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5 19:27:21来源:医脉通阅读:33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复发/难治性(R/R)B-ALL预后较差且治疗具有挑战性。通常,R/R B-ALL的治疗包括两种主要选择:(1)强化化疗,但患者感染和死亡风险较高;(2)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第一次和第二次移植后复发率较高,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的发展改变了儿童和年轻R/R B-ALL患者的治疗现状。目前,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靶向CD19 CAR-T用于治疗B-ALL,成年R/R B-ALL患者治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为81%。然而,部分患者因抗原丢失或CAR-T耗竭,对靶向CD19 CAR-T治疗产生耐药性。靶向CD19/CD22双靶点CAR-T可避免这种耐药机制发生,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双靶点CAR-T治疗的疗效和毒性是变化的,目前还没有随机对照试验比较靶向CD19、靶向CD22和靶向CD19/CD22 CAR-T的疗效和安全性。
墨西哥研究者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旨在探讨靶向CD19、靶向CD22和靶向CD19/CD22 CAR-T治疗成年R/R B-A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双靶点CAR-T治疗策略的优势与局限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评估了靶向CD19、CD22或CD19/CD22 CAR-T治疗成年R/R B-ALL患者结局和不良反应的非随机临床试验。对于同时纳入儿童和成人患者的研究,仅纳入中位年龄≥18岁的研究,提取的信息来自于研究中的全部患者。
研究结果:
纳入研究及患者特征
本研究纳入22项非随机临床研究,共541例患者(图1),其中靶向CD19 CAR-T治疗430例,靶向CD22 CAR-T治疗21例,靶向CD19/CD22 CAR-T治疗90例。表1总结了每项非随机临床研究的特征。纳入的临床研究中,15项研究评估了靶向CD19 CAR-T治疗,1项评估了靶向CD22 CAR-T治疗,6项评估了靶向CD19/CD22 CAR-T治疗。这些研究中患者的中位年龄范围为18-46岁。纳入研究中最常见的CAR结构是具有CD3z和4-1BB内部结构域的第二代CAR。自体T细胞是CAR-T治疗的主要来源。
图1
表1
疗效评价
CAR-T治疗后28天评估该疗法的CR率(图2)。靶向CD19 CAR-T治疗的累积CR率为0.83(95%CI,0.76–0.88),靶向CD22 CAR-T治疗累积CR率为0.57(95%CI,0.36–0.76),靶向CD19/CD22 CAR-T治疗的累积CR率为0.76(95%CI,0.58–0.88)。CAR-T治疗后28天基于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的疗效评估显示出类似结果(图3)。靶向CD19 CAR-T治疗后MRD阴性率为0.84(95%CI,0.80–0.88),靶向CD22 CAR-T治疗后为0.57(95%CI,0.36–0.76),靶向CD19/CD22 CAR-T治疗后为0.82(95%CI,0.61–0.93)。
图2
图3
CAR-T治疗后1年总生存期(OS)仅可在接受靶向CD19和靶向CD19/CD22 CAR-T治疗的研究中评估。靶向CD19 CAR-T治疗后1年OS率为0.53(95%CI,0.43–0.63),靶向CD19/CD22 CAR-T治疗后1年OS率为0.62(95%CI,0.47–0.72)(图4)。靶向CD19和靶向CD22 CAR-T治疗后1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0.38(95%CI,0.29–0.48)和0.25(95%CI,0.15–0.38)。接受双靶点CAR-T治疗后有64%(95CI,0.49–0.77)患者1年后无复发(图5)。
图4
图5
安全性评价
接受靶向CD19 CAR-T治疗的患者发生≥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比例为0.26(95%CI,0.19–0.34),靶向CD22 CAR-T治疗组为0%,靶向CD19/CD22 CAR-T治疗组为0.15(95%CI,0.08-0.24)(图6)。接受靶向CD19 CAR-T治疗的患者发生神经毒性的比例为0.31(95%CI,0.20–0.45),靶向CD22 CAR-T的患者发生比例为0.29(95%CI,0.13–0.51),靶向CD19/CD22 CAR-T治疗的患者发生比例为0.12(0.05–0.24)(图7)。与靶向CD19及靶向CD22 CAR-T治疗相比,接受靶向CD19/CD22 CAR-T治疗的患者神经毒性发生率更低。
图6
图7
研究结论:
与单靶点CD19或CD22 CAR-T治疗相比,双靶点CD19/CD22 CAR-T治疗具有更好的1年RFS率,且神经毒性发生率较低。但1年OS率、28天CR率及MDR阴性率以及≥3级CRS发生率在三种疗法之间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