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学组亮点 | CCOS2023 眼免疫学组亮点及学科进展

2023-09-02 20:47:03来源: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阅读:22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 时间:2023/09/06~09/10 地点:长沙国际会议中心 进入会议

学组亮点

本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眼免疫学组共收到稿件267篇,内容涵盖眼免疫学最新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大会设置6个学术单元、3个继续教育单元,包含33个专题讲座、12个继续教育讲座、21个论文发言、18个病例讨论。

会议通过专题讲座、疑难病例讨论、继续教育等形式充分展示眼免疫葡萄膜炎领域最新学术研究进展,针对葡萄膜炎和眼免疫相关诊疗技术及科研进展进行充分交流。杨培增教授以《葡萄膜炎的研究进展》为开场演讲,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其团队在葡萄膜炎领域所做出的前沿研究成果。吴欣怡教授分享了《系统免疫疾病相关干眼临床特征分析》;杨柳教授介绍了《VKH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害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张美芬教授分享《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诊治要点》;彭晓燕教授讲述《假性坏死型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结局》;杜利平教授做出了《新冠相关类原田小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等系列精彩报告……。会议邀请外籍专家Calvin C.P. Pang及Haijiang Lin分别进行《Therapeutic signaling mechanisms in ocular inflammation》、《Gene Therapy for Ocular disease》的精彩演讲。本次会议立足临床、兼顾基础研究,针对葡萄膜炎诊疗、免疫相关性眼表病变、甲状腺相关性眼眶病变及葡萄膜炎免疫学发病机制、人工智能等内容设置了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会议保留了广受欢迎的疑难病例讨论环节,将邀请葡萄膜炎领域资深专家给予精彩点评,从而使讨论环节更加热烈、全面,讨论结果更清晰、深入。继续教育环节将邀请资深眼免疫学专家针对儿童葡萄膜炎诊疗、HLAB27(+) 系统病相关眼部病变、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难治性葡萄膜炎等专题展开系统细致的授课。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授课专家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学术饕餮盛宴,为眼科同道提供了交流眼免疫最新诊疗技术及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眼免疫学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推动我国葡萄膜炎及眼免疫相关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

学组新进展

2022~2023年眼免疫学组积极开展葡萄膜炎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培增教授团队

 

近两年以来科研成果及学术进展如下:
1.葡萄膜炎数据库和标本库的建立

截至目前,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培增教授团队已建立起国际上最大的葡萄膜炎患者数据库(3万余例),涵盖患者地域分布、发病年龄、眼部表现、各项检查资料等;建立起国际上最大的葡萄膜炎患者标本库(4万余份),包括全血、血清、房水、玻璃体、虹膜、脑脊液等类型。两库的建立为开展葡萄膜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2.葡萄膜炎发病机制研究

(1)开展了目前样本量最大的基于中国白塞病患者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首次报道位于16个基因区的22个新易感SNP。相关工作发表于Arthritis Rheumatol杂志 (IF=13.3)。

(2)系统描绘了VKH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转录谱,发现在众多异常表达的基因中,CSF1R基因起枢纽作用。相关工作发表于Genes Dis杂志(IF=6.8)。

(3)描绘了白塞病患者虹膜组织的转录谱,发现LCK信号在疾病发生中其关键作用,为疾病治疗提供潜在的新靶点。相关工作发表于J Autoimmun杂志(IF=12.8)。

(4)发现RPS4Y1是 VKH 病耐药基因,体外试验和治疗研究发现苯丁酸氮芥可通过调节该基因逆转对药物的无反应性,创立了该病补救治疗方案。相关工作发表于J Autoimmun杂志 (IF=12.8)。

3.葡萄膜炎临床诊治研究

(1)进行了一项实效性、盲法评估、非劣效性、随机试验,以比较基于环孢素的常规免疫抑制剂策略与基于阿达木单抗的生物策略联合皮质类固醇在VKH疾病26周诱导缓解方面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发现在视力改善方面,基于环孢素的免疫抑制剂策略联合非标准皮质类固醇方案不劣于基于阿达木单抗的生物策略,其中75%的小柳原田病患者处于晚期。相关工作发表于Nat Commun杂志 (IF=16.6)。

(2)首次确定出糖皮质激素日均剂量超过20mg是乙肝病毒激活和肝炎复燃的危险因素,对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策略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关工作发表于Ann Rheum Dis杂志 (IF=27.4)。这一发现被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制定的筛查和预防指南中推荐和采用。

(3)发现激素对新冠疫苗诱发的葡萄膜炎有显著的预防作用,消除了葡萄膜炎患者对疫苗接种的恐惧心理。相关工作发表于J Autoimmun杂志 (IF=12.8)。

(4)创建了在没有黄金标准参考情况下的中国白塞病新的评价体系,为其及时、正确诊断提供了重要参数。相关工作发表于Rheumatology杂志(IF=5.5)。

(5)制定出Fuchs 综合征诊断标准,其敏感性高于国际通用标准,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制定两个眼病诊断标准并被国际眼科界认可的团队。相关工作发表于Br J Ophthalmol杂志 (IF=4.1)。主导撰写了中国Fuchs葡萄膜炎综合征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2年),发表于中华眼科杂志。

(6)杨培增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获202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名称:葡萄膜炎发病规律研究。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吴欣怡教授团队

 

开展了新冠疫苗引发葡萄膜炎、角膜炎、巩膜炎及急性视网膜坏死等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Frontiers in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此外,还进行了新冠病毒感染引发角膜病变以及系统免疫疾病相关干眼的临床研究。真菌性角膜炎(FK)是由致病真菌引起的严重角膜感染。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诱导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induced protein 1, MCPIP1)在多种免疫疾病中发挥着限制炎症反应的重要作用。然而,MCPIP1在烟曲霉菌角膜炎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吴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烟曲霉菌感染促进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s)和小鼠角膜中MCPIP1的表达。过表达MCPIP1可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产生,而敲低MCPIP1可增加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MCPIP1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增强烟曲霉菌感染HCECs的自噬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烟曲霉感染的HCECs中,使用氯喹抑制自噬可逆转MCPIP1的抗炎作用。此外,MCPIP1通过激活自噬减轻FK小鼠模型的角膜炎严重程度,并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综上所述,研究表明MCPIP1通过诱导mTOR介导的自噬在HCECs和小鼠模型中减轻烟曲霉菌角膜炎的严重程度。外源性应用MCPIP1蛋白可能在FK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杂志(IF=5.6)。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是角膜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AF)诱导的固有免疫的关键介导因子,但其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的信使作用尚不清楚。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是适应性免疫的关键因子。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应用酵母多糖或LPS刺激角膜细胞可上调TSLP的表达。人角膜细胞中TSLP表达增强与AF治疗相关;抑制TLR2或TLR4可降低AF诱导的TSLP水平。人重组TSLP增强TLR2和TLR4的表达;RNA干扰TSLP减弱了AF菌丝刺激的TLR、IL-8和TNF-α的表达。提示TSLP参与AF诱发的角膜细胞免疫应答,与TLR功能密切相关,TSLP可增强TLR介导的固有免疫。因此,固有免疫可能通过激活TSLP将炎症信号传递给适应性免疫;而适应性免疫又可能通过TSLP对固有免疫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TSLP可能通过与TLR2和TLR4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相互作用,在AF的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之间发挥信使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杂志(IF=3.6)。团队研究还发现消退素D1通过降低细菌负荷量、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在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中发挥保护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Immunology(IF=3.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杨柳教授团队

 

开展了临床疾病影像学特征探索-脉络膜结构分割与AI。团队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OCT脉络膜亚层边界和血管分割的模型,用于实现对脉络膜血管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初步研究结果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发表在眼科学期刊Translational Vi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生物医学领域的权威期刊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在该研究中,团队首先统一了脉络膜标注的标准,脉络膜结构分割模型简单稳定,在数据集较小的时候优势更明显。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手动分割结果,对边界和更复杂的血管分割的准确度分别达到0.987和0.980。通过脉络膜分割模型,团队分析了近视儿童的脉络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近视儿童的等效球镜度(SER)越高,脉络膜亚层厚度越低,脉络膜大血管层受到的影响更明显。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和SER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脉络膜基质和血管体积都成比例减少。同时,团队比较了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和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的脉络膜亚层形态学特征。发现,IMH眼的脉络膜厚度明显薄于iERM眼,主要观察到黄斑中心3mm以及脉络膜中血管层和小血管层。IMH眼的CVI高于iERM眼。这些发现表明脉络膜可能参与IMH和iERM的发病机制。

疾病机制探索

 

团队通过对AMD患者的基因芯片结果进行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AMD相关的表达差异基因,并在RPE细胞中诱导衰老后对这些差异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实验验证。进一步对在REP细胞衰老中表达发生改变的关键基因的相互作用、作用在关键基因的药物以及靶向关键基因的miRNA进行了分析,为AMD的治疗提供了可参考的指标。

在对视网膜脱离的研究中,针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玻璃体液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关注炎症相关的机制通路,进一步阐明视网膜脱离患者神经细胞的存活机制。

 

罕见病相关研究

 

Alpor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肾病,患者眼部常表现为晶体前圆锥及视网膜斑点状病变。颞侧视网膜薄变是Alport综合征的重要和特征性眼部改变,杨柳教授团队对Alport综合征患者的视网膜进行分层分析,发现Alport综合征患者的视网膜变薄以内层视网膜为主,提示疾病可能与内层视网膜结构异常相关,有助于进一步理解Alport综合征眼部改变发生的机制。同时还对Alport综合征动物模型进行了病理学研究,进一步阐述发生此类临床表现的病理学改变。

北京协和医院

张美芬教授团队

 

提出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诊断标准,以及脑脊液白介素10是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患者的重要生物标记物。相关工作发表于Ocul Immunol Inflamm、Journal of Ophthalmology、Ocul Immunol Inflamm等杂志。

北京协和医院

叶俊杰教授团队

 

2022年于《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期刊(IF 3.535)发表题为“Temporal trends in ocular manifestations of HIV/AIDS patients in the past 18 years in a tertiary hospital in China”的临床研究成果,该研究跨越18年的临床研究成果客观地总结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眼科HIV/AIDS患者眼部病变及人口学特征的变迁。结果显示我国政府实行对HIV/AIDS患者免费治疗后,患者的全身症状显著下降,生存期延长,并且阻断了输血传播。同时也要看到性传播尤其是男同为当前主要传播方式,在终结艾滋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2022年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表题为“叶俊杰教授:迄今为止,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仍是“协和方案”。

 

叶教授团队还诊断治疗了2例罕见的眼内淋巴瘤:诊断性PPV后自行消退的玻璃体视网膜MALT淋巴瘤一例极为罕见;NK/T细胞淋巴瘤一例罕见,短时间内广泛累及眼部组织,病情凶险。论文均已发表。2023年《继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PV后自行消退一例》被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收录并被评为优秀案例。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张晓敏教授团队

 

近两年发表SCI论文24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Q1区9篇,总计影响因子125.2;授权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并于2023年入选2013-2022年全国眼科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发表论文“Multi-omics analysis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hows cell aging that alters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through the downregulation of PD-L1”,揭示了细胞衰老状态下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能力下降的新机制,为优化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产品的制备与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指导。在《J Neuroinflammation.》(IF=9.5889)发表论文“Pertussis toxin-induced inhibition of Wnt/β-catenin signaling in dendritic cells promotes an autoimmune response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揭示了百日咳毒素通过抑制DC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诱发自身免疫炎症的关键作用,并强调了感染可以诱发自身免疫疾病的潜在机制。在《Stem Cell Res Ther》(IF=8.08)发表论文“Effect of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derived from IL-10-overexpress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该研究构建了过表达IL-10的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并且验证了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在《J Transl Med》(IF=7.4001)发表论文“Comprehensive profiling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uveitis and scleritis enables biomarker discovery and mechanism exploration”,该项研究使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比较葡萄膜炎患者及健康人群的血浆及血浆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sEVs)和大细胞外囊泡(lEVs)的蛋白质表达谱,筛选出高效且特异性的疾病诊断生物标志物,同时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预测潜在的治疗药物。在间充质干细胞、血浆外泌体等治疗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机制研究中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梁丹教授团队

 

研究发现PI3K/AKT、ROS/TXNIP/HIF-1α、Nrf2/HO-1、p38/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调控T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载脂蛋白A1、褪黑素、尼莫地平、特立氟胺、羟氯喹等干预手段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减少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等机制恢复Treg/Teff失衡,缓解葡萄膜炎。系统性阐述了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为葡萄膜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IOVS, J Neuroinflammation. (IF=9.3), Front Immunol.(IF=7.3)等期刊。原发视网膜玻璃体淋巴瘤(PVRL)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为葡萄膜炎,鉴于眼组织病理取样对视功能带来的灾难性破坏,而IL-10/IL-6测定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其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巨大挑战。围绕这一临床问题,团队采用眼内液ctDNA 测定技术对PVRL进行诊断,其敏感性高达100%,特异性高达67%。相关成果已发表于Cancer Communications (IF=16.2)和Haematologica (IF=10.1)。团队针对中重度活动期TAO开展了前瞻病例系列研究,结果发现口服50mg/天,可以有效(61.5%)减轻中重度TAO的活动炎症,其结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在此基础上,于2013年在全国5个中心发起了一项强力霉素VS安慰剂治疗轻度TAO的RCT研究,研究发现,口服50mg强力霉素能有效改善轻度TAO。相关结果已发表于JAMA Ophthalmology,有望为TAO提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此外,团队提取TAO患者的眼眶组织及其成纤维细胞,发现BRD4蛋白在组织及细胞中表达升高,选择性抑制BRD4可通过FoxM1/Plk1通路抑制纤维化进程,成果发表于IOVS。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迟玮教授团队

 

进行了AIP1减少碱烧伤后炎症诱导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使用小鼠碱烧伤模型发现碱烧伤后晚期NLRP3和NLRP6表达失衡,IL-1β和VEGFA表达增加,促进角膜新生血管形成。NOX4抑制剂可通过ROS/NLRP3、NLRP6信号通路减少碱烧伤后小鼠角膜IL-1β和VEGFA的表达。AIP1通过AIP1-NOX4-NLRP3/NLRP6 信号通路,减少碱烧伤后炎症诱导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该研究为角膜碱烧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靶点。(Cell Commun Signal, 2022,IF:8.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

上海市眼眶病眼肿瘤重点实验室

范先群/周慧芳课题组

 

在国际上首次研究了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泪腺的免疫病理表型,结果显示:TAO泪腺中,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表达增加,伴有多种免疫细胞浸润,括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对T细胞亚群的深入研究表明,活动期TAO泪腺微环境的自身免疫反应主要由分泌干扰素(IFN)-γ的辅助性T细胞(Th)1和白细胞介素(IL)-17A的Th17细胞介导。IL-17A能够刺激转化生长因子-β始动的CD34+泪腺和眼眶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同时,刺激前列腺素J2始动的CD34+泪腺和眼眶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在CD34+泪腺和眼眶成纤维细胞中,IL-17A能够活化多种纤维化和脂肪化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一种新的抗IL-17A单克隆抗体SHR-1314可以逆转IL-17A对CD34+泪腺和眼眶成纤维细胞的促纤维化和脂肪化作用。上述成果发表于美国甲状腺协会会刊Thyroid,是范先群/周慧芳课题组在Th17细胞免疫与TAO发病机制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活动期TAO患者泪腺的多色T细胞标记展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冯蕾教授团队

 

2023年1月在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文章“Targeting TBK1 attenuates ocular inflammation in uveitis by antagonizing NF-κB signaling”,揭示了TBK1是影响葡萄膜炎发生发展的潜在靶标,为葡萄膜炎的精准治疗提供新思路。2022年2月在Frontiers in Medicine 上发表文章“ The trend of drug therapy on uveitic macular edema: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100 most cited articles”,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回顾了葡萄膜炎黄斑水肿药物治疗相关的高质量文献。2022年1月在Frontiers in Medicine 上发表文章“ Novel findings of retinal and choroidal features utiliz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nalysis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posterior uveitis”,提示OCTA在葡萄膜炎中具有良好的血流病理变化检测能力,是一个可协助诊断该疾病和评估炎症严重程度的潜在工具。2022年5月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 上发表Beneficial Actions of Essential Fatty Acids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在动物水平揭示了必需脂肪酸n3 α-亚麻酸(ALA)和n6亚油酸(LA)可有效保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肠道微生物群、血脂谱和脂肪酸代谢产生显著有益的改变。2022年3月在Advances in Ophthalmology Practice and Research上发表Sarcoid uveitis: A cas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该研究报道了一例结节病的案例,讨论了结节病的诊断和治疗。2022年9月在Frontiers in Genetics上发表Hereditary transthyretin (ATTRv) amyloidosis: The p.G103R mutation of the transthyretin gene in a Han Chinese family is associated with vitreous hemorrhage,该研究报道了一个汉族家庭的转甲状腺素基因p.G103R突变与玻璃体出血有关。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陆培荣教授团队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在葡萄膜炎中的作用。综合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Behҫet's disease [BD]和结节病三种主要自身免疫性疾病外周血中表达改变的lncRNAs,发现lncRNA XIST和MIAT、FCGBP、CD247、CTSW、AES、NCR3、TIGIT、CASP5、DUSP2和TBX21可能是AS、BD和结节病最可能的中心基因。为AS、BD和结节病的非传染性葡萄膜炎的分子发病机制,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和特殊治疗靶点提供了关键信息。研究结果发表在Transl Vis Sci Technol 。创新性地使用一种PM气溶胶雾化系统建立大鼠气溶胶干眼症模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M组的角膜上皮层数和角膜神经纤维长度明显减少,角膜上皮微绒毛和线粒体/桥粒数量显著减少。共聚焦显微镜和CD45免疫组化显示PM组有炎症细胞浸润。PM组角膜组织中IL-1β、TNF-α、IFN-γ、p-NF-κB-p65水平显著升高,泪膜的稳定性降低,与人类干眼的表现相似。研究结果发表在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根据年龄、性别、年龄等指标,调查我国近30年来盲目性和视力下降(BVL)的负担,并对未来的预测进行预测。发现近30年来,我国BVL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残疾患者生存年限(YLDs)数和新发病例数明显增加。BVL的负担将在未来11年继续上升。为应对这一挑战,必须实施适当的政策。研究结果发表在Br J Ophthalmol。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研究估计AMD全球健康负担的趋势和差异。发现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直接影响AMD的流行病例和残疾患者生存年限(YLDs)的增加。这些发现不仅可以指导公共卫生工作,而且可以为制定应对这一全球卫生挑战的全球战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研究结果发表在Front Public Health。为探讨与晶体源性近视相关的眼球参数,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纳入50例晶状体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组,85例为验证组。晶状体密度通过IOLMaster 700扫描成像结合Image J软件测量。应用线性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晶体源性近视与眼部变量的关系。发现晶体核密度与晶体源性近视度数相关,并且是预测近视偏移量的合适指标。研究结果发表在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使用IOL Master 700预测白内障手术后的人工晶状体位置(ALP),发现术前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白到白等眼参数均与白内障术后ALP相关。并且,与团队之前以前节分析系统(Sirius, CSO Inc, Italy)预测白内障手术后的ALP结果相比,预测结果更准确。研究结果发表在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天津市眼科医院

李轩教授团队

 

研究工作如下:
一、眼表疾病及角膜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1. 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患者结膜囊及鼻腔微生态失调特征的研究。通过16srRNA检测,分析α多样性、β多样性、微生物组组成及其相对丰度,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HC)相比,过敏性鼻结膜炎(ARC)或过敏性鼻炎(AR)结膜囊和鼻腔的微生物群发生特征性改变,且ARC组和AR组的微生物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上述研究有助于对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机制的深入理解。该研究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探究睑板腺癌的病理机制,阐述其胆固醇代谢失调特征。通过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测序发现,在眼睑SC中突变和差异表达的多个基因参与了胆固醇代谢。此外通过评估29对眼睑SC和17对正常皮脂腺组织进一步明确,与正常皮脂腺相比SCARB1和PPARG基因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呈现眼睑SC中SCARB1增加,而PPARG减少。SCARB1升高和PPARG降低为特征的胆固醇代谢失调为眼睑SC的癌变的重要病理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于Translational Vi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VST)。

3.开展角膜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研发了一种具有良好支撑性及保水性能的复合水凝胶。该复合水凝胶具有海藻酸钠(SA)纤维骨架结构用于保形,明胶表面改性用于保水。由此进一步明确了该水凝胶的透光率、保水率和溶胀率,并对其拉伸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此外该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且,将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HCSF)植入凝胶表面,SA水凝胶显著改善HCSF的粘附和扩散。研究结果显示该复合水凝胶作为角膜替代品具有研发应用前景。此研究成果发表于Heliyon。

4.探究角膜碱烧伤损伤分子机制以及甘草甜素(GLY)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GLY通过靶向HMGB1-NFkb通路及miR-21介导纤维化反应,显著降低碱烧伤所致角膜炎症反应及新生血管形成,且改善角膜混浊。此研究结果显示GLY在角膜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潜能。该研究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5.miR-146a通过靶向IRAK1/TRAF6/NF-κB信号通路对干眼模型炎症负调控的作用机制。炎症是干眼病(DED)发生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显示miR-146a参与并介导DED的炎症反应,miR-146a通过IRAK1/TRAF6/NF-κB途径负调控角膜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为治疗DED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及思路。该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6.探讨胸腺肽β4(Tβ4)对角膜损伤修复的影响。研究Tβ4对乙醇所致的角膜损伤修复的保护机制。研究结果显示Tβ4通过上调Bcl-2、catalase和CuZnSOD,抑制caspase-3改善乙醇所致角膜基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凋亡。此外Tβ4可通过上调可Ki67的表达,促进角膜上皮修复。该研究结果显示Tβ4在乙醇损伤角膜基质重建过程中起保护作用。该研究成果发表于BMC Ophthalmology。

7. 探讨了角膜塑形(OK)镜偏心对近视防控的影响,旨在观察佩戴OK镜片后不同镜片偏心状态对ALG的影响,并探讨ALG与年龄、性别、等效球径(SE)、散光、角膜曲率、瞳孔直径、TZ偏心距离和TZ偏心方向等个体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可接受偏心范围内,OK镜TZ的偏心影响青少年眼轴的生长,即偏心越大,ALG越慢。此研究有助于指导今后OK镜临床验配。研究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二、眼前节疾病的相关研究:

1.评估了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严重程度与黄斑微循环之间的关系,以及OCTA对APACG的血流和黄斑结构参数的诊断效力。研究结果显示随着APACG的严重程度增加,黄斑区的血管密度和视网膜中央凹无血管的区域的损害增加。对于APACG,黄斑表层的血管密度相对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更具诊断效力。该研究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Ophthalmology。

2.首次在小鼠晶状体再生模型中发现miRNA-34a/Sirt1/p53调控机制。在晶状体再生过程中,miRNA-34a表达减少,Sirt1表达增加。此外,p53表达减少,从而减少了细胞凋亡。因此,Sirt1作为该途径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晶状体再生中起到了关键的保护作用。该研究成果发表于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中心

王毓琴教授团队

 

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法研究TIM-3(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前葡萄膜炎(AU)以及相关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发现TIM-3的表达与 CD 易感性之间存在一个小的相关性(Front Med (Lausanne))。团队联合黄秀峰研究员团队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法研究脂质生物标志物对早期 AMD 的因果效应,研究结果发现 TG 特异性地降低早期 AMD 的风险,还确定了循环 HDL-C/ApoA 水平升高与早期 AMD 风险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Genes Nutr)。团队利用OCTA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黄斑微血管的变化,结果发现炎症对视网膜产生长期影响,表现为深部毛细血管丛密度和视网膜毛细血管厚度的增加,这与超声乳化术后同步前方细胞数量的改变有关(Ocul Immunol Inflamm)。团队通过比较 Vogt-Koyanagi-Harada (VKH)病中国诊断标准(CDCV)、修订诊断标准(RDC)和 SUN 分类标准(SUN-C)的效用,发现CDCV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大的 AUC。CDCV 对中国 VKH 病的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价值。Ocul Immunol Inflamm. 团队联合李星熠教授团队报告了一种米诺纳米复合负载水凝胶提供了高效的药物载荷和持续的药物释放通过单一的皮下注射有效控制眼部炎症。提出的 Mino 纳米复合水凝胶主要通过显着减少白细胞和 Th17细胞的内流以及抑制视网膜中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凋亡来发挥其对 EAU 的治疗效果。Mino 纳米复合负载水凝胶可能是 EAU 临床治疗的一个有前途的策略。Int J Pharm. 团队联合李星熠教授团队首先发现 STING 在免疫的视网膜的浸润细胞(CD68 + ,CD45 + 和 CD4 +)和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Iba1 + 和 GFAP +)中高度表达。更重要的是,GCV 治疗可以通过抑制 Th17和炎性细胞浸润视网膜来显著抑制 EAU 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上,我们发现 GCV 可能通过靶向 STING 途径逆转促炎因子(如 IL-1β)和趋化因子相关因子(如 Cxcr3)的水平。证明GCV 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人葡萄膜炎的策略(Biochem Pharmacol)。团队研究玻璃体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曲安奈德下注射(STA)治疗葡萄膜黄斑水肿(UME)的效果,结果发现玻璃体内联合抗 VEGF 和 STA 治疗 UME 和视力恢复优于单独 STA 治疗。添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不会增加6个月内类固醇引起眼压升高的风险(Drug Des Devel Ther)。团队研究 Fuchs 葡萄膜炎综合征(FUS)患者对比敏感度的缺陷,寻找对比敏感度与眼结构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果发现受 FUS 影响的眼睛的脑脊液明显减少,视力障碍主要是由屈光介质混浊引起(Front Med (Lausanne))。团队进行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以评估预防性激光视网膜固定术在预防急性视网膜坏死(ARN)中孔源性视网膜脱落(rRD)的作用。结果发现预防性激光治疗并不能预防 RRD 的发生。未来的研究将需要进行高质量的多中心试验来纠正基线特征(Int Ophthalmol)。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眼科

宁宏教授团队

 

致力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基础研究。研究发现,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中METTL14可以通过m6A修饰靶向调控RUNX2及MCM5的表达,同时能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该研究成果在发表 J Cell Mol Med.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