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马拉松途中突发神志不清、意识模糊,一定是低血糖吗?

2020-06-08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24次

作者:徐保平 六安市中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ER)是指剧烈运动直接或间接造成横纹肌细胞损伤破坏,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称。马拉松运动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高,国内因马拉松运动导致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报道较少,而合并低血糖昏迷者更为罕见,其临床表现易导致误诊及漏诊。本研究对收治的1例因马拉松致ER合并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享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2岁,因“跑马拉松途中突发神志不清,肢体抽搐,呼之不应,口吐白沫,口唇紫绀,大汗淋漓30 min”由120救护车送入我院急诊。

  

入院时查体,患者神志不清,意识模糊,双下肢肌肉震颤。体温37.1℃,心率13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32/62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腹未查及明显异常;随机手指末梢血糖2.4 mmol/L。


辅助检查:急诊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高耸T波。


根据以上资料,您考虑的诊断是?

 

诊疗思路


◆ 初步诊断为低血糖昏迷。给予50%葡萄糖40 ml静推,而后予10%葡萄糖静脉维持并监测血糖。


◆ 然而,30 min后,患者神志转清,仍有烦躁,呼吸急促,口唇苍白,恶心呕吐,心率140次/min,四肢抽搐。转入重症监护室,急查动脉血气分析:pH 7.28,pCO2 27.7 mmHg,pO2 88.6 mmHg(FO2 30%,氧合指数295 mmHg),K+5.53 mmol/L,Na+142 mmol/L,BE -11.9 mmol/L,HCO3- 15.4 mmol/L,Glu 14.1 mmol/L,Lac 8.4 mmol/L。


急查血常规:WBC:17.81×10^9个/L,NEU:7.88×10^9/L,RBC: 3.71 ×10^12/L,Hb: 121.00 g/L,PLT: 85.00×10^9/L。生化指标:Mb: > 12000.0 ng/ml,CK: 3814.40 U/L,CK-MB: 186.10 U/L,AST: 977.60 U/L,ALT: 1044.80 U/L,LDH: 1682.30 U/L,Scr: 182.10 umol/L,BUN: 10.39 mmol/L,UA: 1448.70 umol/L,URBC:62.9 /ul,UOB:3+,UPRO:2+。


结合病史和体征,入院初步诊断:


◆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合并低血糖昏迷

◆ 急性肝肾功能损伤

◆ 代谢性酸中毒伴高钾血症


予以吸氧、大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碱化尿液、利尿、保肝等对症治疗。


不过,患者入院后6 h小便量20 ml,立即复查血气分析:pH 7.31,pCO2 29.3 mmHg,pO2115 mmHg(FO2 35%,氧合指数329 mmHg),K+ 5.0 mmol/L,BE -5.9 mmol/L,HCO3- 19.4 mmol/L,Glu 8.7 mmol/L,Lac 3.6 mmol/L。提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代谢性酸中毒未能完全纠正,紧急予床旁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后病情改善。


复查CK下降至259.40 U/L,ALT下降至134.20 U/L,CK-MB、Mb和AST恢复正常。肾功能:Scr 982.90 μmol/L,BUN 24.72 mmol/L,UA 504.70 μmol/L。患者CK和ALT明显下降,Scr达到峰值,患者24 h尿量≥2500 ml,进入多尿期,小便呈淡红色。停止床旁连续性肾替代治疗,继续予大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碱化尿液、利尿、保肝等对症治疗。21天后复查酶学指标基本正常,Scr 220.70 μmol/L,BUN 14.71 mmol/L,UA 576.60 μmol/L,28天后酶学指标和肾功能、电解质全部恢复正常,顺利出院。

 

讨论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ER)主要因剧烈和重复的运动导致骨骼肌细胞破坏,细胞内容物大量释放入血导致。ER临床表现为肌肉酸痛、肿胀、乏力,棕色或酱油色尿,部分患者会有神志障碍包括短暂性性意识丧失、昏迷等。严重者可出现酸碱电解质代谢紊乱,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马拉松致ER合并低血糖昏迷在临床中较为罕见,当运动性低血糖合并ER时,ER症状易被低血糖引起的临床症状所掩盖,早期易误诊、漏诊。


ER临床上并不常见,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大众化普及,马拉松比赛参与人群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马拉松运动强度远高于其它运动,持续时间长,尤其是当马拉松运动在高热,潮湿等恶劣天气举办时,ER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


ER的发生与肌肉运动量相关,有研究表明运动量较多的肌群更容易发生ER,且下肢多于上肢,主要是由于高强度重复相同运动更能引起肌肉损伤,且下肢运动量远远超过上肢,这也是ER的关键危险因素。此外,运动前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是否存在发热、感冒、腹泻等疾病)、运动当天酷热指数、运动类型(如马拉松、负重越野、蛙跳等)等都是ER发生的危险因素。


ER的诊断必须包括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有剧烈运动史,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肿胀,肢体无力同时伴有活动障碍。患者小便常出现肌红蛋白尿,尿液呈棕褐色或酱油色,尿隐血试验阳性等异常。部分严重ER患者会有发热,昏迷,休克等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临床表现。血液辅助检查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确诊,CK水平至少比正常上限高5倍或者大于1000.00 U/L,并伴有CK-MB升高。肾脏对Mb的阈值较低(0.5mg/dl),即超过200g肌肉损伤就会出现肌红蛋白尿。Mb对判断急性肾损伤的发展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但是血浆高水平Mb并不能排除ER。目前证据表明对于ER患者,CK仍然是所有检测肌肉损伤的方法中最有效的手段,血浆CK浓度可充分反映出肌肉损伤的程度,且可以筛查出某些具有提示性症状和体征的ER患者,相对较低的成本和广泛的可用性是该检测的不可替代优点。


低血糖与ER


低血糖昏迷患者一般病情危重,表现自主神经症状包括心率加快、出汗、面色苍白、眩晕、肢体震颤等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烦躁、失语、肌力下降,单瘫或双瘫,张力痉挛或阵发性惊厥,口吐白沫,血压下降,昏迷、瞳孔缩小或散大、各种反射消失等。虽然低血糖症或低血糖昏迷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为癫痫、神经官能症、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但是刻下血糖<2.5 mmol/L结合相关临床症状可以确诊。


运动性低血糖昏迷合并ER时,患者经急诊入院时常常意识不清,不能完整提供主诉病史,患者的低血糖昏迷症状占据主导地位,其ER容易被低血糖昏迷临床表现掩盖,同时刻下血糖<2.5 mmol/L,很容易让接诊医师诊断为运动低血糖昏迷,导致 ER漏诊,但是结合患者有剧烈运动史,肌肉是否肿胀,棕色或酱油色小便,高度怀疑ER者,急查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可以确诊ER。


ER病理机制


细胞结构直接损伤与细胞内能量生成、消耗间的平衡关系失衡是ER的主要病理机制。其影响Na+/K+泵和Na+/Ca2+泵的离子转运动能,导致Na+和Ca2+内流入细胞,细胞内Na+和Ca2+超载,最终线粒体功障碍,细胞死亡,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液循环。横纹肌损伤溶解后,12 h内肌酸激酶开始升高,1~3 d到达高峰,出现严重肌肉疼痛、肿胀等症状。


预防与治疗


合理科学的运动训练可降低ER发生率,运动前后充分补充水、热量及运动前热身运动可明显降低ER的发生风险。ER发生后早发现、早治疗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① 尽早大量补液是治疗ER的核心原则,积极补液可增加尿量,减少细胞内释放物质在肾小管沉淀聚集,降低急性肾衰的发生率。

② 碱化尿液可防止肌红蛋白分解为肾毒性代谢产物(主要是铁红素),但需检测血浆pH值,一般保持pH值7.40~7.45。

③ 利尿可稀释毒性物质,减少肾毒性物质在肾小管积聚,常规使用甘露醇和速尿,但可能造成患者低血容量。

④ 对于伴有严重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或急性肾衰竭的多数ER患者需行血液净化治疗,尽早血液净化治疗预后及临床效果较好。


多数ER患者经治疗可恢复正常活动,但极少数患者有复发的风险。


参考文献:[1] LEE G.Exercise-induced rhabdomyolysis[J].R I Med J,2013,97(11):22-24.[2] Backer HC,Busko M,Krause FG,et al.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and causes of elevation of creatine kinase[J].Phys Sportsmed,2019.[3] Knapik JJ,O'Connor FG.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epidemiology,diagnosis,treatment,and prevention[J].J Spec Oper Med,2016,16(3):65-71.[4] Kumar CS,Reddy AS,Rampure DM. 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J].J Assoc Physicians India,2016,64(1):59.[5] Oh RC,Arter JL,Tiglao SM,et al.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a case series of 30 hospitalized patients[J].Mil Med,2015,180(2):201-207.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