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大会报告(二)|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3(第二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2023-09-15 14:58:44来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阅读:49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3 (第二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时间:2023/09/13~09/17 地点: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 进入会议

每日新闻·大会报告

 

基于现代科技的肺癌早期诊断新进展

 


报告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陈良安

 

全球肺癌的总体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位,死亡率高居首位。及时发现并诊断早期肺癌是改善肺癌生存率的最为关键策略之一。

近年来,新的概念、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极大推进了肺癌早期诊断的进展。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影像技术、内镜技术和生物标志物(biomarker)三方面。

目前,以影像组学为核心的多维组学分析,揭示了微观世界,也使肺癌早诊变得更加准确、快捷。内镜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呼吸内镜与介入诊断技术对于早期肺癌的诊断水平,让病灶可及、活检准确。组学技术的进步,极大推进了biomaker研究进展。基于多组学的肺癌液体活检、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有望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制定、病情监测、复发预警和疗效与预后监测等提供极大帮助。

 

我国胸闷变异性哮喘临床研究现状与启示

 

 


报告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沈华浩

 

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由我国学者沈华浩教授及其团队于2013年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并命名,是以胸闷为唯一或主要症状的一种不典型哮喘临床类型。截至20233月,共检索到国内外200余家单位的学者发表了276篇相关研究和报道。其中英文文章35篇,中文文章241篇,每年发表文章数量和报道CTVA病例数逐渐增加。相关内容已经被写入包括《内科学》在内的19本教材或医学专业工具书籍,并收录进《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等10部指南或专家共识中。

CTVA目前尚无总体发病率的流行病学数据,估算仅全国呼吸专科医师年诊断CTVA就达到27.86万例,还不包括儿童和基层医生诊断的CTVA数。其发病机制与典型哮喘类似,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由于CTVA缺乏典型哮喘的临床表现,容易导致误诊漏诊。CTVA治疗原则同典型哮喘,中医中药对其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多数CTVA患者经积极抗哮喘治疗后预后良好。CTVA目前尚无总体发病率的流行病学数据,估算仅全国呼吸专科医师年诊断CTVA就达到27.86万例,还不包括儿童和基层医生诊断的CTVA数。其发病机制与典型哮喘类似,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由于CTVA缺乏典型哮喘的临床表现,容易导致误诊漏诊。CTVA治疗原则同典型哮喘,中医中药对其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多数CTVA患者经积极抗哮喘治疗后预后良好。

 

介入技术在慢性气道疾病的应用进展

 


报告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时悦

 

慢性气道疾病一直是介入技术应用的相对盲区。近年来,随着设备、技术及对疾病理解等方面的发展,慢性气道疾病的介入诊疗有了很大的进展。

慢性气道疾病的诊断和评估、随访气道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和共聚焦显微内镜等介入设备可以到达小气道、肺泡进行检测。通过清晰显示气道、肺泡的结构,观察并总结慢性气道疾病的气道结构特点,系列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介入设备可以用于慢性气道疾病的早期发现、疗效及预后评估等。

慢性气道疾病的介入治疗由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支气管肺减容术治疗重度肺气肿已被GOLD指南正式推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支气管热成形术已被GINA列为重度哮喘的治疗手段之一。其他新的治疗技术如靶肺去神经支配、脉冲电场治疗慢阻肺、冷冻喷洒治疗慢阻肺等新疗法正在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初步结果已显示了良好的前景。利用再生医学和干细胞技术如自体基底层干细胞治疗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等临床研究也在积极推进中,也初步显示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纵隔疾病的病因甄别与研究前沿

 


报告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为民

 

纵隔疾病的病因范围广,包括肿瘤性、感染性、免疫性、血管性和发育异常等。前纵隔和后纵隔的肿物通过经皮穿刺活检常可以确诊。中纵隔的病变往往需要通过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来协助诊断,但EBUS-TBNA取材的体积小。经支气管镜纵隔冷冻活检可获取较大体积的组织,可将纵隔肿物的诊断率从82%提升至94%

如何通过无创的方法实现纵隔疾病的病因诊断是临床难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实施了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提取892例经病原学或病理学确诊的中纵隔结节或肿物的患者胸部CT图像,通过影像组学+机器学习分析,构建了中纵隔疾病的无创病因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值达0.865。华西医院研究团队还通过多组学方法发现了区分肺结节病与淋巴结结核的细胞因子和血清蛋白标志物。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发现GNLY+CD8+T细胞和初始CD4+T细胞是肺结节病与淋巴结结核的差异细胞。这些研究提示,人工智能和新型生物标志物可能在纵隔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枢和外周感受器的化学敏感性特征

 


报告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肖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且易被忽视的疾病,以睡眠时反复出现的上气道部分或全部塌陷为特点,可能导致诸多靶器官损害。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OS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在基因易感性、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性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化差异。目前认为,仅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为标准评估OSA病情严重程度及制定诊疗方案存在明显不足。因此,诸多学者期望以上述异质性为靶点,制定OSA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方案。

呼吸调控异常是OSA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通常用工程学术语环路增益(LG)来描述。LG包括控制器增益(CG)、效应器增益(PG)和二者之间的延迟。CG主要反映机体对动脉血气改变的化学反射敏感性,PG则主要反映机体呼吸系统通气变化反应对血气产生改变的能力大小。化学感受器的活动是呼吸调控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获得由呼吸系统及机体内环境稳态的动态变化产生的传入冲动,调节向呼吸中枢传出的冲动大小,并最终引起呼吸系统做功改变。因此,研究OSA患者的化学敏感性相关特点及影响因素十分重要,可能成为未来获得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新方向。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