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5 14:55:55来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阅读:41次
每日新闻·大会报告
报告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钟南山
肺癌是世界及中国导致死亡最多的肿瘤之一,每年造成全球超过180万人死亡。中国每年新发肺癌70万人,相关死亡超过60万人,是中国第三位死因。绝大多数肺癌的形成是慢性过程,在局限期(未扩散)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彻底治愈,因此,早诊早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健康照护的“六域”及“六宝”
兼论内科危重症的全方位照护
报告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 王辰
健康与生命是人的终极利益。医学、卫生、健康三个概念彼此联系交融,但各有其主要属性。医学为道、为学,卫生为路、为行,健康为本、为果。
当代医学正在发生深刻转化,已经从初级阶段的“以疾病为原点”转化为当前的“以健康为原点”。
医学既关注个体,也应关注群体,前者对应临床医学,后者对应群医学。医学的基础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社会科学和方法、人文学科和文化,医学是一个综合的、巨大的体系,是万学所归,万学所终。
医学从“应对疾病”到“照护健康”的转变,以始为终,在“促防诊控治康”即(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六个领域,以“语药械食居环”(语言、药物、刀械、饮食、起居、环境)六个“法宝”为支撑,形成“六合格局”,践行“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知行合一地实施全面健康照护。
报告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瞿介明
肺部感染是全球首位感染致死因素,疑难危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传播规律与致病机制等诸多方面仍不明确。在本次的CTS会议上,瞿介明教授分享了其团队近十余年在疑难危重呼吸感染性疾病领域最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
针对成人严重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瞿教授团队开展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揭示了中国SCAP常见病原体的分布和流行趋势,并构建了基于病原和宿主相关特征的疾病预后预测模型。针对国内外广泛流行的高致病性重症毒株——B7型腺病毒,深入开展宿主因子与病毒Fiber Knob互作的全新相关机制研究。
在过去三年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研究中,瞿教授展示了他们瑞金医院团队在疾病筛查、识别、治疗、预后预测及预防等领域的系列研究成果。利用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蛋白质组学和单细胞RNA测序等多组学方法解析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和持续无症状感染者的免疫特征,尤其针对灭活新冠病毒疫苗不同接种状态(0、2、3剂)对于奥密克戎毒株感染与未感染个体的对照研究,从而系统阐述了灭活新冠病毒疫苗免疫学特征和固有免疫、细胞免疫方面具有的保护机制。在新冠治疗方面,瞿教授他们瑞金医院团队的探索性临床试验结果改写了新冠治疗指南,特别是关于羟氯喹的使用没有额外获益并会增加腹泻等不良反应的风险,为不支持应用羟氯喹治疗Covid-19提供了依据。
报告者:深圳市人民医院 陈荣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呼吸慢病)是一组病因复杂、异质性强的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也是“健康中国2030”重点防控对象。近年来,将多组学方法整合到呼吸慢病研究中,革新了我们对这一系列复杂疾病潜在分子机制的理解。疾病队列是推动呼吸慢病多组学研究的关键资源。队列与多组学方法的整合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呼吸慢病的分子基础,促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发现。通过多组学分析,可识别与疾病亚型和疾病进展相关的特定遗传变异、基因表达模式、蛋白质修饰和代谢谱。这些方法有潜力鉴定早期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预测疾病进展,并指导个体化的治疗干预。
多组学方法具有巨大潜力,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揭示遗传因素、环境暴露和分子途径在慢阻肺发病机制中的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因此,呼吸慢病队列结合多组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①系统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分子机制;②高效筛选与临床特征紧密关联的分子特征和生物标志物;③有效发现临床终点指标和潜在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