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5 00:17:00来源:医脉通阅读:39次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自身免疫介导的骨髓衰竭综合征,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以严重的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特征,起病急,病死率高。对于不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患者,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为标准治疗方案。然而,该方案的血液学反应率仅70%左右,且完全缓解率不高。近年来,随着新药和新方案的推进,SAA的治疗得到了改善,其中,文献报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艾曲泊帕联合免疫抑制(IST)治疗初治SAA患者有效率高,单药治疗难治/复发V/SAA可使患者血象得以改善1。
基于此,医脉通诚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张凤奎教授接受采访,分享我国SAA治疗现状,并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对艾曲泊帕在SAA领域中应用的疗效和优势进行解读。
医脉通:SAA多数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能否请您结合您的临床经验,谈谈中国SAA的治疗现状?
张凤奎教授 目前,我国SAA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过去,基于多种原因许多患者未能得到精准的诊断或诊断后无法接受规范有效的治疗,如今在医学 学会的教育和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SAA的治疗逐渐趋向规范化。SAA的既往治疗方法包括IST和HSCT。在年龄≤40岁且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SAA患者中,HSCT是SA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总生存率高达80%以上2。但全相合同胞供体并不易获得,故我国专家研发出了独特的单倍体移植技术,在治疗SAA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状况,提高了生活质量。而对于无适当供体或不适合HSCT的患者,标准IST治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加环孢素A[CsA])是一种替代治疗选择,血液反应率(HR)可达70%左右。
医脉通:作为first-in-class口服TPO-RA,艾曲泊帕治疗难治性SAA适应症目前已在国内获批,研究数据相当丰富,能否请您谈谈艾曲泊帕具有怎样的优势?
张凤奎教授 艾曲泊帕是一种小分子TPO受体激动剂,与造血干细胞膜受体结合可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扩增体内残存造血干细胞的作用,同时兼具免疫调节、诱导免疫耐受及鳌合祛铁作用1,TPO-RA治疗AA起始于艾曲泊帕在治疗难治性SAA方面的成功应用。201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II期研究报告了艾曲泊帕治疗IST难治性SAA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表明,难治性SAA患者中,艾曲泊帕治疗与多系临床应答相关,25例患者中的11例(44%)在12周时至少有一个谱系出现血液学缓解,安全性较好,9例患者不再需要血小板输注3。另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也表明,在既往未经治疗的SAA患者中,在标准IST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曲泊帕可改善血液学缓解的速率、速度和强度,且安全性较好4。此外,SAA患者仅依靠支持治疗可能导致铁过载,而艾曲泊帕具有鳌合祛铁作用,适用于伴有铁过载的AA患者。因此,艾曲泊帕具有多重调节机制,高度契合SAA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需求,可为SAA患者带来多重获益,《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已将IST联合TPO-RA方案确立为不适合移植SAA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医脉通:除了NIH和RACE研究已证实艾曲泊帕治疗难治性SAA有效且耐受性良好,您也曾开展过一项多中心真实世界应用调查研究,能否请您解读该研究?
张凤奎教授 国内患者了解到国外已经成功使用艾曲泊帕治疗AA,因此也尝试了这种治疗方法。该真实世界的多中心调查1研究旨在评估艾曲泊帕联合IST治疗在中国AA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艾曲泊帕在中国难治性SAA患者中的疗效与欧美相当。其中,在标准IST治疗无效的难治性AA患者中,艾曲泊帕治疗最佳HR率为44%,能够更早、更快、更有效地实现血液学反应,与国外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结果一致。
医脉通:在现有的临床数据上,您对艾曲泊帕治疗SAA有什么期望?能否请您谈谈SAA的未来发展方向?
张凤奎教授 自2022年1月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研究结果以来,SAA的治疗进入了ATG加CsA加TPO-RA三药联合时代。事实上,大部分数据都基于艾曲泊帕在AA治疗中的应用。作为TPO-RA药物,艾曲泊帕在AA治疗中提供丰富而可靠的临床数据,现普遍认为,在不适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应用IST治疗时都应加用艾曲泊帕,无论患者的残存造血细胞数量较少或较多,艾曲泊帕都能改善患者的血液学反应质量,并且对于残存造血细胞相对偏少的患者,艾曲泊帕还可提高整体血液学反应率。此外,加入TPO-RA还能够使患者更快地获得血液学反应。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披露结果的同时,《Blood》杂志发表了一篇评述,指出加入TPO-RA后AA患者的血液学反应非常迅速,该治疗提供了一种“跳板效应”,使患者能尽早摆脱由于血细胞减少所带来的感染和出血等致死性风险。因此,血液科医生应积极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张凤奎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贫血诊疗中心主任、国家新药临床试验机构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编委
国际输血与血液学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