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19:10:00来源:CUA第17次全国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题会议 医脉通阅读:34次
导读 2023年9月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主办的CUA第17次全国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题会议于线上盛大召开,为我国泌尿肿瘤领域新技术、新理念与新疗法的交流推广提供了卓越的学术平台。会上,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卫教授详细介绍了微肿瘤PTC药敏检测平台在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精准化膀胱灌注化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医脉通整理如下。
NMIBC患者膀胱灌注化疗临床需求亟待满足
膀胱癌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其中,NMIBC约占75%,术后的5年复发率为60%,且10%的患者存在疾病进展的风险。因此,国内外指南均推荐NMIBC患者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接受膀胱灌注治疗以降低肿瘤复发及进展风险,BCG(卡介苗)膀胱内灌注已成为高危NMIBC的标准治疗方案。
膀胱灌注药物主要分为以BCG为代表的生物制剂和传统化疗药物(如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吉西他滨、丝裂霉素等)。BCG是指南首选药物,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BCG未进医保属于自费药物,价格也较为昂贵,且刺激性强易导致患者不能坚持治疗,因此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在TURBT术后选择化疗药物进行灌注治疗。膀胱灌注化疗临床用药尚无统一标准,常根据泌尿外科医生临床经验选择,主观性较大,总体有效性仅30%-50%。张卫教授指出,基于上诉问题,临床亟需找到敏感有效、经济成本低、可替代BCG的化疗方案,能够精准预测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疗效的技术也成为了研究的关键点。
2020年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首次报道了北大研究团队开发的一项基于患者来源的原代肿瘤细胞3D自组装培养的药敏检测技术(PTC),结果显示PTC模型在形态结构、细胞组成、遗传学特征三方面与患者原始肿瘤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可反映肿瘤真实的生理和病理学特征。张宁教授表示,PTC为精准医学研究,包括分子机制研究,特别是耐药和动态研究方面提供了良好的肿瘤模型,与其他药敏检测技术相比,在周期、成本、通量和标准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基于此,张宁教授研究团队在2020年注册并开展了这项通过“微肿瘤PTC平台”对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精准化膀胱灌注化疗有效性、安全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hiCTR2000040996)。
微肿瘤PTC平台精准评估膀胱灌注化疗敏感方案
该项随机对照、干预性试验,纳入中、高危NMIBC患者,术后患者按1:1随机分为药物筛选组(PTC指导用药)及对照组(经验用药),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方案包括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吉西他滨和羟基喜树碱。主要测量指标为患者术后3年无复发率,次要指标为术后1/2年无复发率、术后1/2/3年进展率及不良事件。随访时间为每3个月随访一次,持续2年;随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至第5年;以后每年随访一次至终身。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共有112名NMIBC患者纳入试验,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分析中,经验用药组复发率33.9%(19/56),药物筛选组复发率7.1%(4/56);2年PFS分析中,经验用药组复发率46%(23/50),药物筛选组复发率23.5%(8/34)。其余患者仍在随访中。
张卫教授还分享了1个典型病例:1例膀胱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伴原位癌患者拒绝TURBT术后使用BCG灌注方案,加入PTC药敏临床试验后,PTC检测结果显示吉西他滨为强杀伤药物,于2021年1月术后行吉西他滨膀胱规律灌注治疗,截止2022年10月,患者排尿通畅,无血尿、无尿频、无尿痛,已无瘤生存21个月,目前仍在定期复查。张卫教授表示,以上结果证实 PTC 精准预测了该患者真实的临床疗效。
专家小结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张卫教授总结:微肿瘤PTC有助于指导中、高危NMIBC膀胱癌患者进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方案的选择,进而显著降低复发、进展率,为膀胱癌的诊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