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4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39次
作者:蜜丝氧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病案回顾:患者,女,17岁,学生,因“全身泛发红斑丘疹10+天,加重伴
【既往史】“
【查体】T:39.2℃,P:121次/分,R:20次/分,BP:112/80mmHg,身高:1.69m,体重:64kg。全身散在丘疹,部分融合成片,以四肢、胸腹部为重,双下肢大片皮下出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胆囊点压痛,全腹无反跳痛、肌紧张,
入院急查
【诊断】1. 红斑丘疹伴发热,原因待诊(药疹?发疹性病毒疹?其他?) 2. 癫痫 3. 多囊卵巢综合征
入院后处理:患者入院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测得最高体温39.8℃,因高度怀疑患者为药疹,先予物理降温。经多次追问患者及家属后确认患者既往因感冒、发热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但未曾出现过敏,考虑到患者目前高热,故予以复方氨林巴比妥肌注退热。患者有癫痫病史,目前高度怀疑为
神经内科会诊意见:患者于调整抗癫痫药物后出现
ICU会诊意见:诊断:1. 重型红斑丘疹型药疹;2. 余同贵科。建议:转ICU,在监护下行血浆置换。
我科处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各科会诊意见,转入ICU行血浆置换。
何为药疹?
药疹是药品通过口服、注射或其他给药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发疹反应。重型药疹发病急,多器官受累,治疗过程中易反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重型药疹主要包括 Stevens Johnson 综合征(重症型多形红斑,SJS)和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症(TEN)、高敏综合征[hyper sensitivity syndrome,HSS,又称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性发疹(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
药疹发生原因
1. 个体因素:遗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也可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2. 药物因素:任何一种药物都可能引起药疹,最常见的有:1)抗生素类、磺胺类;2)解热镇痛药;3)催眠、镇静与抗癫痫药;4)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5)中药。
诊断方法
(1)有用药史。
(2)有一定潜伏期。
(3)皮疹对称分布,进展快,颜色更鲜艳。
(4)瘙痒明显。
(5)
(6)排除其他皮肤病。
但是,目前还没有可靠的实验方法快速诊断重型药疹,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
停用一切致敏药物或可能致敏药物及交叉致敏药物,多饮水或静脉补液以促进药物排泄,用药尽可能简单。
重症型多形红斑(SJS)和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症(TEN)多单纯由药物过敏所引起,治疗上,(1)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GC),抑制病理性免疫应答和病理性炎症以挽救生命。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确定GC的初始剂量,病情重者可考虑给予较大的初始剂量。用法:
(2)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在生理需要量1500mL/d的基础上体温每升高1度增加 500mL补液量。监测电解质水平,防止出现低(高)钾血症和
(3)防治低蛋白血症:因为进食减少,体液的丢失,GC对蛋白质的分解都会加重低蛋白血症,不利于糜烂面的愈合,增加感染机率和发生栓塞的风险。对低蛋白血症严重者血浆量要增加或直接补充
(4)防止继发感染:1)加强皮肤黏膜的护理,如用消毒油纱湿敷糜烂渗出面,油性眼膏涂抹糜烂的眼结膜,注重口腔护理等;2)连续行皮肤创面的细菌培养,根据有无发热、皮肤分泌物的颜色、气味、形状等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5)丙种球蛋白(IVIG):与自身抗体结合,从而有效中和补体和致病抗体。用法:400mg/d,连续3d。
(6)血浆置换:对于肾功能不全代偿期(仅有
病因不同,处理有异!
高敏综合征[hyper sensitivity syndrome,HSS,又称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性发疹(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是由病毒与药物的共同作用引起,换言之,是一种“有病毒感染参与的药物性系统性皮炎”。其治疗方式除皮肤黏膜护理及防止继发感染外,均与SJS、TEN相同,另外还需注意两点:1)高敏综合征存在病毒感染,因此在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6/7、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载量高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以上病毒载量升高时,应给予更昔洛韦、
重症药疹来势汹汹,我们应该如何分辨及应对?
重型药疹诊断困难,病情凶险,现针对重型药疹提出如下建议供临床医师参考:
(1)越来越多的疾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例如心血管病,随着患者的用药频率增加,药疹的发生率上升。
(2)老年人的器官功能逐步衰退,对药物的处置能力减弱,即使老年人服用正常剂量的药物,也易引起药物蓄积,且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用药品种多样,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3)除抗生素、抗
(4)IVIG和GC的使用,尤其是GC的使用剂量是以“控制发热为标准”而不是以“皮损是否完全愈合”为标准,过高剂量的GC会增加
参考文献:
[1] Paulmann M, Mockenhaupt M. Severe Drug-induced Skin Reactions: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Etiology, and Therapy[J]. Journal of the German Society of Dermatology,2015,13(7):625-645.
[2]赵辨 .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4-756.
[3]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专家共识[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8.12(1):1-7.
[4]郑捷.我是如何处理重型药疹的[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6.12(33)06:67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