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抗疫时期-亿连线 第四期|邱录贵教授:新冠时期CLL/SLL的规范化诊疗管理

2020-03-07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33次

医脉通整理报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恰逢春节人潮涌动,如今疫情尚未平息,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患者以老年为主,伴有并发疾病,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面对医疗资源紧张、交通不便以及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叉感染风险等问题,在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的同时,如何保证CLL/SLL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成为血液科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话题。2月2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邱录贵教授莅临我们的直播间,分享新冠时期CLL/SLL的规范化诊疗管理。现将直播精彩内容整理于下,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5e4248e6-2440-4937-a8f7-12abac100069.jpg

邱录贵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肿瘤中心主任

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会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研究联盟副主席

整合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常委


COVID-19疫情结束尚需时日,就已确诊情况来看,易感人群覆盖各年龄段,老年体弱人群最为危险。CLL/SLL患者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65-72岁,20%-30%患者患有其他基础疾病,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国家卫健委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外出,外出需戴口罩,勤洗手等。另外,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是传染性疾病的高风险区域,医院内患者比较集中,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如非必须,尽量暂时减少去医院。


新冠时期CLL/SLL的规范化诊疗管理


CLL/SLL患者以老年为主,常伴有并发疾病,新冠期间更要注意防护,避免感染等相关并发症风险。年龄是制约CLL/SLL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CLL/SLL为惰性淋巴瘤,50%以上CLL/SLL患者诊断时无需治疗;未发生Richter转化的患者病情呈惰性发展,不急于治疗;已治疗的患者适当延长治疗间隙对预后影响有限,而且目前已有居家口服的有效治疗方案。因此,CLL/SLL患者在疫情期间不必过于恐慌。


1. CLL/SL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CLL/SLL的诊断方面需要强调的是,2018年修订的指南对CLL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计数<5×109/L,无髓外病变,出现血细胞减少或疾病相关症状,在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血细胞减少后,其临床意义及治疗同CLL,应诊断为CLL。


1.jpg

图1 CLL/SLL的诊断标准(2018版)


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并不等于CLL,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单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在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的患者中,只有约40%的患者最终诊断为CLL。


2.jpg

图2 CLL、MBL、SLL的鉴别诊断


2. CLL的分期与预后


临床上评估预后最常使用Rai和Binet两种临床分期系统。这两种分期均仅依赖体检和简单实验室检查,不需要进行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3.jpg

表1 CLL的临床分期系统


目前预后意义比较明确的生物学标志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突变状态及片段使用,染色体异常[推荐CpG寡核苷酸刺激的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检测del(13q)、+12、del(11q)(ATM基因缺失)、del(17p)(TP53基因缺失)等],基因突变等。目前,iwCLL及我们中国的指南均推荐应用CLL国际预后指数(CLL-IPI)进行综合预后评估。


4.jpg

表2 CLL国际预后指数(CLL-IPI)


3. CLL的治疗指征


不是所有CLL患者都需要治疗,甚至约20%的患者可能终身不需要治疗,只有具备至少1项以下的治疗指征时方可开始治疗。


5.jpg

图3 CLL的治疗指征


4. 新冠疫情期间,CLL/SLL的患者管理


(1)无治疗指征的CLL/SLL患者


在新冠疫情时期,CLL患者的治疗指征更应该严格把握。对于没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医生应尽量与患者进行解释,做好患教,不能依据患者意愿在没有治疗指征的情况下进行治疗。


对没有治疗指征的患者,通常情况下需要2~3个月随访一次。随访时无需反复进行骨髓、遗传学及CT等检查,主要检查血常规,并进行临床体检或者B超判断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的情况有没有进一步加重即可。


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如果患者已经到了随访期,患者可以初步判断自己有没有明显的疾病进展,比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严重乏力等,如果没有这些情况的话,患者可以延长随访期,等疫情过后再去进行随访。


(2) 出现治疗指征的CLL/SLL患者


在新冠疫情时期,患者如果需要到医院就诊,建议到社区医院或当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和淋巴结、肝脾的临床触诊或B超,看看有没有明显的贫血或者血小板下降,淋巴结、肝脾与以前相比有没有非常明显的肿大。


因病情严重或发生进展而必须要去大型医院就诊的患者,应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暴露风险。

①事先预约,熟悉流程,做好充分准备可减少就诊时间;

②就医路上和医院内,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③如果条件允许,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④时刻注意手部卫生,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⑤在医院接触门把手、门帘等物品后,应使用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


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应该对CLL治疗指征进行更严格的掌握。在可治可不治的情况下,尽量延后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疾病进展,又没办法到医院进行规范的免疫化疗的情况下,大多数专家可能会建议患者优先选择口服药物,如口服伊布替尼、苯丁酸氮芥等,居家进行治疗以降低感染风险。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侵袭性的Richter转化,应及时的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在当地医院进行有效的规范治疗。


(3)正在治疗的CLL/SLL患者能否延迟?


在临床工作当中,根据患者血象的恢复情况,疾病的控制情况,医生也可能适当的考虑延迟治疗。如患者现在选择的是免疫化疗方案,比如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或者苯丁酸氮芥等联合利妥昔单抗,疾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或者疾病本身进展不是很快,在新冠疫情期间适当的延迟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不大。


如果患者正在口服伊布替尼治疗,没有特殊情况时建议患者不要擅自终止或延后治疗。临床证据显示,终止或延后伊布替尼治疗2周以上,部分患者会出现疾病的急剧反弹。如果因为毒副作用需要终止伊布替尼治疗,应衔接其他治疗以后再停用伊布替尼以确保患者病情平稳、持续缓解。


(4)CLL/SLL患者的居家管理


①均衡饮食,保证营养。由于化疗和疾病自身的影响,患者多存在营养不良情况。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荤素搭配,营养充足,提升免疫力,提升治疗效果。


②保持乐观,积极配合。研究表明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疾病治疗,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应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学习治疗知识、与人交流等方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促进疾病的治疗。


③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疫情期间室内的适当运动很有必要,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负面情绪,同时,适当锻炼可以增加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疾病和疫情。


新冠时期从指南推荐如何优化CLL/SLL治疗选择


CLL/SLL的治疗已经从免疫化疗时代进入了以靶向治疗为主的时代。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抗CD20单克隆抗体等新药的出现给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1. 初治CLL/SLL


中华医学会2018版《中国CLL/SLL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建议根据TP53缺失和(或)突变、年龄及身体状态进行分层治疗。年轻身体状态良好(包括体力活动尚可、肌酐清除率≥70ml/min及CIRS≤6分)的患者建议一线选择含嘌呤类似物的化学免疫治疗;其他患者则使用以苯丁酸氮芥为基础的化学免疫治疗、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或支持治疗等。IGHV无突变和p53异常的患者可以考虑首选伊布替尼治疗。


临床研究发现,FCR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无法克服TP53/17p-、IGHV未突变与11q-带来的不良预后,且>65岁的老年患者很难耐受。BR方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仅对于>65岁/非del17p的CLL患者与FCR方案的疗效相当。


ASH2019推荐伊布替尼作为所有初治CLL患者的治疗选择,主要基于RESONATE-2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伊布替尼一线治疗CLL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与苯丁酸氮芥相比降低84%,5年ORR达92%,5年CR增加至30%接近FCR方案,5年PFS达70%,5年预计OS达83%。A041202研究结果显示,伊布替尼单药相比BR方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61%。


6.jpg

图4 最新ASH对于初治CLL的推荐


经交叉试验比较,与化学免疫治疗相比,伊布替尼单药可以为CLL/SLL初治患者带来更长PFS,并在大样本的真实世界研究中得到验证,且伊布替尼在真实世界研究中安全可靠。


7.jpg

图5 伊布替尼单药 vs 化学免疫治疗方案


2. 复发难治性CLL/SLL


复发难治CLL/SLL患者仍然需要按照初治患者的诊疗流程,进行治疗指征的评估和治疗前评估,无治疗指征者无需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除考虑患者年龄、体能状态及遗传学等预后因素外,应同时综合考虑患者既往治疗方案的疗效(包括持续缓解时间)及耐受性等。


中华医学会2018版《中国CLL/SLL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对于含氟达拉滨方案诱导持续缓解<2~3年或难治患者和(或)伴del(17p)/TP53基因突变CLL患者,推荐参加临床试验或口服伊布替尼治疗;对于持续缓解≥2~3年且无del(17p)/TP53基因突变患者,可根据患者体能状态选择重复一线治疗方案或口服伊布替尼治疗。


临床研究发现,CLL/SLL患者复发后越早使用伊布替尼治疗,生存获益越大。伊布替尼可以显著改善IGHV未突变患者的预后,部分改善17p-患者的预后。


3. 组织学转化或进展


对于临床上疑有转化的患者,应尽可能进行淋巴结切除活检明确诊断。PET-CT检查可用于指导活检(摄取最高部位)。对于Richter转化患者,需根据转化的组织学类型以及是否为克隆相关决定治疗方案:①克隆无关的DLBCL:参照DLBCL进行治疗。②克隆相关的DLBCL或不明克隆起源:可选用R-CHOP、R-DA-EPOCH、R-HyperCVAD(A方案)等方案,如取得缓解,尽可能进行allo-HSCT,否则参照难治复发DLBCL治疗方案。③cHL:参考cHL治疗方案。


CLL伴幼稚淋巴细胞增多(CLL/PL)或加速期CLL不同于Richter转化,但预后较差,迄今为止最佳的治疗方案尚不明确。临床实践中,参照CLL治疗方案。


4. CLL/SLL的支持治疗


8.jpg

图6 CLL/SLL治疗中的支持治疗


5. 疗效评估


9.jpg

表3 CLL/SLL的疗效标准


在CLL患者的治疗中应定期进行疗效评估,诱导治疗通常以6个疗程为宜,建议治疗3~4个疗程时进行中期疗效评估。


评估疗效时需要注意: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如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和PI3Kδ抑制剂艾代拉利司治疗后出现短暂淋巴细胞增高,淋巴结、脾脏缩小,淋巴细胞增高在最初几周出现,并会持续数月,此时单纯的淋巴细胞增高不作为疾病进展。


总结


最后,邱录贵教授总结道:疫情期间,临床医生应按照规范结合当地及目前的疫情进行诊治,严格掌握治疗指征,无治疗指征的患者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疾病明显进展迫切需要治疗时,优先选择居家口服治疗,如BTK抑制剂伊布替尼、苯丁酸氮芥等;正在进行免疫化疗的患者,在疾病获得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后治疗;如出现复发/进展且有明显治疗指征的患者,建议改用口服伊布替尼治疗。CLL/SLL患者无需过度恐慌,做好个人防护,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相信大部分患者可以平稳度过新冠疫情特殊时期。


直播最后,邱录贵教授还与安徽省肿瘤医院的丁凯阳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付丹晖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树叶教授共同探讨了MRD在CLL/SLL诊疗中的地位、伊布替尼停药时机等问题。欲知详情,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吧~~~


10.jpg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