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2 20:49:13来源: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阅读:20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 时间:2023/09/06~09/10 地点:长沙国际会议中心 进入会议
学组亮点
学组新进展
2021-2023年中国眼病理专家继续致力于眼部肿瘤的研究。可以说眼病理方向的研究对于眼部肿瘤的认识与治疗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尤其对于视网膜母细胞瘤及葡萄膜黑色素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恶性肿瘤,对患儿的视力和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神经母细胞瘤、胶质瘤等多种恶性肿瘤中,AEG-1基因可以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瘤体内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等促进肿瘤的进展。北京同仁医院的李彬教授团队通过研究证实AEG-1 基因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及细胞系中过表达,其表达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随后借助慢病毒载体调控AEG-1基因在RB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表明AEG-1基因沉默对可以抑制RB细胞增殖,并通过MAPK通路促进RB细胞凋亡,反之,AEG-1基因过表达后RB细胞增殖加快,凋亡减慢,AEG-1基因可能通过NF-κB通路参与调控RB的发生发展。本研究为探索RB新的联合治疗方式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梁建宏、程湧教授团队利用ELISA和LuminexxMAP技术(液态悬浮芯片技术),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房水进行多因子分析。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患眼房水中IL-6、IL-7、IL-8、IFN-γ、PIFG-1、VEGF-A、β-NGF、HGF、EGF和FGF-2浓度显著升高。浓度改变的因子主要为炎性介质和血管生长因子,提示炎症和血管化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生长中发挥作用,这也为新的潜在临床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金子兵课题组首次建立了来源于人类胚胎干细胞RB1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的视网膜类器官中RB的癌症模型,此模型表现出与RB肿瘤发生、转录组和全基因组甲基化高度一致的特性,研究发现RB类器官中PI3K-Akt通路异常失调,其激活因子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SYK)显著上调。通过此研究,明确了趋向成熟的视锥前驱细胞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起源。此外,SYK抑制剂导致癌性类器官细胞显著凋亡,此研究为测试新的候选肿瘤治疗药物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体外模型。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眼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因发生肿瘤血行转移而死亡,对于发生转移的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因此患者总体生存率多年来无显著提高,这是该病一直以来的治疗难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范先群教授和贾仁兵教授团队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LncRNA RHPN1-AS1是葡萄膜黑色素瘤的癌基因,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可能成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该研究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李彬课题组从肿瘤血管生成拟态以及血管生成方面对肿瘤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存在由肿瘤细胞自身而非完全由内皮细胞构成的血管生成拟态结构,其与有内皮细胞存在的新生血管共同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微循环发挥重要作用;另研究发现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in sensitive protein-1,TSP-1)与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相关,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中TSP-1表达升高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提示TSP-1可能作为预测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以及分子治疗靶点的指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失明。近年来医药科技进步很快,尤其是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出现,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但高额的治疗费用又使很多患者望而却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颜华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研究,从临床问题入手,开拓思路,在最大程度的发挥现有药物治疗潜力的前提下,针对现阶段临床最有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之一——烟酸,通过动物模型证实烟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并对其炎症相关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烟酸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部病理损伤,减轻BRB的破坏程度。延缓疾病进展。其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炎症通路发挥功能。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烟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炎症机制,为后续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打下坚实基础。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真菌性角膜炎起病缓慢、病程长,病程可持续达2至3个月,常在发病数天内出现角膜溃疡。真菌性角膜炎多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一定比例的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上病情较重的患者对于角膜移植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赵桂秋教授研究团队发现C型凝集素样受体参与了真菌性角膜炎的免疫过程,在真菌性角膜炎的小鼠模型中,磷酸化的JNK参与了Dectin-1诱导的IL-1β的产生,并且Dectin-1可以提高烟曲霉菌感染过程中的抗凋亡活性,进一步说明了Dectin-1在疾病早期阶段中放大炎症的作用同样作为C型凝集素样受体的Mincle, 研究发现其参与了真菌性角膜炎的炎症过程,并参与Fas依赖的凋亡通路抑制烟曲霉菌诱导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凋亡过程,从而募集免疫细胞到感染部位并消除病原体对C型凝集素样受体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其在真菌性角膜炎中发挥的调节作用,从而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成人最常见的眼眶疾病之一,常双眼发病,部分患者具有自愈倾向。TAO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一般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免疫性疾病。TAO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是早期炎性细胞浸润水肿,晚期组织变性和纤维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何为民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培养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眼眶成纤维细胞(OF),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对TAO患者OF增殖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表达的影响,探讨IGF-1在TA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通过MTS比色法绘制OF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OF上IGF-1R、TSHR表达水平。结果发现:IGF-1可以促进OF生长及OF上IGF-1R的表达,对TSHR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对TAO患者OF合成透明质酸(HA)的影响及其作用的信号通路。通过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HA质量浓度,western-blot检测PI3K、Akt及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发现:TAO患者OF合成透明质酸增加,IGF-1能促进HA合成,并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且这种促进作用部分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本研究为探讨TAO的自身抗原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通过阻断IGF-1R及其信号通路达到治疗TAO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