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1 10:18:33来源:医脉通阅读:14次
巨块型肝细胞癌(HCC)是肝癌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上多表现为分化差、血管侵犯、多灶融合,患者预后差1。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介入联合靶免的模式成为该类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期分享的这则巨块型肝癌合并VP4型门静脉癌栓患者,使用HAIC联合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T+A”方案),肿瘤由初治的24cm缩小至2cm,门静脉癌栓明显退缩;后继续“T+A”方案维持治疗,达到疾病长期缓解状态。本期病例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徐彦医师提供,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海鹏教授进行点评。
病例简介
主诉:
患者男,50岁。发现肝肿瘤1个月。
现病史:
2022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于当地医院按“胃病”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后行CT示肝脏肿瘤,患者为进一步治疗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
基线检查
专科检查:
上腹轻压痛,肋下可触及包块。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PLT轻度降低。
√ 血凝:D-D轻度升高。
√ 肝功能:ALT、AST、DBIL轻度升高、ALP升高、球蛋白增高,白/球倒置。
√ 肿瘤标志物AFP:207420ng/ml。
√ 病毒学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e抗体(+) 、抗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V-DNA:阴性。
影像学检查:
2022年4月28日,上腹部MRI提示肝内多发异常信号结节及肿物影,考虑恶性,伴门静脉主干、属支及其左右分支内瘤栓形成;脾大;腹腔内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肝肿瘤大小约24.0*10.5cm。
图1 基线影像学检查
临床诊断
原发性肝癌(CNLC IIIb期;BCLC C期;门静脉癌栓VP4型;Child-Pugh A级;PS评分为2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治疗方案
结合患者情况,制定局部治疗+系统治疗的方案
√ 局部治疗:HAIC;
系统治疗: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
全程抗乙肝病毒治疗。
√ 每3-4周返院复查评估及进一步治疗。
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
√ FOLFOX采用经肝动脉灌注的方式:奥沙利铂150 mg、亚叶酸钙300mg、
√ 阿替利珠单抗,按疗程使用;考虑到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贝伐珠单抗使用量为200mg/次。
治疗经过
2022年5月5日第一次采用HAIC联合T+A方案。
肝内巨块型肿瘤染色,可见门静脉癌栓血供,使用0.3g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栓塞后留置微导管持续24h灌注化疗(FOLFOX);经动脉泵入“T+A”方案(阿替利珠单抗1200mg+贝伐珠单抗200mg)。
图2 第一次治疗
2022年6月1日第二次采用HAIC联合T+A方案。
肿瘤染色较前变浅,使用0.2g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栓塞后留置微导管持续24h灌注化疗(FOLFOX);经动脉泵入“T+A”方案(阿替利珠单抗1200mg+贝伐珠单抗200mg)。
图3 第二次治疗
2022年6月27日第三次采用HAIC联合T+A方案。
使用0.1g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栓塞后留置微导管持续24h灌注化疗(FOLFOX);经动脉泵入“T+A”方案(阿替利珠单抗1200mg+贝伐珠单抗200mg)。
图4 第三次治疗
2022年6月28日复查MR,肝肿瘤大小约为8.3*5.0cm。
图5 2022年6月28日影像学检查
2022年7月20日第四次采用HAIC联合T+A方案。
使用0.1g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栓塞后留置微导管持续24h灌注化疗(FOLFOX);经动脉泵入“T+A”方案(阿替利珠单抗1200mg+贝伐珠单抗200mg)。
图6 第四次治疗
2022年8月11日复查MR,肝肿瘤大小约为6.3*4.2cm。
图7 2022年8月11日影像学检查
2022年8月17日第五次采用HAIC联合T+A方案。
使用0.1g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栓塞后留置微导管持续24h灌注化疗(FOLFOX);经动脉泵入“T+A”方案(阿替利珠单抗1200mg+贝伐珠单抗200mg)。
图8 第五次治疗
自2022-8-17之后开始使用T+A维持治疗至今,q3-4w。
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变化
经过5次HAIC联合T+A治疗后,患者肝肿瘤由初治的24cm缩小至6cm,随后的影像显示肝肿瘤进一步缩小至2cm,门静脉癌栓也出现明显退缩。肿瘤标志物由初治时的207420ng/ml 将至正常范围4.53ng/ml,之后继续“T+A”维持治疗,患者肝内病灶稳定,AFP在正常范围内(0.91~1.85ng/ml)。
图9 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
另外,经治疗过程中,仅有PIVKAII、PRL的轻度升高;ALT、AST、心脏标志物、甲状腺功能及HBV-DNA等基本在正常范围内。
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变化
(最后一次影像学评估为2023年2月15日,肝肿瘤直径约为2cm)
图10 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
安全性
√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中度的白细胞、血小板的降低,考虑与化疗药物有关,患者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也是导致患者出现上述表现的原因。
处理:予以升白细胞及血小板治疗;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减少血细胞的破坏。
√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考虑与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有关。
处理: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减少贝伐珠单抗的用量,必要时停用。
目前患者仍在接受“T+A”治疗。
病例总结
该患者被确诊为HCC(CNLC IIIb期;BCLC C期;门静脉癌栓VP4型;Child-Pugh A级;PS评分为2分)。结合患者情况,决定分别于2022年5月5日、2022年6月1日、2022年6月27日、2022年7月20日、2022年8月17日采用HAIC联合“T+A”方案,约每2次治疗后进行1次影像学评估,患者第1次影像学评估即获得了PR(首次PR时间:2023年6月28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肝肿瘤由初治的24cm缩小至2cm,门静脉癌栓也出现明显退缩。肿瘤标志物由初治时的207420ng/ml 将至正常范围4.53ng/ml,之后继续“T+A”方案维持治疗,患者肝内病灶稳定,AFP在正常范围内。“T+A”方案治疗期间,患者全程抗乙肝病毒治疗,且不良反应可控可管理,目前达到了疾病长期缓解状态。
病例点评
巨块型肝癌为病灶最大径超过10cm的肝癌,其肿瘤负荷大,分期较晚,预后较差,不可切除肿瘤占比高。如果巨块型肝癌再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预后则可能更差。众所周知,门静脉癌栓是影响HCC患者预后重要的危险因子,患者出现门静脉癌栓提示预后极差,若采取保守治疗,甚至放弃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仅2.7-4个月2。如何延长患者生存,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以“T+A”方案为代表的靶免联合方案脱颖而出,为晚期HCC患者带来曙光。全球性III期、多中心、开放性临床试验IMbrave150研究结果表明,接受“T+A”方案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19.2个月,中国亚群患者的mOS达到了24.0个月,不良反应可控可管理3,4。目前,“T+A”方案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HCC系统治疗的一线方案。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结局,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局部治疗与系统治疗的联合模式。据报道,对于BCLC C期患者,介入与靶向/免疫等的综合治疗能更好得改善患者生存,帮助控制局部肿瘤进展5。本例患者在经过HAIC联合“T+A”方案治疗后,肝肿瘤由初治的24cm缩小至2cm,门静脉癌栓也出现明显退缩,并且未观察到副反应的明显增加,见证了这一联合模式的卓越成果。
总体而言,巨块型肝癌合并VP4型门静脉癌栓患者的预后极差,在“T+A”方案治疗时代之前,单纯的介入治疗常面临较多的困惑:如考虑在较短的时间内降低肿瘤负荷,患者术后通常副反应大,无法耐受;栓塞治疗后局部VEGF等细胞因子的释放,甚至促进肿瘤的转移;术后由于缺乏有效药物,肿瘤在较短的时间内复发等6。“T+A”方案的出现能很好的解决临床上面临的这些问题。期待HAIC联合“T+A”方案在未来持续改善患者治疗预后,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点评专家
病例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