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世界淋巴瘤日|马军教授:奋发创新、笃行不怠,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2023-09-15 21:24:34来源:第二十届世界淋巴瘤日 医脉通阅读:51次

      近年来淋巴瘤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天是第二十届“世界淋巴瘤日”,主题为“We Can’t Wait – to Focus on Our Feelings”,呼吁不仅要关注淋巴瘤诊疗,也需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予以患者关爱。我们一起来看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对淋巴瘤领域诊疗有哪些分享和未来展望。

医脉通:9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淋巴瘤日”,今年的主题为“We can’t wait”,您作为血液领域大咖,能否请您结合该主题以及近年来我国淋巴瘤领域现状与进展谈谈您的看法?

 

马军 教授   目前中国发病率排名前四位的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分别为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严重危害着国民的健康。近20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淋巴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每年新发病例达10万左右1;预估到203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将达到25%左右,淋巴瘤新发病例也将增加到30万/年左右,与欧美国家相近。

在淋巴瘤治疗领域,对于惰性淋巴瘤,如小B细胞淋巴瘤,如果患者没有治疗指征,可以选择观察等待(watch-and-wait)的策略;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套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侵袭性淋巴瘤发展迅速,一旦确诊,就需要及时启动规范化治疗。然而,在我国,由于国土广袤,各省的经济条件不同,医疗水平分布不均,我国总体淋巴瘤治疗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大多数患者无法接受标准化的免疫化疗,且随访依从性也不理想。

尽管我国的三级甲等医院在淋巴瘤治疗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果(五年无病生存率达到大约60%),但全国范围内的淋巴瘤患者的总体五年无病生存率仍然偏低。根据对全国16000多例淋巴瘤患者的统计数据显示,五年无病生存率仅约为37%,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约70%的数据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即2030年将淋巴瘤的五年无病生存率提高15%,我们任重而道远。

 

医脉通:20多年前,抗CD20单抗的出现改变了DLBCL等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格局,现在仍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您如何看待这20年来我国淋巴瘤领域新药和新治疗手段的快速发展?

 

马军 教授   1997年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的问世,开创了淋巴瘤免疫化疗的新时代。目前,DLBCL的治疗仍以包含抗CD20单抗的免疫化疗为主,并引入了新型单抗、双抗、抗体偶联药物(ADC)、小分子靶向药物以及细胞治疗等先进治疗手段,以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其中,泽贝妥单抗是近期我国批准的新型抗CD20单抗药物,在III期临床研究中表现优于对照组原研利妥昔单抗:与R-CHOP方案相比,泽贝妥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的CR率显著更高(85.66% vs 77.34%,P=0.0378),并且在PFS和OS方面也显示出更好的趋势;两种治疗方案在安全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期待开展更深入的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这些结果。

*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R:完全缓解;PFS:无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

此外,遵循规范化诊疗也非常关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多学科(MDT)诊疗模式,联合临床医生开展更多科普患教活动,帮助患者了解新的治疗方法,并管理恐惧、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提高治疗和随访的依从性。这些举措将使广大患者活得更有尊严、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医脉通:近年来淋巴瘤新药迅速发展,您对我国自主创新药物有哪些期待?

 

马军 教授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创新药物时代,不再局限于过去的"me-too"类药物,而是更多地涌现出"me-better"、“me-best”类药物,这意味着我们正逐步摆脱过去创新药被外企“卡脖子”的困境。从只有进口的原研利妥昔单抗,到我国生产出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再到今年上市的1类创新型生物制品泽贝妥单抗,显示出我国创新药能力也在持续地迭代。如今国家药监局对于创新药审批审评提速,大力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药物,我国在创新药物方面也实现了突破,例如自主研发的CAR-T细胞药物走出了国门,未来有望实现弯道超车,走在世界前列。

 

尽管众多新药和治疗手段的引入进一步改善了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状况,使得临床治愈率显著提高,但我们距离欧美发达国家约70%的五年无病生存率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今后我们还需加强新药研究和可及性,给医生提供更多的有力“武器”,使中国的淋巴瘤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率,我们将共同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努力!


马军 全身.png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 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