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5 19:45:03来源:医脉通阅读:16次
多发性骨髓瘤(MM)大咖谈栏目将邀请国内血液肿瘤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寻中国MM特殊人群治疗与管理方案,突破视野界限,探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深挖MM治疗目标,直面长期管理难题,开拓领域治疗边界。
2023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大会是血液领域一年一度的重要学术盛会,全球顶尖血液领域学者相聚一堂分享并探讨包括MM在内的血液学最新学术进展。本期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教授作为本次访谈主持,北京积水潭医院鲍立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黄红铭教授和汕头市中心医院黎永谦教授作为领读嘉宾和讨论嘉宾,聚焦2023年EHA大会MM领域诊疗新进展,探索特殊MM患者治疗优化。
开场致辞
蔡真教授作为访谈会主持表示,2023EHA大会中呈现了MM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突破,为MM临床诊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本次会议将围绕MM疾病分层与诊断、MM特殊患者的治疗以及蛋白酶体抑制剂(PI)类药物的应用进行探讨。
蔡真教授致开场辞
MM疾病分层与诊断新进展
黎永谦教授分享了EHA大会中有关MM疾病分层、预后评估、虚弱评分等研究,并指出:
治疗线数的增多与MM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期(OS)降低相关,而与治疗线数相比,根据难治状态(无难治性、<3重难治、≥3重难治)对患者分层显示出了更强的预后预测能力1。除此之外,MM患者在18个月内早期复发(ER18)亦是一个强有力的动态预后预测因素,与诊断时的临床特征具有潜在相关性,可作为R-ISS分期系统的因素之一,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2。在复发难治性MM(R/R MM)预后预测中,循环肿瘤DNA(ctDNA)突变的遗传特性优于骨髓浆细胞(BMPC)突变,ctDNA 突变的分子谱分析可以准确识别高危R/R MM人群并改进患者管理策略3。
虚弱MM患者的评估方式目前尚未统一,直接比较IMWG GA评分与R-MCI、Facen虚弱性量表、MAYO虚弱量表、MPR风险评分虚弱评分的研究发现,IMWG GA评分和MPR虚弱评分工具结合可更有效地提高识别虚弱老年新诊断MM(NDMM)患者的能力4。
在MM患者诊断和复发时的管理中,检测骨病变对于诊断MM(尤其是CT阴性时)和/或排除高危冒烟型MM(HR-SMM)是必要的,18F-氟脱氧
黎永谦教授作报告
大咖论道——专家点评及讨论
鲍立 教授
使用难治状态、早期复发、ctDNA等指标对MM患者进行预后分层,IMWG GA评分联合MPR虚弱评分对老年虚弱患者进行评估等手段对于临床实际应用而言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上述指标和评分方式在投入临床使用时还需注重细节方面的把握。
黄红铭 教授
高危MM患者的界定,对于临床医生而言一直存在挑战。目前,临床上有ISS、RSS、R2-ISS等预后分期标准,但仍无法囊括所有患者。黎永谦教授分享的几项研究为临床中MM患者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中心也对MM预后分层进行了探索,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比值在不同患者中的差异具有临床意义。此外,在虚弱评分方面,我们中心并不习惯使用IMWG GA评分,因此担心使用IMWG GA评分联合MPR评分会更为繁琐。对于MM患者分层,血液领域专家学者仍在持续不断努力探索中,相信随着对MM疾病研究的深入,未来有更多研究成果可投入临床使用。
MM特殊患者治疗方案探索
黄红铭教授对EHA大会中探索MM特殊患者治疗方案的研究进行了分享:
伊沙佐米作为口服的PI类药物,多项相关研究结果在今年EHA中公布,其中一项意大利真实世界研究对81例M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试验,随访31个月,通过亚组分析,在年龄≥75岁(mPFS:26.2个月)、既往接受过1线治疗(mPFS:21个月)、至少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mPFS:21个月)、从诊断到IRd治疗的时间延长(>5 年)(mPFS:20个月)、无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mPFS:18.6个月)患者中观察到PFS延长。此外,从对老年人群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早期治疗中使用IRd方案治疗可能会克服高危细胞遗传学的不利影响。IRd可能是特殊R/R MM患者有效且安全药物组合方案6。IFM 2018-02 II期研究结果也显示,在老年虚弱R/R MM患者中,伊沙佐米为基础(I-based)的联合治疗方案是一种可行的组合,即使在来那度胺难治性和伴高危细胞遗传学因素患者中也具有良好的疗效7。此外,有研究对COVID-19大流行趋势下的用药进行了探索发现,全口服I-based方案具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且更为稳定和方便8。
各种新药新疗法层次不穷,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研究显示Isatuximab可为超高危(UHR)和标准高危外(EHR)MM患者带来获益9。Elranatamab用于高危、未接受过BCMA靶向治疗的R/R MM患者有效,且具有可控的安全性10。CAR-T作为一项新型免疫疗法近年来备受关注,研究发现即时生产(POC)+靶向BCMA CAR-T细胞疗法可为大多数无资格参与关键临床试验的高危R/R MM患者带来高缓解率,且安全性优异。CAR-T细胞生产时间加速或可使大多数患者不再需要进行桥接治疗11。
黄红铭教授作报告
大咖论道——专家点评及讨论
鲍立 教授
双特异性抗体在临床研究中展示出良好的疗效,未来此类药物的上市或将为CAR-T的使用带来挑战。根据本次EHA大会公布的I-based相关研究可见,I-based方案的使用在MM真实世界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口服类PI对于临床上MM患者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黎永谦 教授
对于上述黄红铭教授介绍的治疗方案,目前部分双特异性抗体等新药在大多数基层医院尚不可及,BCMA CAR-T等新疗法也未开展,I-based方案对于基层医院患者而言更为可及,在老年和/或虚弱的MM患者中亦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可作为行动不便等老年虚弱患者的基础选择。此外,患者对I-based方案的接受度较高。
口服PI类药物应用探索助力更优获益
鲍立教授分享了EHA大会中有关早期转化为IRd方案治疗,以及MM患者持续治疗的相关研究:
基于社区的前瞻性4期US MM-6研究亚组分析发现,中位随访26.8个月,在所有亚组中,基于硼替佐米(V)的诱导治疗结束时,同类药物转化(iCT)为IRd方案后,总缓解率(ORR)和完全缓解(CR)率均有所增加。<75岁与≥75岁患者的2年PFS率为72% VS 67%,非虚弱患者与虚弱患者的2年PFS率为74% VS 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任何亚组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研究结论表示,在不适合移植NDMM患者中,从基于V的诱导治疗转化为全口服IRd方案,可提高患者缓解深度,安全性
北欧骨髓瘤研究组(NMSG)II期研究、中国多中心真实世界前瞻性研究,以及中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均发现,I-based方案用于持续治疗可为MM患者带来临床获益13,14,15。
鲍立教授作报告
大咖论道——专家点评及讨论
黄红铭 教授
鲍立教授分享的研究结果更明确了全口服IRd方案在老年虚弱MM患者中的优势,早期转化为IRd方案可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让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
黎永谦 教授
VRd方案早期转化为IRd方案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US MM6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此方案在真实世界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在MM患者维持治疗方面,来那度胺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不可忽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鲍立 教授
I-based方案在持续治疗方面的探索值得进一步扩大研究纳入人群,并持续探索。
总结
访谈会主持蔡真教授总结道,本次会议内容丰富,三位专家从MM患者分层、老年和虚弱患者评分体系、特殊MM患者的治疗、PI类药物的应用探索等多角度展开了分享和讨论,精彩纷呈。伊沙佐米作为口服PI类药物,为国内外众多老年等特殊MM患者带来了获益,早期转换为IRd方案不仅可以延续治疗效果,安全性可耐受,而且可使患者的治疗更为便利,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更佳,值得持续的关注和进一步探索!
蔡真教授作会议总结
*Isa-Pd:Isatuximab+泊马度胺+地塞米松;Isa-Kd:Isatuxim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