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筹备学组谈学科发展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3(第二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2023-09-15 15:05:42来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阅读:313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3 (第二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时间:2023/09/13~09/17 地点: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 进入会议
每日新闻·筹备学组谈学科发展

 

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学组(筹)

力争做到“像量血压一样,测定肺功能”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学组(筹)组长

宋元林教授

 

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学组(筹)担负着规范肺功能的操作和流程、报告解读、基层人员的培训以及有关肺功能的学术探索等任务。在过去的几年里,本筹备学组协同肺功能联盟起草并发表了多部与肺功能相关的专家共识和指南,指导了肺功能检查的普及和规范化培训,以及肺功能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但是肺功能领域不同学会和(或)协会制定的专家共识和指南还有不尽相同的地方,例如有关肺功能的正常值和支气管舒张实验的标准等。

在未来的筹备学组工作中,需要协同其他学会和协会达成共识,建立我国肺功能参数的一致性标准,以期更好地指导开展慢性疾病的诊断和管理工作。同时,为了简化操作,并保证肺功能的检查质量,有必要引入人工智能协助肺功能操作的质控和报告解读,把人工智能运用于肺功能领域,争取做到在操作简便易行的同时保证质量,力争做到“像量血压一样,测定肺功能”。为了实现肺功能检查结果区域和全国的联网与合作,学组将督促肺功能数据的上传,从而推动区域和全国层面的肺功能检查质控。本筹备学组也将继续保持和其他学组的紧密合作,尤其是哮喘学组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发挥肺功能检查技术在“促防诊控治康”中的重要作用。

基层呼吸学组(筹)

多措并举,互促共进,基层呼吸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基层呼吸学组(筹)组长

曾奕明教授

 

基层呼吸学组(筹)与基层呼吸联盟协同,促进了基层呼吸的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科规建,特别是在专业知识传播、学术交流、临床研究等方面收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①优化和提升基层呼吸规建。基层呼吸学组(筹)协同基层呼吸联盟,将基层呼吸规建评价体系正式提升并更名为“基层医疗机构呼吸健康规范化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规建后经历了疫情的检验。②实施国家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基层呼吸团队与“幸福呼吸”等国家级项目深度融合,使基层呼吸网络得到强化、临床研究能力得到锻炼、慢病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③推进健康照护能力提升。通过编撰基层常见病共识/指南、出版科普读物、强化专病医联体建设、组织经验交流与培训等,使基层呼吸“促防诊控治康”能力得到加强。

新的一年,基层呼吸学组(筹)将在规范化建设、机构的管理、人才培养、基层巡讲、临床科研、科普宣传等方面着力。

胸膜与纵隔疾病学组(筹)

推进胸膜与纵隔疾病诊疗规范化、同质化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胸膜与纵隔疾病学组(筹)组长

李为民教授

 

从2021年开始,本筹备学组每年召开1次全国胸膜与纵隔疾病学术会议,对本专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胸膜与纵隔疾病专业发展不均衡,诊疗同质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因此,在2024年,本筹备学组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胸膜与纵隔疾病专业的规范化体系建设和诊疗能力提升。

①科学研究:围绕临床难点问题和科学问题,包括常见胸膜与纵隔疾病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以及胸腔积液的病因学精准诊断和新型药物等,开展一系列高质量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力争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②指南制定及推广:针对常见的胸膜与纵隔疾病,我们将立足循证医学,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临床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并在全国推广。

③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继续举办学术会议,探讨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进展,交流诊疗经验;通过基层巡讲、技术培训和远程会诊等形式,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

④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吸纳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加入到胸膜与纵隔疾病领域,加强呼吸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推动胸膜与纵隔疾病多学科规范化诊疗体系的建设和能力提升。

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学组(筹)

强强联手,各显优长,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相得益彰

中华医学会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学组(筹)组长

单广良教授

 

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学组(筹)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建立了“睡眠障碍及相关疾病医防结合模式”,在汉族和瑶族人群中完成了1万人的队列基线数据采集,并对2021年队列中筛查出的呼吸睡眠障碍高危人群,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及体重管理、睡眠卫生教育干预,对睡眠呼吸疾病进行预防、治疗一体化管理,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在长春市举办了“中华医学会全国临床应用研究设计和统计实践学习班”,邀请国内资深临床研究专家介绍国内外临床研究方法学进展,应用案例分享我国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成果转化实践。来自国内的200多名医生、学者和学生参加会议。接下来一年的工作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推动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联手提升呼吸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学组(筹)建设。聚焦呼吸疾病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成果转化,推动呼吸疾病临床研究的设计和质量控制。举办“全国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学术会议",为呼吸疾病临床诊疗和预防研究提供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

 

儿科呼吸学组(筹)

科研规范培训协同展开,儿科呼吸学组(筹)建设整体推进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儿科呼吸学组(筹)组长

徐保平教授

 

儿科呼吸学组(筹)过去一年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工作涵盖以下三方面。

①开展临床研究,包括“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疾病负担”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左氧氟沙星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安全性研究”。

②牵头制定、发表指南共识,包括《中国儿童A族链球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第五版)》在内的9部指南、共识。

③开展基层培训。通过召开天津年会,报告交流71人次,各种交流形式的文章663篇,展示了我国儿童呼吸疾病诊治成效。继续开展“中国儿科呼吸大查房”系列讲座,普及和更新儿童呼吸系统知识,带动全国儿科呼吸专业共同发展。

今后的工作将围绕多中心临床研究、规范化诊治、基层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

 

呼吸遗传及罕见病学组(筹)

综合多方力量,提升呼吸遗传及罕见病诊疗水平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遗传及罕见病学组(筹)副组长

徐凯峰教授

 

近年来,罕见病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罕见病研究与保障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加强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研究,推进呼吸学科高质量发展。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23年3月决定成立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筹备学组,瞿介明教授兼任筹备学组组长。

瞿介明教授指出,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筹备学组面临新任务、新挑战,相关疾病遍及呼吸病学各亚专业,也是临床诊疗的难点,各地区和各医院的发展很不均衡,需要发挥学会各学组的综合力量,共同推进规范化诊疗,提升临床诊疗能力。瞿介明教授强调,筹备学组需要加强多中心、多学科的协作,加强基础与临床的协作,把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筹备学组的主要工作目标包括:①整合多学科力量、培养呼吸系统遗传及罕见病的专业人才队伍。②加强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能力与诊疗水平。③开展高质量研究,揭示疾病规律,研究更多有效治疗方法。④组织制定相关临床指南、共识和技术标准,推广规范化诊治。⑤加强科学研究,推进生物医药创新研究,把我国丰富的罕见病资源转化为科研创新的动力。⑥加强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和民众对遗传及罕见病的认识。

呼吸康复学组(筹)

促进六位一体全方位健康照护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康复学组(筹)副组长

赵红梅教授

 

呼吸系统疾病有着“三高”和“三低”的特点,“三高”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三低”则是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近年来年全球残疾率呈上升趋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全方位健康照护,是由“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具体技术路径和实践。2017年以来,呼吸康复在王辰院士的引领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呼吸康复学组(筹)将会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的领导下,秉承CTS的办会宗旨:“推动学术交流与促进专业提升”,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①学术交流。依托线上品牌“云课堂·专家谈”和"云呼吸·青年说”,做好呼吸康复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推广普及;拟于2024年4月中旬举办第一届中华医学会呼吸康复年会,介绍呼吸康复的前沿进展、讨论学科前沿热点问题。②促进专业提升:筹备学组将继续举办呼吸康复适宜技术培训班、呼吸康复师资培训班等培训项目,形成区域引领示范效应。③组织撰写团体标准。已在中国康复医学会立项6项团体标准,包括呼吸康复体系建设标准和互联网+呼吸康复标准等,预计2024年完成。④做好科普工作。在世界哮喘日、慢阻肺日、无烟日、睡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做好向公众的宣传,提高民众对呼吸康复在疾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