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学组亮点 | CCOS2023 眼视光学组亮点及学科进展

2023-09-04 21:52:15来源: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阅读:69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 时间:2023/09/06~09/10 地点:长沙国际会议中心 进入会议

学组亮点

眼视光学是经典眼科学与现代视光学的有机融合,其关键任务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功能性眼病以及帮助恢复器质性眼病对视觉功能的影响。学组一直致力于满足人们对于视觉质量的追求——从简单地看得见到享受清晰、舒适、持久的视觉体验。此次全国眼科年会,眼视光学组累计收到1495篇投稿,排名学组第二位,经过精心筛选,这些论文被分为10个专题单元,其中包括54场专题讲座和108个论文发言。除此之外,还设有4个继续教育单元,囊括20个专题讲座。大会涵盖了近视基础和临床研究、角膜和眼内屈光手术、功能性眼病、接触镜以及眼视光学领域中最前沿的技术和进展。这些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都将得到充分探讨。

一、近视基础和临床研究

 

本次年会学组专门设立“近视基础研究”和“近视临床研究”两个专题讨论版块,旨在促进学界对近视研究的深入交流合作。其中,“近视基础研究”版块将聚焦于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探索,以期增加我们对近视形成的了解;而“近视临床研究”版块则将关注近视防治策略的研究、新型治疗方法的探索和临床实践的分享,旨在提高近视防控水平。学组邀请到了来自日本Keio University的Kazuo Tsubota教授,及瞿佳、褚仁远、曾骏文、杨智宽、燕振国、宋宗明、刘陇黔、倪海龙、杨晓、肖满意、盛迅伦、刘泉、周翔天、殷路、戴锦晖等教授做专题发言。两大版块旨在全方位、综合地呈现我国近年来在近视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不仅关注儿童群体,也涵盖了成人近视的相关议题,探讨近视的预防、发生、发展和控制等四个阶段。

二、角膜与眼内屈光手术

 

屈光手术从眼表到眼内,从矫正屈光不正到其他眼病的应用彰显着其旺盛的生命力。屈光术式也走过一系列曲折道路,多年的沉淀最终使SMILE, LASIK, TPRK, ICL, CXL得到业内一致认可。本次年会眼视光学组将屈光手术分成三个单元,邀请到王雁、周行涛、文丹、陈敏、张日平、王勤美、张丰菊、钟兴武、胡亮、许薇薇、白继、李绍伟、廖荣丰、周激波、王华、李科等教授做专题发言。聚焦屈光预测性与视觉质量、个性化手术与合理选择、基质透镜再利用、周边离焦等热点展开讨论。

三、功能性眼病

 

在功能性眼病板块,学组邀请到澳门镜湖医院的赖一凡教授,及陈浩、廖咏川、胡建民、郭长梅、段俊国等教授,共同探讨微透镜对近视儿童视功能的影响、视障人群ICF核心集的探索研究、内斜视屈光矫正和手术治疗原则等热点问题。

四、接触镜

 

接触镜作为近视矫正的三板斧之一,种类繁多,矫正适应症广泛,应用逐渐规范安全。本次年会眼视光学组设两个接触镜单元,邀请到了吕帆、谢培英、杜显丽、金婉卿、万修华、姜珺、李丽华、迟蕙、许军、魏瑞华等教授,各位教授将详细介绍各类接触镜对眼部健康的影响以及临床效果的应用评估,其中角膜塑形镜为探讨的重点,巩膜镜的应用与展望开拓了接触镜应用的新方向,此外,接触镜对眼表形态和功能、眼部参数、视觉质量的影响等也备受重视。

五、眼视光新技术新进展

 

在眼视光诊疗新技术、新进展板块,学组邀请了澳门科技大学的张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冉安然教授,以及吴建峰、张清炯、吴峥峥、王青等教授,为我们讲解了眼视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进展,GPT对于眼科临床与科研的推动、人工智能在近视领域的应用、近视患者大脑视觉加工机制、单基因遗传高度近视等方面前沿内容。

六、继续教育单元

 

除了学术专题板块,本次年会专门为基层医生、低年资医生设置了四个继续教育单元,围绕屈光手术、角膜塑形镜、功能性眼病等主题。内容包括早期圆锥角膜筛查策略、飞秒激光和准分子激光、SMILE手术技巧和并发症处理、TransPRK手术的经验与并发症管理、角膜生物力学与角膜屈光手术、近视防控理论与技术新进展解读、低浓度阿托品在近视防控中的作用、角膜塑形镜近视防控优化策略、近视相关性斜视的诊治、集合不足的临床诊疗等方面,均由国内该领域一线临床经验丰富的大咖授课,与临床联系紧密,实用价值高,非常值得期待。

 

学组新进展

2021-2023学组学术进展:

 

学组关注规范医疗并积极推进规范医疗的实施。眼视光学组作为学术机构中的一分子,借助学科和学术影响力,关注热点问题。近两年来,在全球疫情背景下,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近视防控实施方案,截止2023年,学组携手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学专业委员会,汇聚力量、凝聚共识,总共发布并解读了四大重要共识,现总结如下:

1.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2)

阿托品药物在近视防控中的应用由来已久,近年来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尽管目前关于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近视防控应用在中国未获得国家药监部门正式批准应用于临床,但在部分省份已经以院内制剂方式经省级药监部门批准在院内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同时部分患儿亦可凭医师开具的处方通过互联网医院获得,但关于阿托品滴眼液的浓度选择,其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使用规范,国内尚无统一的指导性意见。从临床用药规范以及近视防控重要意义的双重角度考虑,有必要形成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临床使用专家共识,以期为广大一线眼科工作者提供指导,推动我国近视防控工作的健康发展。

 

2.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

中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近视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现阶段,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达52.7%,同时出现近视低龄化趋势,而且高度近视比例也居高不下。2021 年,李玲教授发布的《信息化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报告》显示,未来在中国全人口中至少有9.6 亿近视人口。近视已成为最影响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的疾病。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关系着国家的战略发展,近视管理刻不容缓。2019年,由行业专家撰写的《近视管理白皮书(2019)》给出了科学及有效的近视管理方法和手段。随着近视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地补充并升级,临床上需要根据个体自身条件综合考量,给予儿童青少年以科学的、个性化的近视管理方案。学组基于此补充编撰《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

 

3.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

近年来,全球经济、社会变化巨大,智能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和网络自媒体业态的形成,极大程度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人们学习途径、生活方式、睡眠习惯等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均对近视发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高度近视的防控形势也愈发严峻。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防控和管理水平,降低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和致盲危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专家团队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等团体在《重视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2017)》的基础上重新撰写《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本共识主要针对有近视风险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后的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管理。

 

4.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试戴片临床使用管理专家共识

国内目前已对硬性透气性接触镜的验配提出了规范的指导意见,包括2012 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发表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临床验配专家共识》,2016 年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发表的《中国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验配管理专家共识》,2021 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发表的《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专家共识》,但对试戴片的临床使用目前仍缺乏明确的管理规范。角膜接触镜试戴片需要被不同患者使用,如不能规范使用和管理,存在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暴发的潜在风险,可能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为避免上述风险的发生,本共识对试戴片的使用及管理提出指导性建议,对试戴片的临床使用提出明确的管理规范,以期有利于我国角膜接触镜行业健康、规范、良好的发展。

 

2021-2023学组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眼视光学组近两年共发表SCI论文134篇以上,累计影响因子 IF = 551.3分以上。另学组共获省部级以上课题共28项;研究方向包含接触镜、屈光相关研究、干眼等方面。现将重点科研成果总结如下:

 

瞿佳教授团队建立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万人中国人群高度近视遗传队列。通过整合近视相关遗传学和干预联盟和英国生物银行的不同祖先群体高度近视遗传数据,发现与高度近视相关的遗传位点、基因和生物学通路,并且揭示亚欧人群特异的高度近视易感位点。发现了与高度近视相关的12个显著关联位点,其中两个显示出了群体特异的风险效应:包括FKBP5基因启动子区上的一个中国群体特异的低频变异(rs533280354)和FOLH1上一个欧洲群体特异的罕见变异(rs181802264)。利用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发现了rs533280354位于 FKBP5启动子区域的KLF15结合位点上,该位点上同时存在KLF15和H3K27ac的ChIP-seq信号。研究为深入开展中国人群高度近视的遗传表型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帆教授团队利用OCT研究病理性近视患者脉络膜结构及血流变化,纳入了21名正视/低度近视受试者的42只眼,26名单纯高度近视受试者的48只眼和33名病理性近视受试者的46只眼,使用深度学习算法来分割脉络膜边界,标定脉络膜厚度(CT),面积(LA)和基质面积(SA)。最后,将LA与总脉络膜面积的比率定义为脉络膜血管分布指数(CVI)。结果发现病理性近视的CVI、CT、LA和SA值均低于正视/低近视和单纯高度近视(P<0.05),CVI随眼轴(AL)的增加呈非线性,存在一个临界的AL值,约27.26 mm。说明病理性近视患者发生脉络膜血管改变,尤其是CVI降低,表明CVI可能是监测病理性近视进展的可靠生物标志物。

 

杨智宽教授团队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了离焦镜片DIMS镜片与单焦点镜片比较对于近视防控的作用。采用等效球镜度来评价近视进展情况。采用倾向性分数匹配策略对两组间的混淆基线特征进行匹配。根据两种术式近视进展的差异计算疗效。获得了2240对1年随访和735对2年随访的数据。发现使用DIMS镜片的患者近视进展要显著慢于使用普通单焦点眼镜的患者。其研究结果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了基于真实临床环境的宝贵数据,为该项技术的临床使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王雁教授团队对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伤口愈合进行了的相关研究,发现角膜基质中的伤口愈合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FS-LASIK相比,SMILE未在术后引起明显角膜上皮水肿,并且引起较小的角膜炎症反应和前房的炎症反应。与FS-LASIK相比,SMILE可引起较少的角膜细胞凋亡和增殖。SMILE术后角膜中TGF-β1和bFGF持续高表达并形成动态平衡,促进角膜呈现相对较明显的伤口愈合反应可能是造成其术后短期视感不清或视力恢复延迟的原因之一,研究提示SMILE术后1月时角膜愈合反应仍在进行中,临床中应继续给予必要的药物调理治疗并进行密切观察。

 

张丰菊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招募了五名因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引起的单眼失明患者,探讨巩膜交联(巩膜CXL)联合紫外线治疗病理性近视引起失明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发现术后和整个随访期间均未观察到炎症迹象。巩膜CXL后视网膜劈裂得到改善,脉络膜新生血管纤维化以及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没有改变。在基线、1周、1个月、3个月或12个月时,实验眼和对照眼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参数或视网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初步研究验证了巩膜CXL治疗人类失明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杨晓教授团队通过近视对调节微波动的影响尝试探索最佳近距离的用眼时长。在相同的刺激水平下,早发性近视儿童和晚发性近视成人的调节不稳定性比正视者更大,这表明调节微波动可能参与近视发展。研究发现对于近视组,调节微波动的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在基线和持续近距离工作的10、20、30和40分钟之间有显著差异,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并在30 min时达到峰值。说明适应性微波动可能是一个敏感客观的评价持续近距离工作疲劳的指标。

 

李仕明教授团队通过对3113名适龄儿童随访3年探讨给家长发短信是否能增加学龄儿童的光照量和户外活动时间,从而有效控制近视。在干预组中,给孩子的父母在一年内每天发送两次短信,提醒父母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对眼轴伸长率有显著影响。在干预后的第2年和第3年,干预组的屈光度和近视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为近视防控提出了新的方法。

学术活动介绍和总结

一、 开展的学术活动

 

1)积极组织眼视光学组委员和委员单位踊跃参加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并投稿,2023年全国眼科大会投稿数量1495篇,已排至各学组第2名,同时积极组织邀请国外眼视光领域顶尖教授来华进行专题演讲,增进学术国际化交流。

2)2022.11.12,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2022年全国眼视光学术会议以线上直播的形式成功召开。同期近视防控科学大会暨2022博鳌近视论坛作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重要分论坛在中国眼谷召开。

3)2022年厦门第九届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Vision China 2022)及2023年北京第十届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Vision China 2023)期间举行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全体委员会议及中国眼视光专家共识研讨会,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的重要批示精神,讨论确定国家近视防控实施方案,交流近视等眼视光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以促进我国该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与提高,同时汇聚力量、凝聚共识,总共发布并解读了四大眼视光领域的重要共识。

进一步加强全国眼视光人才的培养,2021年VC大会期间开展第六期“明日之星”计划,截止2021年,已评选出111位“明日之星” ,每年在国内外开展3-4期培训。其中第一期、第二期中国眼视光“明日之星”学员共计28人完成3年培养期分别于2018年、2019年毕业,越来越多的明日之星在国内外行业领域中崭露头角,正在成为我国眼视光事业的生力军。

二、开展的科普工作

 

继续积极组织推动和开展近视科普宣讲活动:包括温州市“百场近视防控宣讲进校园”活动;2022、2023年两会期间通过人民日报网络平台进行了16天里61期直播和视频科普宣讲;继续开展教育部第二届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举行集体备课,形成大学生宣讲团学生代表与知名专家以“科普+”为核心,积极探索“新型科普”;持续落实专家进校园行动;发布爱尔眼科《2021年全国儿童青少年在校与在家用眼行为及视觉环境报告》。

编写多种多样形式的科普资料:如北京大学3D立体书《我们的眼睛》、温州医科大学百集动漫视频《眼记一分钟》、近视防控歌曲《光明的未来》以及《探索学生近视的奥秘》系列科普视频等。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