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与时俱进,淋巴瘤指南迭代更新,BV脱颖而出引领新时代

2023-09-16 01:10:45来源:第二十个世界淋巴瘤日 医脉通编译阅读:22次

     “医”路前行,“愈”见未来,2023年9月15日是第二十个世界淋巴瘤日。这20年来,随着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研发,淋巴瘤治疗跨入了新阶段。值此之际,特推出文章特辑,与您共同回顾“CD30+淋巴瘤*治疗史”的经典场面。

引言

此前数年,淋巴瘤治疗领域经历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变革之旅,就像一部悬疑片,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让人猜不透下一个主角究竟是谁。而在故事的发展中,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BV),以下简称BV,成功脱颖而出,跃升为现今CD30+淋巴瘤*治疗的“强力武器”。本文将带您重温这部“CD30+淋巴瘤*治疗史”的精彩片段,一同跟随国内外淋巴瘤指南的脚步,见证BV的全球治疗旅程。

 

【文章推荐语】——梁蓉教授

淋巴瘤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每年我国新增约10万淋巴瘤患者,发病率持续增长,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然而,随着对淋巴瘤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药的研发,淋巴瘤的治疗正从过去的放化疗时代进入精准靶向治疗时代。CD30+淋巴瘤*细胞表面异常高表达CD30抗原,通过激活下游一系列信号通路如核因子-κB(NF-κB)等产生病理效应2。而在正常组织中,仅极少部分B、T和NK细胞表达CD30。正是因为这种特异性,CD30成为CD30+淋巴瘤*精准治疗的理想靶标3。近年来,CD30+淋巴瘤*的诊治方法不断更新,其中BV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成效,备受瞩目。BV在多种类型CD30+淋巴瘤*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在2011年获得美国FDA的首次批准上市。随后,BV相继在多个国家获批上市。令人欣喜的是,自2020年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陆续批准BV治疗多种CD30+淋巴瘤*,为中国CD30+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缘起Ki-1抗原,续写CD30传奇

CD30,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却蕴藏着医学史上的一段传奇。让我们一起回到1982年,一支由血液病理学大师Karl Lennert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一个与霍奇金淋巴瘤(HL)中的Reed-Sternberg(RS)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Ki-1相互作用的抗原。这个发现被命名为“Ki-1抗原”4。随后,在1986年的第三届国际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研讨会上,这个神秘的Ki-1抗原被正式确认为一种新的淋巴细胞激活相关标志物,并得到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名字——“CD30”5。从此,CD30逐渐成为淋巴瘤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重要生物标记物,并且被誉为治疗CD30+淋巴瘤*的最佳靶标。

2011年,一种名为BV的新型药物登场,它是一种靶向CD3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这种革新性的药物利用CD30抗体的特异性,将微管破坏剂输送至CD30+细胞并引发细胞凋亡6。而后,因其革新性的治疗方式,BV成功地突破了过去传统CD30单抗治疗CD30+淋巴瘤*效果不佳的难题。因此,BV为高级别或复发难治的CD30+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在2011年,BV终于迎来了全球的首次认可,获得美国FDA的正式批准,用于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失败或不适合ASCT的cHL患者,并且适用于接受过至少两种化疗方案无效的cHL患者,以及接受过至少一种化疗方案无效的sALCL患者7

 

以CD30为旗帜,BV凝聚治疗力量

CD30+淋巴瘤*是一类罕见而复杂的淋巴瘤,涵盖了多种亚型,如cH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结外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等8。在这些亚型中,近乎100%的cHL和ALCL的肿瘤细胞表达CD30,因此CD30成为这两类淋巴瘤的重要诊断标志9

 

640.png

 

 

CD30在淋巴瘤的表达情况

 

近年来,BV脱颖而出,以CD30为旗帜,成为治疗CD30+淋巴瘤*的强大武器。大量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显示,BV在多种类型CD30+淋巴瘤*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6,10。一项研究表明,BV联合苯达莫司汀作为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R/R cHL)的首选挽救方案,其客观缓解率(ORR)为92.5%,其中73.6%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这项治疗方案在ASCT后表现出良好的缓解10。另一项全球性的Ⅱ期研究则评估了BV作为单一药物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R/R sALCL)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R/R sALCL患者接受BV治疗后,CR率达到了66%,而CR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是高达79%。单药BV治疗还表现出持久缓解率的提高,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6。ALCANZA研究也将既往接受过至少一次系统或放射治疗的CD30+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或蕈样真菌病(MF)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BV治疗和医生选择治疗(甲氨蝶呤或Bexarotene),中位随访45.9个月结果显示,BV治疗组持续≥4个月的ORR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更高,至下一次治疗的时间更长11

 

BV自2020年5月在我国获批上市以来,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以下几种类型的CD30+淋巴瘤*成人患者,包括:R/R sALCL、R/R cHL、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pcALCL或MF。更令人欣喜的是,BV已被纳入中国的医保范围,使得更多患者可以受益于这一先进治疗。

 

从II级到I级:BV类药物在CD30+淋巴瘤*治疗中地位逐渐稳固

自BV上市以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良好的疗效使得BV成为CD30+淋巴瘤*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系列强有力的数据充分证明了BV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也正是如此,BV备受各大权威指南——NCCN指南、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青睐,在指南中的地位一跃而上。

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更新变迁如下12-16

 

 

640 (1).png

 

NCCN指南17-19

 

640 (2).png

 

近年来,CD30+淋巴瘤*的治疗中,BV成为备受关注的医学突破。根据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和NCCN指南的最新更新,BV在CD30+淋巴瘤*的治疗地位得到了持续的提升和稳固。自2023年起,CSCO指南对于R/R cHL中,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将BV单药的推荐等级由II级上调至I级。而在R/R sALCL中,无论患者是否适合移植,BV始终被列为I级推荐。此外,还新增了BV用于治疗MF患者的系统治疗药物16。

 

砥砺前行:BV未来可期

BV的独特机制和优势使其成为备受期待的药物,为CD30+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应用,BV在CD30+淋巴瘤*中表现出了可靠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良好。对于复发难治患者,BV为移植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桥梁",延长了移植后的生存期。同时,对于一些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BV提供了额外的治疗选择和潜在的治愈机会。

研究数据显示,BV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未来,我们也期待BV的疗效能不断优化。随着对BV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有望进一步优化用药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让我们共同期盼BV带给我们更多的治疗希望,为CD30+淋巴瘤*患者点燃生命的曙光。

 

结语

BV的崭露头角让我们对CD30+淋巴瘤*的治疗前景充满信心,它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为饱受淋巴瘤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BV仍有多个大型、国际多中心临床三期试验正在进行,期待这些试验的结果进一步验证BV的疗效,为更多CD30+淋巴瘤*患者带来福音。

 


640 (5).png

梁蓉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大内科主任、血液科、教授/主任医师

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淋巴瘤全程管理项目和MDT负责人

CSCO抗淋巴瘤/白血病联盟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委及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CACA血液肿瘤专委会淋巴瘤学组委员(中国T细胞淋巴瘤工作组副组长、中国霍奇金淋巴瘤工作组副组长、中国滤泡性淋巴瘤工作组委员等);

中国老年保健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省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

白血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淋巴瘤专业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业常委等

美国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淋巴瘤/骨髓瘤中心访问学者

Blood中文版-淋巴瘤专刊等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造血系统肿瘤的基础与临床。负责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4项,主笔申请Clinical Trial研究,获军队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参与套细胞淋巴瘤等多个中国淋巴瘤指南共识的编写。

 

注释:*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为:适用于治疗以下CD30阳性淋巴瘤成人患者:复发或难治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或蕈样真菌病(MF)。
审批编号:C-APROM/CN/ADCE/1156  2023年9月*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使用

 

1694798119251397.png

 

维布妥昔单抗简明处方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