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组亮点 | CCOS2023 视觉生理学组亮点及学科进展
2023-09-01 14:10:37来源: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阅读:50次
视觉生理涉及眼科与多学科交叉,本学组会议在前几届已经形成的特色专题基础上,瞄准国际前沿、发挥本专业特点,继续邀请国内眼科及视觉科学专家在视功能和形态检测综合应用、干细胞研究进展和眼科疾病基因诊治进展方面展开重点交流,同时新增客观视功能鉴定及相关临床研究单元和视觉生理与屈光交叉单元,并开设内容丰富的继续教育课程单元。
在视功能及眼影像检查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专题里,将针对视觉电生理和OCT、OCTA等眼科影像学新技术,在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儿童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随访中的综合运用进行深入的讨论;在视功能及眼影像检查在视神经及视皮层疾病中的应用单元,探讨了颅内疾病引起的视神经损害、高度近视视神经损害、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青光眼、形觉剥夺的视功能检查及影像学的综合运用;在干细胞研究进展方面,将针对目前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对胚胎干细胞、视网膜前体细胞、视网膜类器官再生眼眶骨等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和应用展开深入的讨论;在眼科疾病的基因诊治进展方面,既有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最新进展的专题大餐、又有多家单位在中国人各类眼病的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视觉科学交叉单元中,就人工智能、视觉发育、视觉训练等领域做深入探讨。在新增疑难病例讨论单元,讲者将分享和讨论多例精彩病例,层层揭开疑难病面纱。
继续教育课程单元将分为两个单元,常见视功能及影像检查技术单元的内容包括夜盲的鉴别诊断、OCT读片原理和技巧、神经影像、临床记录资料撰写医学研究论文的思路和方法,临床常见视觉异常的鉴别诊断单元包括畏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视野异常与视路疾病、眼科围手术期急剧视力下降的原因分析与处理、“弱视”的儿童眼病的鉴别,由国内知名专家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精彩的授课。
本学组学术活动既有专家的精彩讲座,也有密切结合临床和最新进展的众多专题和自由讨论。通过这些专题讲座和交流,将极大的帮助广大眼科工作者加深对视觉电生理、以及更多的视觉生理在眼科临床和研究方面的理解和应用。
视觉生理学组近两年取得的阶段性科研及临床进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临床视觉电生理标准和规范化推广;近视发生发展机制和临床防控研究;超高度近视治疗;眼遗传病致病基因研究;干细胞生物学研究;眼部药物控释治疗体系研究;新型材料系统修复眼眶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脉络膜血管性疾病药物治疗新方法等。
视觉生理学组近两年在李世迎组长的带领下,全体委员的积极努力和全国眼科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学组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翻译了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of Vision, ISCEV)制定的4个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的标准及指南,分别为《临床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标准》、《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标准》、《临床多焦视网膜电图标准》、《视觉电生理诊断流程指南》,陆续在今年的中华眼科杂志上全部刊出,并配以专家述评和焦点论坛;
2、回顾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视觉生理学科经过数代人70 余年的传承和艰苦努力,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了《我国视觉生理学科70 年之传承与发展》。
3、完成《中国临床视觉电生理学相关术语专家共识》,帮助临床技术人员和医师获得更稳定可靠的结果、更专业的解读,并通过各种线上会议保持学术交流活动的活力。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阴正勤、刘勇、徐海伟团队:
主要围绕视网膜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和损伤类疾病开展研究。近两年研究发现,在视网膜色素变性鼠中,hERO-RPCs 视网膜下腔移植后,抑制移植区 Müller 细胞胶质化在移植中晚期,促进了移植区及对侧区 Müller 细胞的数量增多、迁移及逆分化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提示 hERO-RPCs 移植促进了 Müller 细胞早期逆分化。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清除和再植可以促进Müller 细胞获得视网膜前提样细胞特性,改善视网膜外核层结构和功能。此外,利用富勒烯衍生物纳米材料富勒醇,不仅可显著改善小鼠的视觉功能,缓解氧化损伤后感光细胞的凋亡,还表现出比传统抗氧化剂谷胱甘肽更稳定高效的保护效果,通过RNA测序发现,富勒醇还可通过调节线粒体和细胞核里的相关DNA数量,对视网膜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延缓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进程。同时还建立了视网膜类器官的环境污染、早期发育毒性模型,用于相关研究。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Theranostics,Small,Environ Int等高质量杂志上。
围绕近视发生发展机制和临床防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近两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分述如下:
1、发现初始不同等级的脉络膜厚度及脉络膜血流灌注水平能预测近视屈光偏移以及眼轴延长程度,厚的脉络膜厚度和丰富血流灌注量的脉络膜血流更能抵抗近视的进展和眼轴的延长(Choroidal blood perfusion could predict the sensitivity of myopia formation in Guinea pigs. 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
2、发现苄达赖氨酸和ω-3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抑制形觉剥夺和镜片诱导性近视动物脉络膜血流减少,进而抑制巩膜缺氧引起的成纤维细胞分化,抑制巩膜细胞外基质重塑,最终抑制近视的进展(Dietary 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re protective for myopia. PNAS);
3、“用于治疗近视的方法和药物组合物”(ZL202210472306.1,1112023423-0)、“一种通过调节眼巩膜脂代谢来抑制近视的应用”(202111065488.2,202010976517.X)、“一种采用长春西汀治疗近视的方法”(202210872252.8,11141554110)3项成果实现转化。
2022年2月26日作为会议主席主持上海爱尔第一届超高度近视眼国际高峰论坛,并且成功完成3100度的超高度近视眼透明晶状体置换手术,同时成立中国首个“超高度近视眼手术治疗中心”;
2022年9月25日在第二届鹭岛眼科论坛上做精准屈光性晶状体手术的并发症及处理的专题讲座;
2022年10月08日在202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眼科高峰论坛做精准屈光性晶状体手术的并发症及处理的专题讲座;
2022年12月10-11日作为论坛主席主持2022爱尔眼科眼底病论坛暨第一届长三角论坛;8.4月21-29日,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参加ARVO;
2023年6月7日至10日在新加坡举办的The 35th APACRS annual meeting大会上以内容“Phaco cataract surgery for complex microphthalmos and nystagmus”参加手术比赛;
2023年6月2日至4日参加在西安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视觉生理学术大会,并做专题讲座。
李文生教授参加的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项目“基于互联网+的致盲眼病诊疗体系的构建及创新理论和防治应用”项目荣获2020 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2年04月由李文生院长参加编写的八年制《眼科学》教材获国家教材委员会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2023年3月3日李文生院长申报的项目“微创玻切和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的推广应用”作为医疗方案类成功入选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三、学术进展: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 2023年3月李文生教授行医随笔《让我们一起携手 冲出黑暗 奔向光明》正式出版。2022年8月招聘上海爱尔眼科第二位博士后。2023年2月收到通知正式接受加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成为跨界科普专家。2023年3月应Frontiers in Medicine杂志编辑部邀请,由李文生组织一期“Novel Frontiers of Retinal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专刊。5月27日,李文生当选中国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全国第一届眼科专业组常委、樊华当选委员。
1、获得了重要的科研基金资助,并深入参与多项临床试验。他们在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在眼遗传病领域为患者提供了精准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推动了医学科技的创新发展。
2、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基金项目,其中包括国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旨在利用iPSC-RGC/视网膜类器官模型研究Sema3A/Plexin A通路上调介导的轴突发育异常在OPA1基因相关遗传性视神经萎缩中的作用;北自然海淀联合基金项目,着眼于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新型载体基因治疗疗效研究;北自然青年项目,探究基于患者源性iPSC-RPE研究自噬-溶酶体途径障碍在无脉络膜症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专项,旨在基于OCT-CCSEG自主研发平台的先天性视网膜劈裂自然病程研究等。
3、在临床试验方面,他们已率先展开多项临床研究,涉及RPGR、RPE65、ABCA4等重要基因。这些研究不仅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更为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新的治疗选择。
4、干细胞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功完成了多种患者来源的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以及类器官的构建。这一突破性成果为未来个性化医疗和再生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此外,睢教授团队还构建了多种动物模型,如IFT140、RS1、BCD、CNGA3等,利用这些动物模型开展了相应的疾病机制探索及基因治疗研究。这些项目的开展促进了眼遗传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同时对新型的治疗方法和治疗靶点的探索有力地推进了临床转化。
6、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团队在近两年已发表十余篇SCI文章,并多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睢教授及团队在日本ISCEV及美国ARVO等国际会议中深度参与,并展示了部分研究成果,促进了国际间在眼遗传病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推动了眼遗传病的发展和进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谷平教授团队:
1、开发可注射的眼部药物控释治疗体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全球视力障碍和严重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将磷酸倍他米松(BetP)、抗VEGF与CaCl2混合,制备了一种超分子纳米纤维水凝胶递送体系,在长期持续释放抗VEGF以抑制视网膜血管增殖并减弱CNV的同时除活性氧以减少局部炎症,显著延长了常规抗VEGF疗法的有效治疗时间,有望取代目前的抗VEGF疗法。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2、基于眼眶骨缺损区域血供差、种子细胞少及成骨能力弱的微环境特点,开展了硅烯二维纳米网络系统修复眼眶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结合成骨和成血管相关细胞和动物模型层面的数据,探索光热二维纳米材料在眶骨修复中的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3、综述纳米材料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及前景。本综述详述了纳米系统的最新进展和新兴的治疗诊断方法被推广为多用途眼科应用的潜在替代方法,例如新兴的仿生眼科(例如,智能电化学眼),从而引发了对“眼部纳米医学”的全面回顾,为丰富基于眼部纳米医学的基础研究和未来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动力。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
4、探索脉络膜血管性疾病药物治疗新方法。脉络膜血管性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老年群体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创新设计疾病微环境响应的药物递送体系,创新利用维替泊芬的光化学和生物学功能,提高维替泊芬的生物利用度,为脉络膜血管性疾病提供了一种具有协同抗血管生成作用的治疗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Bioactive Materials。
5、研制防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纳米材料。本研究设计与合成新型可结合亚铁离子的钙离子掺杂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并探讨其通过抑制铁依赖性的铁死亡,特异性结合亚铁离子,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从而保护视功能,为视网膜损伤修复功能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Small Methods。
6、发表高质量SCI论文(IF大于10分)6篇;获得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要致力于遗传性眼病致病基因的研究,并发表论文11篇(SCI论文7篇,中华4篇),其中在早发性高度近视致病基因的研究方面发表论文3篇。参加共识及白皮书的制定3项。内容包括:伴有早发性高度近视的遗传性眼病基因型与表型研究;重视早发性高度近视的遗传学诊断;HermansKy-Pudlak综合征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分析;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不同基因新突变与临床表型分析;患有严重早发性高度近视的Donnai-Barrow综合征;中国西北地区独立人群中MPDZ‑NF1B rs1324183与圆锥角膜相关性的评估;两个Alström综合征家族ALMS1基因的新致病性变异;五个中国圆锥角膜家族遗传变异的鉴定:致病性分析和父母角膜地形图特征;BEST1新突变导致具有明显表型多样性的嗜热菌病;MPDZ基因新的复合杂合子变异导致一个中国家族的孤立性双侧黄斑缺损;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专家共识;近视管理白皮书;年龄相关视功能和眼健康管理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