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1 23:05:36来源: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阅读:49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 时间:2023/09/06~09/10 地点:长沙国际会议中心 进入会议
学组亮点
眼科流行病学从临床科研角度,利用大数据挖掘及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常见眼病的发生、分布、筛查甄别及进展,通过科学的结果去探寻首要的致病原因、有效的防治措施,强有力地支持与推动防盲工作的开展。同时,通过与时俱进的自我调整、模式建设的传承扬弃,配合国家“健康中国2030”及“一带一路战略”,主动作为顺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推进我国防盲工作及防盲体系不断完善。
防盲学组一直致力于普及眼科流行病学及防盲技术,我国防盲队伍在不断成长。本次眼科年会防盲学组共收到稿件近274份,涵盖眼科流行病学及防盲工作的方方面面。本次防盲学组学术单元聚焦防盲政策解读、青少年近视防控、流行病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技术促进基层眼健康工作、公立医院的防盲模式和基层服务、民营医疗的防盲模式和基层服务。我们诚挚邀请各位同道莅临多功能厅06予以指导。
学组新进展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团队通过开展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报告了低强度单波长红光治疗后,近视儿童中眼轴缩短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于2023年4月发表在《Ophthalmology and Therapy》杂志。该研究纳入了434名年龄在3至17岁之间的近视儿童,平均年龄9.7±2.6岁,平均等效球镜-3.74±2.60 D。在接受12个月低强度波长650nm红光治疗后,眼轴平均改变量为-0.142mm,其中115名(26.50%)、76名(17.51%)和20名(4.61%)受试者眼轴缩短超过0.05mm、0.10mm和0.20mm。在多变量模型中,眼轴缩短与女性、基线大年龄、长眼轴以及屈光不正等因素显著相关。这项研究对于理解低强度单波长红光治疗控制儿童近视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相关研究和治疗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邹海东教授团队通过开发基于红外眼底照相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白内障患眼中的全自动诊断,研究结果于2023年7月发表在《Journal of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ry》杂志。该研究使用了10,665张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红外眼底照相进行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和测试,在内部测试集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和分级的准确率为73.67% (AUC=0.89)。而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微血管瘤和渗出性病变的AUC分别为0.86、0.66和0.84。与眼科专家手动阅片结果相比,深度学习模型具有较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Kappa=0.86)。由于易于部署且处理速度更快,深度学习模型的自动分析可以促进临床和社区中对合并白内障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高效筛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胡爱莲教授和王宁利教授团队利用邯郸眼病研究数据,通过建立和比较不同算法,提出了中国农村人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测的最佳模型,研究结果于2022年11月发表在《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杂志。该研究共纳入了4752名患者,其中198人被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别建立了多变量逻辑回归(MLR)、分类回归树(C&RT)、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梯度提升机(GBM)五种模型。其中GBM(0.952)、RF(0.949)和MLR(0.936)得到的AUC水平相近,且显著大于CART(0.682)和SVM(0.765)。MLR模型发现血糖、收缩压和体重指数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独立相关。该研究说明MLR模型具有优秀的预测效能,在偏远和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检测中,有潜力成为有效的辅助筛查工具。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黄楚开教授团队通过开展横断面研究,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进行分组,对屈光状态和眼球生物学参数进行比较,研究成果于2023年5月发表在《Ind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杂志。研究共纳入了742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平均眼轴长度为22.53±0.84mm。其中长眼轴眼(眼轴长度≥23.5mm)相对少见,但相较于短眼轴眼(眼轴长度<23.5mm),长眼轴的闭角型青光眼的角膜曲率更小,中央前房更深,晶体位置相对更靠前,提示晶体的相对位置可能与长眼轴眼中的闭角型青光眼风险有关,为解释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开展闭角型青光眼筛查防治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段宣初教授团队采用了倾向性评分设计,通过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眼底彩照、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和SS-OCTA)对盘周后巩膜葡萄肿和眼部解剖血流改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于2023年7月发表在《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杂志。该研究共纳入了41个有盘周后巩膜葡萄肿的病理性近视眼,与近视对照眼相比,巩膜葡萄肿眼有着更高的眼内压以及更明显的视盘倾斜。而在眼底血流方面,虽然视网膜以及脉络膜血流都表现出与盘周巩膜葡萄肿的相关性,但在只有盘周脉络膜厚度的减小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其显著相关。研究提示病理性近视盘周后巩膜葡萄肿与眼前后段多种解剖以及血流改变有关,为病理性近视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柯教授团队采用了横断面研究设计,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人群样本之间进行了包括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干眼症状评分以及睑板腺结构功能的比较,研究结果于2023年4月发表在《Ind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杂志。本研究分别纳入51名和53名来自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的受试者,与低海拔组相比,来自高海拔组的受试者泪河高度相对更低、眼表疾病指数和干眼症状出现的比例更高。虽然其睑板腺堵塞的比例更低,但相较于低海拔组,高海拔组在上睑和下睑中睑板腺缺失的情况都更加严重。该研究客观地展示了高海拔地区人群眼表结构功能发生的改变,强调了环境因素在睑板腺功能障碍和与其相关的蒸发型干眼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上海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罗怡教授团队对74名患有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在晶状体-玻璃体联合切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进行了平均四年的随访,对术后长期结局和术后低视力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报道,研究结果于2023年1月发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杂志。患儿的年龄为44.04±14.60个月,随访期为46.66±14.34个月,随访结束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为0.24±0.32,共有14.9%的眼出现了视力损害。需要额外手术术后并发症包括视轴区浑浊(5.4%)、人工晶体异位(2.0%)、虹膜嵌顿(0.7%)和青光眼(0.7%)。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白内障的浑浊程度以及存在共病情况与长期随访中最佳矫正视力的损害显著相关。研究提示晶状体-玻璃体联合切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是先天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陈松教授团队通过开展回顾性病例观察,分析了玻璃体切除联合后巩膜葡萄肿边缘部光凝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和预后情况,研究结果于2022年10月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杂志。研究共纳入了62名合并了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1人接受了玻璃体切除联合术中后巩膜葡萄肿边缘部光凝治疗而其余31人接受常规玻璃体切除术作为对照。联合组和常规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值分别为1.27±0.12和1.26±0.11,均较术前显著提高。相较于常规组,联合组手术总次数显著减少(2.39次和2.06次,P=0.01),其中首次视网膜复位率显著提高(96.7%和67.7%, P=0.01)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无显著差异(74.2%和67.7%,P=0.72)。研究提示玻璃体切除联合术中后巩膜葡萄肿边缘部光凝治疗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是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减少重复手术次数,提高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缩短硅油填充的时间。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李朝辉教授团队通过开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比较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主动液流控制系统和重力液流控制系统使用的效率效果,安全性和患者感受,研究结果于2022年12月发表在《Annals of Medicine》杂志。该研究共纳入了107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到主动和重力液流控制系统组。相较于重力控制组,主动液流控制组总抽吸时间明显缩短,但在使用能量总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术后一天和一周随访时,主动液流控制组的最佳矫正视力显著优于重力组,中心角膜厚度的恢复也更早。虽然两组均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但主动液流控制组的角膜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疼痛评分和Cat-PROM5评分显著低于重力组。研究提示相较于重力液流控制系统,主动液流控制系统可自动检测并保持设定值的稳定眼内压力,有着更好的效率效果和安全性,值得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推广。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乔利亚教授团队通过回顾性病例观察,对病理性近视和非病理性近视患者在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六个月的临床结局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于2023年4月发表在《BMC Ophthalmology》杂志。研究共纳入了14名(21只眼)病理性近视和86名(171只眼)非病理性近视患者,术后六个月,两组的平均的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从-17.50D和-9.31D降到了-0.50D和0.00D,其中80.41%和76.92%维持在目标屈光水平±0.50D范围内,而95.88%和92.31%的眼维持在目标屈光水平±1.00D范围内。两组的术后均未出现瞳孔阻塞、白内障、色素播散性青光眼等威胁视力的严重并发症。研究提示在术后六个月的随访中,后发型人工晶体在矫正病理性近视方面表现良好,与非病理性近视术后的临床结果基本相当。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陈浩教授和保金华教授团队通过开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比较了两年近视控制临床试验后,第三年继续佩戴高非球微透镜或着从低非球微透镜和单光镜转为高非球微透镜后控制10-15岁儿童近视进展的效果,研究结果于2023年4月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杂志。与只佩戴单光镜相比,佩戴高非球微透镜在第三年仍能有效控制近视进展(-0.56±0.05D/年和-0.36±0.06D/年)和眼轴增长(0.28±0.02mm/年和0.17±0.02mm/年)。此外研究还发现,无论过往是配戴单光镜还是低非球微透镜的儿童,换戴高非球微透镜依旧可以有效延缓近视进展。该研究为高非球微透镜的长期疗效给出了循证依据,为儿童近视矫正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