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2 23:06:54来源:感染医线阅读:92次
会议官网第十五届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暨2023年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分会学术年会 时间:2023/09/01~09/02 地点: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大酒店 进入会议
大会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于9月2日上午举行。大会执行主席、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杨帆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并介绍参加本次大会的领导和专家,包括:上海市医学会邬惊雷会长,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药政处倪元峰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伍蓉副院长;从国外远道而来的国际抗微生物药理学会(IASP)主席李健教授,和来自北美华人微生物学会的多位专家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感染、微生物和药学专业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
邬惊雷会长代表上海市医学会对本次大会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他指出,遏制细菌真菌耐药问题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专科分会作为全国第一个省市级的跨学科感染专科分会,从1995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五次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始终坚持学术领先、学术交流,推动感染学科的发展。希望全国各地的同道能够借助这个平台,相互交流、学习、探讨。
倪元峰处长在致辞中指出,细菌真菌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2017年上海市卫健委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开创性地开展“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以及“上海市医院感染防控与监测网”三网联动,将三网的数据加以整合,加强多学科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水平。希望通过本次大会的举行,能够让更多学科的专家在此学术平台上进一步交流讨论,推动细菌真菌耐药防控水平的提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伍蓉副院长代表承办方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她进一步分享了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的光荣传承和历史。自建所至今已60年,在创始人戴自英教授的带领下,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由最初的抗菌药临床应用相关研究,发展成为涵盖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治、临床微生物及临床药理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在海内外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期待未来能够搭建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国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和抗生素研究水平的提升。
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明贵教授对各位专家同道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对上海市医学会在本次会议组织方面的鼎力支持,北美华人微生物学会在成立20周年之际将其学术会议安排在本次会议期间召开,以及大会的所有相关工作者表示感谢。他表示,IDAC是一个传承了28年的品牌学术会议,一直秉承“学术为先、勤俭办会”的原则,严格遵循各项规定举办学术会议,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影响,祝愿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大会报告撷英
在接下来的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胡付品教授报告了“全球细菌耐药监测的同与不同”,从国内外的耐药监测对比,分享如何赋能耐药监测,并展望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引入。匹兹堡大学创新抗菌治疗中心Yohei Doi教授分享了“新冠后世界抗微生物耐药问题的应对(Address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the post-COVID world)”,强调了在诊断、新药研发和抗菌药管理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俞云松教授带来了“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及治疗进展”的主旨报告,介绍了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克隆、毒力和耐药性、定植、单药和联合治疗以及其他新型治疗手段。澳大利亚墨尔本蒙纳士大学李健教授则报告了“优化抗生素临床应用我们忽视的问题”,指出抗生素的应用需要批判性思维,并且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临床应用的优化。
王明贵教授带来了“近十年上市和即将上市抗菌新药的特性”的报告,他首先分享了国际上抗菌药研发的先进经验,随后介绍了我国近期上市或在研的新型抗菌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卓超教授则介绍了“CRO感染治疗新选择”,强调了微生物、宿主、化疗药物“铁三角”对CRO诊断、治疗的重要性,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精彩剖析。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菁教授报告了“耐药形势下磷霉素的临床定位与给药策略”,指出磷霉素作为经典老药,在多重耐药细菌时代仍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次大会还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就热点问题作专题报告,并以病例讨论、论文报告、壁报交流等多样化形式进行学术分享。根据感染病的多学科特点,大会专题报告设立了耐药菌感染诊治进展、抗菌药物研发、临床微生物、临床药学等板块;设立了呼吸道感染、重症感染、免疫缺陷者感染等专场,为不同专业的参会者提供丰富的展示和交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