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董海龙教授:关注麻醉生理与生命科学领域研究 加速患者康复

2023-09-22 09:20:16来源:CSA2023阅读:123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28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2023) 时间:2023/09/21~09/24 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进入会议

 

围术期麻醉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各种影响,选择优化的液体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在中华医学会第28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2023)之际,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海龙教授结合自身的科研与临床经验,针对“麻醉生理与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享。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专家介绍

董海龙 教授

 

 

01 作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麻醉生理与生命科学学组组长,请您结合实践经验谈谈围术期麻醉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董海龙教授:麻醉技术应用于临床已将近180年。随着科学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围术期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全身麻醉,会引起人体对外界事物感知(如疼痛等刺激反应)的缺失,使人体进入一个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从而对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随着近年来对临床麻醉认识的加深,麻醉科医师和科研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麻醉对神经系统以及对患者未来远期转归的影响,都是麻醉学领域关注并研究的核心问题。另外,麻醉药物的使用会引起循环动力学和呼吸生理的改变,也可导致人体生理活动的一些变化,这也是麻醉学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02 您一直致力于麻醉生理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您团队2020年完成的《围术期脑功能调控机制与监测技术转化》研究项目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围术期患者脑功能恢复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董海龙教授:麻醉作为一个能够引起感觉、知觉甚至意识状态消失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临床,其初衷是为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患者提供安全、无痛、舒适的体验。但是,这种改变往往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甚至导致疾病,如有些患者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谵妄等情况,有些患者出现疼痛感觉异常,严重的可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脏疾病等。

 

本研究团队从麻醉的根本影响入手,通过一系列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原因与麻醉药物作用机制及其对大脑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中一些机制已经得到了阐明。更重要的是,在围术期尤其是麻醉中对患者进行脑功能监测十分重要,有助于实现麻醉方案最优化。为此,本研究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了新型麻醉深度监测系统,并且成功上市,应用于临床,已经服务于成千上万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研究项目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标志着其在麻醉学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有利于促进围术期患者脑功能的恢复,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03 在麻醉生理与生命科学领域,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药物都得到应用,也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深入探索。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正在进行或计划进行的相关研究以及您对该领域未来的展望?

 

董海龙教授:本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神经科学的研究,特别是与麻醉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在神经保护、疼痛的急慢性转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本人的研究方向聚焦于麻醉药物对大脑的基本状态和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以及随之产生的各种问题。近年来,本研究团队先后揭示了麻醉药物引起麻醉作用的一些核心神经环路机制,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深度解析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前,本研究团队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具体展开:(1)麻醉药物引起的大脑状态到底是抑制还是兴奋?(2)麻醉药物引起的大脑活动改变,是一种怎样可在体表记录的表征变化所构成的映像?这对理解大脑所产生意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有怎样的帮助?(3)如果麻醉药物引起认知、记忆、学习能力的改变,其背后的神经环路基础以及可能发生的机制是什么?目前本研究团队正围绕着以上重要问题进行探索,希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能有更多的发现,为全世界麻醉学同道提供可参考的临床依据,以启发更多的研究,造福于广大患者。

 

04 麻醉和手术会对机体各种生命活动产生影响,患者的近期预后及远期转归是临床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从麻醉生理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您认为在围术期如何能更好地保护患者心脏、脑和脊髓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董海龙教授:麻醉患者由于手术应激或麻醉药物的影响,其循环、呼吸等生命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类变化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地控制和管理,就会导致患者术后发生一系列问题,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临床工作,都必须揭示并理解麻醉这一临床医疗技术本身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将其调控在更加合理的状态。简单来讲,就是要保证在麻醉作用下,机体一直处在一个符合正常生理状态的基本状态中,不要变化太大。

 

要想在围术期更好地保护患者心脏、脑和脊髓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麻醉药物作用或麻醉技术实施后,整个机体的不同脏器和组织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相关变化可在体外用一些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2)理解或揭示麻醉药物、麻醉技术所导致的生理或病理改变,其背后的核心机制可能是分子机制、神经环路机制,也可能是目前还不能理解的机制。只有找到这些机制的核心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研发或创建一些干预和保护措施,使得麻醉安全实施的同时,对机体的影响降到最小。(3)明确目前所使用的技术手段、药物品种及监测技术是否最合适,有没有改进和优化的空间。这需要大量的基础临床研究进行推进。(4)站在更为超前的视野看待麻醉技术本身。可用其他技术手段模拟相关变化的产生,从而诱导出期望的麻醉状态,降低对机体有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提出一种全新的麻醉学或麻醉理论的概念,推动临床工作进步,促进医疗技术革新,最终有可能实现全新的麻醉学科内涵。

 

05 液体治疗是围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生理层面改善患者的预后。针对围术期患者,应如何根据个体情况制订并实施合理的液体治疗方案?

 

董海龙教授:在围术期管理过程中,我们期待手术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结局,就像近年来提出的“ERAS”,即加速康复外科或快速术后康复。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基于围术期管理得到优化的基础上。液体治疗虽然是个“老问题”,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液体治疗和循环动力学管理目标的平衡以及液体治疗引起的其他系统脏器功能异常,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从生理病理角度来讲,液体治疗管理目标有3个原则,即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实现有效携氧能力,最终形成完善内环境(包括酸碱平衡及凝血功能正常等)。这是围术期液体治疗不可偏离的宗旨和方向。但对于具体的目标,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临床中关注度较高的“干湿之争”,存在争议的“晶胶之争”,以及一直在探讨的循环动力学管理到底是以容量管理为主,还是将容量管理与血管活性药物结合,或者单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一系列临床研究,最近也针对围术期液体治疗与术后转归的关系启动了新的研究。

 

未来,希望通过更多的循证医学研究推出更合理、有效的液体治疗方案。但是,液体治疗方案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循环动力学管理目标,还更要关注是否能真正改善患者的术后转归,如术后的肺部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心脑并发症等是否得到了预防。从长远来看,患者能否通过优化的液体治疗方案实现术后长期、安全、高质量的恢复,才是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