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3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28次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呈现井喷式增长,患者人数稳居全球首位,这势必对中国慢性肾脏疾病谱带来了明显变化,糖尿病肾病(DKD)指的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有研究显示,在我国糖尿病肾病患者已经超过肾小球肾炎等引起的慢性肾脏病,成为患者因肾脏病住院治疗的首要原因,与此同时,糖尿病肾病也正在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透析治疗的主要原因,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患者和国家的医疗负担,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内分泌医生,不仅要重视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还要注意对糖尿病肾病的定期筛查和早期诊断和治疗。
DKD三阶段管理
目前,我国DKD的管理现状存在“两高三低”的特点,即患病率高、危害大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以及控制率低。糖尿病肾病的管理要注意这三个方面,分别为筛查、早诊断和综合管理,同时还要重视“三阶段”管理,不同的阶段应给予其不同的管理策略,这和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是类似的。
第一阶段——预防DKD发生:早期筛查、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和血压等危险因素。
第二阶段——早期治疗:即对出现白蛋白尿或eGFR下降的DKD患者予以综合治疗,减少或延缓ESRD发生。
第三阶段——中晚期综合治疗:包括并发症和合并症防治,肾脏替代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DKD的预防,血压血糖都重要
针对DKD,国内外指南都推荐ACEi/ARB,但是疗效有效,对于中晚期患者难以逆转,因此,强调对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综合管理”,即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降糖、降压、调脂等手段。生活方式的改善包括加强运动、戒烟和减轻体重。
Steno研究中指出,综合管理可以降低DKD进展风险56%,而综合管理能降低ESRD风险54%,降低死亡风险46%,降低CVD风险59%。这个研究的人群即针对2型糖尿病伴有持续微量白蛋白尿者。
筛查频率因人而异
1型糖尿病在诊断5年后筛查肾病,2型糖尿病确诊后应立即筛查,以后每年1次。筛查时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计算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血清肌酐值计算GFR(eGFR)。
除了这些常规检查之外,目前采用微量白蛋白尿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病变。微量白蛋白尿是指24小时尿或白天短期收集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24h。尿微量白蛋白通过放免法测定,收集24小时尿,或者白天定时排尿,饮水利尿所获得值相似,夜间尿则测值下降25%。也可以采用尿蛋白/肌酸比值(ug/umol)表示,当比值大于3.5可以诊断微量白蛋白尿阳性,但必须2次以上阳性才有临床意义。需要排除尿路感染、经期血、高血压、心脏病及其他肾脏病、剧烈运动等影响因素,测定时血糖也应该控制在良好水平。
DKD患者如何选择降糖药
严格降糖治疗可延缓DKD的发生和进展,因此所有DKD患者要合理降糖,降糖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肾脏功能来确定。白蛋白尿并非使用二甲双胍的禁忌,应该根据患者eGFR水平决定二甲双胍是否使用以及用药剂量;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具有降糖以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因此DKD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后血糖不达标,可优选SGLT2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改善DKD肾脏结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优先选择从肾排泄较少的降糖药,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应采用胰岛素治疗,选用短效胰岛素,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重视DKD的全程管理
对于已经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需要做好疾病的全程管理,一方面是监测DKD的疾病进展,另一方面监测慢性肾脏疾病的并发症。
根据患者的eGFR水平对CKD进行分期,对于CKD分期1-4期的患者,应评估和干预使肾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和白蛋白尿等。对于CKD分期3-5期的患者,则需评估和治疗CKD并发症。CKD并发症包括血压升高、容量负荷过重、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贫血及代谢性骨病等。一般CKD3期及以上的肾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监测内容为:症状、血压、体重、电解质、血红蛋白、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不同疾病进展期监测频率不同:CKD 3期,每6-12月1次;CKD 4期,每3-5月1次;CKD 5期,每1-3月1次。
血压升高的处理原则
合理的降压治疗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推荐>18岁的非妊娠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对伴有白蛋白尿的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能获益更多。舒张压不宜低于70mmHg,老年患者舒张压不宜低于60mmHg。
DKD患者降压药物首选ACEI/ARB;双倍剂量ACEI/ARB可能获益更多;ACEI/ARB治疗期间应定期随访UACR、血清肌酐、血钾水平;不推荐ACEI/ARB用于DKD的一级预防;不推荐联合使用ACEI和ARB类药物。
血脂异常的处理原则
CVD是DK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血脂是CVD的可控危险因素,因此对于DKD患者我们要积极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对于非透析DKD患者,推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调脂治疗首要目标,首选他汀类药物;推荐DKD患者血脂治疗目标为:有ASCVD病史或eGFR<60ml/min/1.73 m^2等极高危患者LDL-C水平小于1.8 mmol/L,其他患者应小于2.6 mmol/L;不推荐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的透析患者开始他汀治疗,但已开始他汀治疗的透析患者可继续使用,除非出现副作用。
及时转诊肾内科
糖尿病肾病的管理应该由糖尿病科医生和肾内科医生共同完成,以期让患者有更多获益,对于中晚期的DKD患者出现CKD3-5期相关的代谢紊乱,比如贫血、难治性高血压等,DKD进展至CKD4-5期,考虑肾脏替代治疗都需要转诊肾内科。另外,关于肾病的诊断方面,肾内科医生经验更为丰富,比如糖尿病患者合并肾病时,不一定都是糖尿病肾病。当eGFR迅速下降、尿蛋白迅速增加、肾脏影像学异常或合并难治性高血压等也需要转诊肾内科,有研究显示,ESRD患者合理转诊可提升存活人数,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1):15-28.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3] 许曼音.糖尿病学(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