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一文梳理:硬皮病肾危象的诊断和与治疗 | 临床实战

2020-06-23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14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系统性硬化症(SS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和内脏的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硬皮病肾危象(SRC)是SSc内脏损害中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之一,估计影响5%-10%的SSc患者。本文回顾了SRC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相关内容。

 

SRC的临床表现

 

SRC的主要表现包括新出现的恶性高血压(> 150/85 mmHg)和进行性肾功能下降(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30%)。SRC患者可能表现为头痛、伴有视觉障碍和脑病的高血压视网膜病、癫痫、发热和全身不适。肺水肿也很常见,由大负荷和少尿引起的水钠潴留所导致。如果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炎和心包炎,预后可能较差。

 

SRC患者实验室变化包括血浆肌酐升高、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血小板减少症和高肾素血症。高肌酐血症可能影响⩾96%的患者,MAHA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0%和50%。肾素水平高可引起高血压,肾切除术后可缓解高血压。尿液分析通常显示轻度蛋白尿和血尿,显微镜下可见颗粒状细胞。

 

早期的病理改变包括弓形动脉和小叶间动脉中的黏液蛋白聚集、黏液内膜增厚和伴有纤维蛋白血栓的小动脉的纤维蛋白样坏死。随后的表现包括高血压血管损伤、肾小球缺血、血栓性血管闭塞和纤维化以及内膜细胞增生。

 

SRC的发病机制

 

SRC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肾小叶间动脉和弓状动脉内膜增厚有关。肾小管和肾小管间质间的上皮细胞向间质转化和纤维化,以及ET-1受体表达失调,也可能促进肾脏疾病的进展。

 

动脉血管狭窄导致肾灌注减少,导致肾小球旁器增生和肾素释放增加。活检和血浆肾素活性均不能准确预测SRC的发生。

 

SRC的危险因素

 

SRC的危险因素包括皮肤弥漫性受累,进展迅速、抗RNA聚合酶III抗体阳性、大剂量皮质类固醇、肌腱摩擦音、新发贫血、心包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SRC的鉴别诊断

 

硬皮病肾脏危象的鉴别诊断包括血栓性微血管病、恶性高血压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在恶性高血压和硬皮病肾危象中,血压都明显升高,除非有明确的既往高血压控制不良病史,否则很难将两者区分开来。在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中,血压轻度升高,尿沉渣为肾炎,与硬皮病肾危象相比,蛋白尿的程度更大。对于以硬皮病肾危象为首发症状的硬皮病患者,肾活检可能是确诊的唯一方法。

 

SRC的治疗

 

SRC患者积极治疗高血压对防止不可逆血管损伤的发生至关重要。一旦确诊SRC,患者应立即住院,并开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通常,先使用短效ACEI如卡托普利,并在24小时内快速滴入以使收缩压(BP)降低约20 mm Hg,并在72小时内血压降低至120/70 mm Hg,同时避免血压过低。一旦血压达到目标且剂量稳定,可以使用长效ACEI等效剂量替代。应寻求逐渐降低血压,因为突然过度降低血压会进一步减少肾灌注,增加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风险。如果最大剂量的ACEI不能控制血压时,可以加入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应避免使用利尿剂(除非需要控制容量状态),因为它们可能会进一步刺激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导致血压升高。

 

透析和肾移植:约60%SRC患者需透析治疗,通常大部分患者可在1-2年后可停止透析。对于透析依赖患者需要肾移植治疗, SSc患者从肾移植中获益,但应注意到与一般肾移植患者相比,SRC患者移植肾存活率较低,系统性硬化症复发可能会导致肾移植后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建宇, 李冰. 硬皮病肾危象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7, 018(006):547-548.

[2]Lynch B M, Stern E P, Ong V, et al. UK Scleroderma Study Group (UKSSG)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cleroderma renal crisis[J]. Clinical & Experimental Rheumatology, 2016, 34 Suppl 100(5):106-109.

[3]C. P. Denton, G. Lapadula, L. Mouthon, U. Müller-Ladner, Renal complications and scleroderma renal crisis, Rheumatology, Volume 48, Issue suppl_3, 1 June 2009, Pages iii32–iii35, https://doi.org/10.1093/rheumatology/ken483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