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6 16:54:03来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阅读:67次
每日新闻·感染专场精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诊早治
报告者:中日友好医院 曹彬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结束,以及我国防疫政策的调整,我国新冠疫苗和有效抗病毒药物充分可及的情况下,早期抗病毒治疗是减少重症发生、减轻新冠危害和疾病负担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医务人员对新冠诊疗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一项覆盖全国3169名医务人员的调研结果表明:在给予抗病毒治疗的医生中,抗病毒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少高危患者转重风险(95%医生选择)。新冠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循证依据较为充分,针对保守靶点的抗病毒药物是首选。其中,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认知度较高,国产先诺特韦和瑞米德韦认知度有待提高。在高危人群识别方面:高龄、基础疾病的识别率较高(超过94%),但免疫抑制剂治疗、吸烟、肥胖的识别率则较低,分别为79%、25%和55%。公众和医务人员需要重视重症高危人群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抗病毒治疗。
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综合征的诊治
报告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叶枫
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综合征是由具有中和效应的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AIGA)引起的新发免疫缺陷疾病,属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的自身免疫表型。AIGA可通过阻断IFN-γ/IL-12轴,抑制巨噬细胞M0向M1型极化及其杀伤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能力,下调树突状细胞(DC)比例,抑制辅助性T淋巴细胞向Th1分化及相应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导致宿主发生NTM、马尔尼菲篮状菌(TM)等机会性病原体感染。
AIGA综合征相关感染常累及淋巴结、肺、骨、皮肤及血液,易出现持续甚至双重或多重感染。目前缺乏检测AIGA的临床试剂盒且尚无检测AIGA中和活性的方法,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综合征的诊断存在明显困难。临床对该病认识仍明显不足,缺乏规范的检测手段及公认的诊治指南,仍需大量研究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并达成诊疗共识。
支气管扩张症年度诊疗与研究进展
报告者:上海市肺科医院 徐金富
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临床表现包括慢性咳嗽和大量咳痰,可有间歇性咯血,同时多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减轻和疲乏等。孙永昌教授团队报道2013—2017年间,中国成人支扩患病率增加了2.31倍。
病因、病原学及病理生理学方面,徐金富教授团队发现β干扰素在铜绿假单胞菌(简称铜绿)肺部感染中发挥重要的负性作用,抑制气道酸化或可成为伴铜绿定植的支扩的治疗新方向。
临床诊断方面,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是支扩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的关键标志物。
合并症方面,临床医师应警惕高BSI评分的支扩-慢阻肺重叠综合征患者发生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可能。
治疗方面,妥布霉素吸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案;康复治疗如“肺康复计划”或运动亦可增强支扩患者身体机能,改善预后。
由新冠病毒感染到肺毛霉病
报告者: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牟向东
肺毛霉病主要发生于免疫抑制宿主,新冠病毒感染也是毛霉病的高危因素,其中的肺部感染被称为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性肺毛霉病(CAPM)。
截至今年9月9日,以“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毛霉菌感染/毛霉病/肺毛霉病”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仅有1篇文献综述。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分别检索到137篇和8篇文献。CAPM发病率为0.27%,病死率50%~80%左右。
我们的数据显示,CAPM占比约1.06%。据此推测CAPM在新冠感染患者的发病率约万分之一,和欧美等国家相似。
治疗方面我们开创了以支气管镜介入清创治疗及经支气管镜精准灌注治疗为基础的新方法,但相关数据来自于小样本研究,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来证实。
人类疱疹病毒检测阳性需要治疗吗?
报告者: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施毅
随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的广泛应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患者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HHV)。HHV具有潜伏性,人类一旦感染,很难清除(潜伏感染),在适当的时候这些潜伏的病毒会被再次激活,导致急性增殖性感染。根据宿主的免疫状态,病毒复发或重新激活可引起各种类似的临床病毒综合征:水疱性皮肤损伤、视网膜炎、肝炎、肺炎、脑炎等。
临床上检测出HHV,若患者免疫功能相对正常,无病毒性感染的临床表现,mNGS检测出HHV为低序列数,通常提示为定植。但频繁检测出HHV往往提示可能存在免疫功能受损。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根据感染的病毒种类、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确定,主要选择针对DNA病毒的药物。
曲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抗体
在不同类型肺曲霉病诊治中的应用
报告者: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苏欣
肺曲霉病是肺真菌病最常见的类型,临床诊治困难。非粒缺患者发生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病例数不断增加,临床亟需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且无创的新型检测方法。
非粒缺患者感染曲霉后两周时间即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曲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Asp-IgG)。但其对IPA的诊断价值不明。
本课题组在疑似非粒缺IPA患者中开展的研究结果显示,与痰培养、外周血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GM试验)等诊断方法相比,外周血Asp-IgG检测敏感性更高。对于疑似非粒缺IPA的患者,血Asp-IgG检测是很好的筛查和诊断方法。
血Asp-IgG仍然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临床医生还需要综合判断。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探索不同人群中Asp-IgG检测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