度,但可通过分子技术进行测量。2008年,一项纳入18例术后CRC肝转移患者的研究首次探索了ctDNA在MRD检测中的应用,结果显示,16例术后ctDNA呈阳性的患者中,15例(94%)发生复发,而术后ctDNA呈阴性的2例患者未见复发²。由于ctDNA的主要来源是原发性肿瘤,因此通常情况下CRC患者的术前ctDNA呈阳性结果,相较之下,仅有极少数的患者仍保持术后ctDNA阳性的状态,且数据提示术后ctDNA阳性与复发风险高度相关,而与术前ctDNA结果无关⁴⁻⁵。另有部分研究提示,ctDNA不仅可以作为术后预后生物标志物,同时系列ctDNA分析也有望成为辅助治疗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
一项观察性研究探索了ctDNA检测在230例术后II期患者中的应用,结果提示,ctDNA阳性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RFS)的降低显著相关,ctDNA阳性患者的预计3年RFS率为0%,而未接受辅助化疗的ctDNA阴性患者则为90%(HR=18,95%CI:8-40;p<0.001)⁶。另一项观察性研究指出,与辅助化疗后ctDNA呈阴性的CRC患者相比,辅助化疗后ctDNA阳性患者的3年RFS率更低(30% vs. 77%;HR=6.8,95%CI:11.0-157.0;p<0.001)⁷。对共纳入485例II–III期CRC患者的三项队列研究所进行的汇总分析发现,术后ctDNA检测呈阳性的患者,其5年RFS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38.6% vs. 85.5%;HR=7.56,95%CI:4.85-11.79;p<0.001),两者的5年总生存(OS)率同样存在显著差异(64.6% vs. 89.4%;HR=3.77,95%CI:1.96-7.25;p<0.001)⁸。
大型观察性GALAXY试验共纳入315例II期CRC患者和397例III期CRC患者,对患者术后ctDNA的分析提示,阳性患者的18个月无病生存(DFS)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无论肿瘤分期为II期(34.7% vs. 94.0%;HR=18.0,95%CI:8.7-35.0;p<0.0001)还是III期(49.0% vs. 92.4%;HR=9.6,95%CI:5.8-16.0;p<0.0001)。此外,术后4周ctDNA阳性是最重要的复发风险升高相关独立预后因素(HR=10.82,95%CI:7.07-16.60;p<0.001)⁵。
在2022年ASCO年会中,DYNAMIC研究被选为年会重磅摘要(LBA100),该研究是首项评估ctDNA指导II期结肠癌患者使用辅助化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纳入455例患者,所有患者随机(2:1)分配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试验组中ctDNA阳性的患者接受化疗干预,而阴性患者则仅行观察,对照组患者则接受标准辅助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接受化疗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5.3% vs. 27.9%,OR=2.14;P=0.002),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接近(93.5% vs 92.4%)。这提示,ctDNA引导的辅助治疗可以在保障治愈率的前提下规避无效化疗,该研究同步发表于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⁹。
局部进展期CRC
对于局部进展期CRC患者,全程新辅助治疗(术前行全身化疗和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已经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预后和生活质量。对于经新辅助治疗实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观察等待”这一器官保留策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目前尚无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可为这一选择提供支持,ctDNA或许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工具之一。
目前大部分ctDNA的应用数据来自于观察性研究,迄今为止最大的系列研究共纳入159例局部进展期CRC患者,结果显示,在长程新辅助放化疗完成后和手术完成后,ctDNA呈阳性的患者,其3年RFS率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ctDNA阴性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在数值上高于阳性患者(21% vs. 8%,p=0.46),此外作为复发预测因素,术后ctDNA检测独立于常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⁴。
另一项研究GEMCAD 1402试验纳入72例接受全程新辅助治疗的局部进展期CRC患者,52个基线样本中ctDNA的阳性率为83%,45个新辅助治疗后样本中ctDNA的阳性率为16%。分析显示,全程新辅助治疗后但手术前ctDNA阳性与复发风险增加(HR=4.0,95%CI:1.0-16.2;p=0.033)和OS降低(HR=23.0,95%CI:2.4-212.0;p<0.0001)相关¹⁰。总体而言,这些数据表明,新辅助放化疗或全程新辅助治疗后ctDNA阴性是肿瘤复发的积极预后生物标志物,这提示ctDNA在不适宜接受器官保留策略的患者筛选中存在潜在应用价值。
另外,新辅助免疫治疗已逐步应用于局部进展期CRC。一项纳入27例CRC患者的研究提示,在接受新辅助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14例错配修复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dMMR/MSI-H)患者中,11例(79%)患者实现病理完全缓解(pCR)。在19例接受基线和治疗后3周系列ctDNA评估的患者中,15例的系列ctDNA测量值下降,其他4例ctDNA测量值增加或稳定的患者中,3例出现进展¹¹。这表明早期系列ctDNA评估或可为免疫治疗耐药患者的识别提供助力。
可根治性伴肝转移CRC
对于仅存在肝转移灶的CRC患者,部分患者可直接接受根治性手术,也可在新辅助治疗缓解疾病后行根治性手术。然而对于此类患者,无论是否给予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均未确定。
一项研究对ctDNA在可切除CRC肝转移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该研究共纳入54例可切除CRC肝转移患者的系列样本,其中23例患者接受了新辅助化疗,42例接受了辅助化疗,16例同时接受了两种治疗。对样本进行的ctDNA分析显示,新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ctDNA突变等位基因的比例,但新辅助治疗期间ctDNA的清除与RFS的提高无关。术后ctDNA阳性患者的RFS(HR=6.3,95%CI:2.6-15.2;p<0.001)和OS(HR=4.2,95%CI:1.5-11.8;p<001)均显著劣于阴性患者。11例患者术后可检测到ctDNA且可以获得其辅助化疗后的组织样本,其中辅助化疗后ctDNA阴性患者的5年RFS优于ctDNA持续阳性的患者(66.7%vs 0.0%;HR 7.87,0.95–63.70;p=0.056)¹²。
另一项前瞻性辅助研究Prodige-14试验显示,对于接受一线三药或双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潜在可切除的CRC肝转移患者,术前治疗4周后,ctDNA阴性患者与阳性患者相比,R0/R1切除率更高(85% vs. 36%;p=0.01),但ctDNA的清除与生存率的显著提高无关¹³。
小结
对于可根治性CRC,已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ctDNA在MRD检测、辅助治疗疗效监测以及RFS、OS预后预测方面的应用。针对此类患者,ctDNA阳性患者的治疗升级(做加法)和阴性患者的治疗降级(做减法)正逐渐成为精准治疗时代的新探索热点,ctDNA极有可能改变可根治性CRC的治疗框架,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个性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