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钟南山团队】1099例新冠患者分析:就诊时发热者不及一半,或存在超级传播者

2020-02-11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31次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月9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了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涉及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552家医院收治的1099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NCP)患者的临床数据,揭露了NC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及临床结局,以及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

 

1581384674818120.jpg             

   1581384719620195.jpg                             


 

在该研究中,受试者的中位年龄为47.0岁,41.90%为女性。仅有1.18%的患者与野生动物有过直接接触,而31.30%的患者曾去过武汉,71.80%的患者与来自武汉的人有过接触。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87.9%)和咳嗽(67.7%),而腹泻症状少见。中位潜伏期为3.0天,潜伏期最短时间为0天,最长可达24天。

 

入院时,胸部CT显示毛玻璃样阴影是典型的影像学表现(50.0%)。在多变量竞争风险模型中,重症肺炎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或死亡独立相关。

 

总之,2019-nCoV通过人对人迅速传播。在一些2019-nCoV感染患者中,影像学表现正常。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和胸部X线/CT表现)预示着患者较差的临床结局。

 

研究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一、受试者的临床特征

 

该研究中的1099例NCP患者的地域分布如图1所示。

 

1581384753413008.jpg


图1 受试者的地域分布

 

1. 进一步印证人传人,不排除“超级传播者”存在

 

该研究进一步提供了人传人的证据。1099例NCP患者中,仅有1.18%的患者有接触野生动物史,31.30%有近期到过武汉,71.80%有接触过武汉人,2.09%为医疗工作者。483例(43.95%)患者为武汉本地居民,26.0%的武汉以外地区患者近期未去过武汉或未与武汉人接触。这些数据印证了此前的一些报道,如家族聚集性发病、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等,且不能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

 

此外,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岁,可以看到,重症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非重症患者(52岁vs. 45岁;P<0.01)。

 

约25.2%的患者至少存在一种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所有患者的潜伏期中位数为3.0天(范围为0~24.0天),这一发现为指导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期提供了来自更大样本量的证据。

 

表1 1099例NCP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症状或体征



 1581384775772593.jpg

 

1581384789654659.jpg


2. 初期就诊时,发热症状不足半数

 

感染者在就诊时可能无发热症状。所有患者中,发热(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见的症状,而腹泻(3.7%)和呕吐(5.0%)等消化道症状少见。值得注意的是,在就诊时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仅占43.8%,住院后这一比例达到87.9%。在新冠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中,不发热的患者比SARS冠状病毒感染者和MERS冠状病毒感染者要多。作者强调,如果早期监测只关注发热,则此类感染者可能会被遗漏。

 

二、初步证实粪-口传播

 

在病毒传播途径方面,除了飞沫和直接接触外,该研究初步证实了此前具有争议的粪-口传播途径。研究纳入的62例粪便标本中,有4例(占比6.5%)对2019-nCoV呈阳性反应,且另外4名患者的胃肠道、唾液、尿液中检测到阳性反应。所以,2019-nCoV的快速传播可能也与污染物传播有关,应考虑做好胃肠道分泌的污染物传播途径的防御。

 

三、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1. CT检测亦含非特异表现

 

入院时,840名患者接受CT检测,76.4%患者有肺炎表现。胸部CT最常见的表现是磨玻璃影(50.0%)和双肺斑片状影(46.0%)。

 

图2是2例非重症2019-nCoV急性呼吸道疾病和2例重症2019-nCoV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尽管这些表现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通过症状和RT-PCR阳性进行确诊。相对于非重症病例,重症病例的胸部X线和CT表现更加明显(p<0.05)。

 

1581385103985806.jpg

图2 重症患者与非重症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对比

 

2. 重症患者实验室指标异常更明显

 

入院时,82.1%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偏低,36.2%的患者出现血小板计数偏低,33.7%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偏低。很多患者出现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和D-二聚体升高较少见。相对于非重症病例,重症病例实验室指标异常更为明显(如,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P<0.05)。

 

四、治疗

 

氧疗、机械通气、静脉内抗生素和奥司他韦使用比例分别为38.0%、6.1%、57.5%和35.8%。对于重症病例,这些治疗方法使用比例更高(P<0.05)。只有重症使用机械通气。18.6%的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重症患者的使用比例远高于非重症患者(44.5% vs 13.7%;P<0.001)。

 

五、肺炎是主要并发症

 

住院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炎(79.1%),紧接着是ARDS(3.37%)和休克(1.00%)。重症病例的并发症明显高于非重症患者(94.8% vs. 72.2%;P<0.001)。

 

六、临床预后

 

需要收入ICU、需要有创机械通气及病死率分别为5.00%、2.18%和1.36%。达到复合终点的患者有67名(6.10%)。

 

结语

 

综上所述,2019-nCoV感染疫情传播迅速,可人际传播,潜伏期中位数为3天,病死率相对较低。而相当一部分患者就诊时没有发热和影像学异常。

 

严格和及时的流行病学措施对控制疫情的迅速蔓延至关重要,且需要不断的努力来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1101/2020.02.06.2002097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