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聚焦卓耳,封行天下”-扬州站|推动左心耳封堵术发展,撑开房颤患者预防卒中保护伞

2019-12-21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33次

房颤(AF)是中老年人以及心脏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且导致近20%的致死率及近60%的致残率,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预防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治疗策略中的重要环节¹。随着对房颤患者个体化治疗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左心耳封堵术(LAAC)作为口服抗凝药的替代疗法,已成为全球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治疗新趋势²。


2019年12月20日,由波士顿科学主办的“聚焦卓耳,封行天下”扬州站圆满落幕。这是一场针对WATCHMAN左心耳封堵术的学术研讨会,学界内多位专家汇聚一堂,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结合我国房颤卒中现状,针对LAAC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传统的议题探讨形式基础上,研讨会当日,周达新教授与顾翔教授于苏北人民医院进行了2场手术演示,带来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盛宴。


直击现场,高阶手术技巧演示


Case 1 是一例58岁持续性房颤的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卒中1次,CHA2DS2-VASc评分5分,HAS-BLED评分2分,先天卵圆孔未闭,周达新教授和顾翔教授利用卵圆孔的位置,在非常难的轴向下成功释放了27mm WATCHMAN封堵器,完成手术,择期进行卵圆孔的封堵手术,整体手术时间40 min,最大程度缩小手术创伤,改善愈后。


CASE 2 是一位79岁反复中风伴高血压的女性,持续性房颤1年以上,左房达到56 mm,顾翔教授认为进行消融手术的复发率较高,因此建议进行单纯左心耳封堵手术。术中在周达新教授的指导下,顾翔教授选择了33mm WATCHMAN封堵器,进行了3次半回收调整,半小时内完成手术,两者配合良好。


1.PNG

▲周达新教授、顾翔教授携手合作,于苏北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演示


理念分享,深入探讨进行时


顾翔主任开场致辞,表示房颤卒中预防是房颤综合管理中重要一环。中国作为卒中大国,亟需新理念、新技术扭转现状,减轻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沉重负担。


周达新教授:为何说LAAC是必要的?


中国是世界卒中的重灾区,卒中是中国人首位致死因素。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大的危害则为卒中。抗凝治疗是房颤预防卒中的重要策略,但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研究显示,我国的抗凝药物服用比例极低,并且2年后停药率接近60%。作为经典的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常耐受不良,主要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年来势头正旺的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也存在着价格昂贵、长期服药安全性未知等不足,加之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临床试验中停药率依然很高。此外,栓塞高危人群大多同时为出血高危人群,对于出血风险高或存在抗凝禁忌症的人群,选择何种预防手段是临床课程中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研究多次论证,在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中,90%的栓子来源于左心耳,因此可通过LAAC来进行房颤卒中预防。多项RCT研究、荟萃分析表明,相比华法林,LAAC可有效降低卒中风险,并且保持着良好的安全性。


周达新教授:LAAC的适应症选择


阵发性房颤是否封堵?从直接得出watchman左心耳封堵临床获益优于华法林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看,绝大多数患者为阵发性发颤。对于卒中风险较高的患者,CHA2DS2-VASc评分体系中并没有明确必须为持续性房颤。阵法性发颤仍有造成血栓的风险,反而因为没有明显症状而忽视,其卒中导致的致残性致死性更加突然,因此,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行LAAC是可行的。


低龄卒中患者是否封堵?若明确为NVAF, 则已满足CHA2DS2-VASc ≥2分,同时随着年龄增加,该评分逐渐增加,合并其他疾病后,卒中风险急剧增加。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看,一次封堵,终身受益,患者获益远大于终身服用抗凝药。低龄卒中患者对生活质量反而要求更高,封堵可以有效增加低龄患者的生活质量,建立患者生活信心。


高龄患者应先消融or先封堵?若高龄患者房颤症状明显,推荐一站式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若暂且不行一站式治疗,应充分考虑先封堵,根据患者房颤临床特点另行消融。确保降低高龄患者的中风发生率。若先行射频消融,在口服抗凝药服药期出血风险增加,风险增大。


周达新教授总结了目前公认可接受LAAC患者的入选标准,包括以下几点:① 房颤发生时间>3个月,阵发性/持续性房颤,或是长期持续性和永久性非瓣膜房颤患者;② >18岁;③ CHA2DS2-VAS评分≥2分;④ HAS-BLED评分≥3分;⑤ 可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⑥ 有华法林应用禁忌证或无法长期服用华法林。


另外,还需要特别留意以下类型患者:①INR 比值波动大者;②菜花状左心耳者;③左心耳血栓或左房致密血流显影者;④有PCI病史需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的患者;⑤75岁以上的房颤患者;⑥认知能力差的患者(存在忘服药或易服药过量的患者);⑦易摔倒的患者;⑧无法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⑨出血倾向和有出血史的患者;⑩合并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⑪已有卒中史的患者。


2.jpg

▲ 周达新教授总结LAAC适应症


会议特地邀请了南京市第一医院张娟主任分享食道超声(TEE)在WATCHMAN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苏北人民医院超声科陈勇主任、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鲍正宇主任、靖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蔡卢铭主任也在会议上将自己的病例CASE复盘,进行讨论和总结,周达新教授给予了充分的指导意见。


3.jpg

▲ 张娟主任、陈勇主任、鲍正宇主任、蔡卢铭主任分享各自经验


LAAC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等并发症的重要策略。目前,LAAC还是一项前沿术式,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苏北人民医院已成功开展11台左心耳封堵术,顾翔教授已独立开展。在本次研讨会中,多位专家进行了经典、疑难病例分享,不断丰富着LAAC数据库。寄望未来,在更多专家和中心的通力协作下,LAAC在理念和技术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更多房颤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福音。


4.jpg

▲ 与会专家合照


专家简介:

1576923946265259.png 

特邀专家-周达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主任医师,心内科副主任,结构性心脏病、博士研究生导师,FACC。

从事结构性心脏病,包括: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肺血管疾病、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工作。现任中华医学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电生理分会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药学会理事,上海市药学会临床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上海市心血管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东方心脏病学会结构论坛坛主,卫计委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主任,《中国临床药学杂志》常务编委,上海医药杂志编委。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委课题3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产学研》课题一项,在国内、外期刊专业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论文近60余篇,被SCI收录16篇,EM收录1篇。并多次获得各种专业机构与学会的奖励,1998年获得中华医学会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会编委会、美国JAMA杂志中文版编委会联合征文二等奖,2013东方心脏病大会征文二等奖。主编图书《结构心脏病介入诊疗病例解析》获得华东地区科技图书二等奖。2014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576923955179839.jpg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顾翔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二科主任、内科副主任,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负责人。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电监护专委会常委、中国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常委、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编委、卫生部房颤脑卒中防治专家组委员、中华心血管病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委员、中华起搏电生理分会起搏组、心血管器械与药品工作组、远程监测组委员、江苏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委兼学术秘书,江苏省心血管分会委员、扬州市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委、心血管分会副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启动基金、房颤中心、心衰中心评审专家。江苏省医疗损伤鉴定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医 学重点人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学术带头人、主持国自然基金2项,省重大临床医学专项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奖2项、市厅级15项、国家发明专利公开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2018年顾翔教授完成扬州地区首例WATCHMAN左心耳封堵手术,目前已经常规独立开展WATCHMAN左心耳封堵手术。


参考文献

1. 黄从新, 等.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 22(4): 276-324.

2. Michael Glikson et al. EHRA/EAPCI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based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 an update. EuroIntervention 2019.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