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7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34次
医脉通整理报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介入神经病学大会2019暨第十五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隆重召开在南京顺利召开。在卒中热点论坛分论坛上,徐格林教授来了题为“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血脂管理新纪元”的精彩报告。
会后,医脉通就卒中二级预防血脂调控的几个问题,有幸采访了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的徐格林教授。
徐格林教授
•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留美学者
•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
• 南京军区334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 中国卒中学会遗传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 江苏省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全军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担任国际血管与介入神经病学会(SVIN)官方杂志Interventional Neurology副主编,SCI杂志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编委
• 2013年起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GBD)研究专家。
医脉通:徐教授您好,请您谈谈卒中二级预防中胆固醇的控制标准?
徐格林教授:胆固醇与卒中二级预防紧密相关。首先,有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LDL-C)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早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根本原因;另外,LDL-C也是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还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卒中二级预防中,进行降脂治疗等相关血脂管理措施非常重要,不但可以降低有血管疾病病史患者的复发性脑卒中风险,也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小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再发卒中的风险。
至于卒中二级预防中胆固醇的控制标准,《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中做了推荐,指出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其降脂标准应控制在LDL-C≤1.8 mmol/L或者比基线水平下降50%以上。
临床上,未经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LDL-C水平,一般都不会低于1.8 mmol/L。但对于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尤其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患者,即使LDL-C水平较低,也应该进行降脂治疗。这时的降脂目标可以选择LDL-C降幅≥50%。
医脉通:他汀治疗是否会增加脑出血风险?对于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的他汀类药物应用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徐格林教授:有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将血脂降到较低水平,脑出血风险会增加,但几率较低。也就是说,降脂治疗对于卒中患者来说,获益要远大于出血风险的。
为预防脑出血发生,首先需要监测患者血液中LDL-C的水平,另外还要观察患者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等,一旦出现血小板过低或凝血功能障碍,就要及时调整降脂药物的剂量。如果血脂长期处于较低状态,更要关注出血风险。
医脉通:对于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在进行血脂管理时有哪些要点?
徐格林教授: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在使用降脂药物时,早期一定要从低剂量起始,再缓慢增加。另外,还要注意监测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要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如果患者出现肌肉痛、发热等症状,或者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情况,一定要及时调整剂量或改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