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新一代降脂破局者——英克司兰在华获批,革新卒中血脂管理!

2023-08-30 18:37:00来源:医脉通阅读:40次

2023年8月22日,上海——诺华中国宣布,旗下创新性降胆固醇药物乐可为®(英克司兰钠注射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作为饮食的辅助疗法,用于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型家族性和非家族性)或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的治疗。包含:在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仍无法达到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的患者中,与他汀类药物、或者与他汀类药物及其他降脂疗法联合用药,以及在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禁忌使用的患者中,单独用药或与其他降脂疗法联合用药。

 

作为全球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用于降低LDL-C的小干扰RNA(siRNA)药物,英克司兰钠注射液开启了血脂管理的新时代。

 

解卒中复发之困,开启血脂管理新时代

我国有卒中患者1300万,超80%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2。缺血性卒中不仅人群基数大,复发率也很高,尤其卒中后一年是复发高峰期3;其次,中国近6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其复发风险较无狭窄患者更高4,5。研究表明,降低LDL-C可稳定和逆转斑块,改善血管狭窄,降低卒中复发风险6,7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为卒中人群强化降脂治疗提出策略并指明方向。该指南首先强调更多患者达标(LDL-C≤1.8mmol/L或LDL-C降幅≥50%);对于未达标者应推荐联合使用新型降脂药物;重视依从性,以改善卒中患者临床结局。

 

强效降脂,“一年两针*”改善卒中患者依从性

 

英克司兰是心血管领域首个小干扰RNA药物,利用体内天然RNA干扰机制,直接抑制肝脏中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蛋白合成,进而降低血循环中LDL-C水平。临床研究表明,英克司兰能够长久平稳地实现50%以上的LDL-C降幅8,9

 

安全性方面,ORION-9/10/11研究证实,英克司兰总体安全性良好,不会造成肝肾损伤、肌肉损伤和血小板计数下降9-11。此外,英克司兰给药方式便捷,在首次及第3个月初始治疗后,每年只需两次注射给药,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进行血脂管理,极大改善患者长期依从性。

 

8月28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3)上公布了英克司兰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临床研究ORION-8。ORION-8研究是一项Ⅲ期、开放标签扩展试验,旨在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ASCVD高危且LDL-C水平升高的受试者中,评估长期应用英克司兰的疗效和安全耐受性12。它延长自Ⅲ期临床试验ORION-9、ORION-10、ORION-11和Ⅱ期开放标签延长试验ORION-3。结果显示,访视期结束时部分受试者最长接受了6年以上的英克司兰治疗,约80%的患者LDL-C达标,LDL-C水平自基线的平均降幅约50%;安全性与既往Ⅲ期研究相似,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充分证实了英克司兰具有非常好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首次迈入国家级临床指南,卒中降脂再添新药§

 

e11818382546a314651437f69c267c3.png

 

时隔8年问世的《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把更符合中国缺血性卒中及TIA管理的诊疗方案带给临床实践一线。与此同时,小干扰RNA类药物英克司兰被首次纳入卒中领域国家级临床指南,是第一部纳入英克司兰的中国缺血性卒中领域重磅临床指南。该指南首次提出:

 

英克司兰可联合他汀联合治疗,强效、长效、安全降脂:对于已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后LDL-C>1.8mmol/L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英克司兰较安慰剂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达52.3%,此高强度降幅在长达18个月的研究中持续存在;且英克司兰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治疗组与安慰剂组中表现相似。

 

一年两针*,提高患者依从性:英克司兰每半年给药1次,相较于现有PCSK9抑制剂具有更长药效持续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依从性。

 

此外,在最新发布的《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中,也明确将小干扰RNA降脂药英克司兰独立列为全新类别的降脂药物,并在《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基础上,补充了英克司兰4年长期安全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数据。这项为期4年的开放标签扩展试验(ORION-3)‡13结果证实,英克司兰治疗4年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相信英克司兰在未来降脂治疗领域将大有可为,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备注:

*初次注射后,间隔3个月注射第二针,之后每6个月注射一次

§首个降低LDL-C的小干扰RNA(siRNA)药物

为探索性终点汇总分析结果

ORION-3是一项为期4年的开放标签扩展试验,旨在评估长期应用英克司兰的疗效和安全耐受性

 

审批码INC0009366-31136,有效期至2024-08-28,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本文章仅供专业人士阅读。

 

参考文献:

1.马丽媛, 等. 中国全科医学. 2022;25(27): 3331-3346.

2.王拥军, 等. 中国卒中杂志. 2022;17(5):433-447.

3.Wang Y, et al. Stroke. 2013 May;44(5):1232-7.

4.Lei C, et al.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4 May-Jun;23(5):1112-7.

5.Stroke Vasc Neurol. 2021 Mar;6(1):33-40.

6.Aging Dis. 2019 Apr 1;10(2):258-266.

7.Stroke. 2020 Apr;51(4):1231-1239.

8.Ray KK,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Apr 13;376(15):1430-1440.

9.Ray KK, et al. N Engl J Med. 2020 Apr 16;382(16):1507-1519.

10.Raal FJ, Kallend David, Ray Kausik K et al. N Engl J Med. 2020;382:1520-1530.

11.Wright RS,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21;77:1182-1193.

12.R Scott Wright. Presented at Late-Breaking Science Session “Late-breaking science on pharmacology”. 28 August, ESC Congress 2023.

13.Ray KK,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Feb;11(2):109-119.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