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7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29次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Blood》最新一期发布了两项血小板和血栓形成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酪氨酸磷酸酶PTPRJ基因突变,导致新形式的遗传性
酪氨酸磷酸酶PTPRJ基因突变,导致新形式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研究关键
由于基因中的双等位基因缺失突变,导致酪氨酸磷酸酶PTPRJ的丧失,引起常
血小板减少症的特征是小血小板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并且源于巨核细胞生物学中的多种缺陷。
研究简介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IT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计数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尽管在确定IT的遗传原因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近50%的家族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受到不明原因的影响。
在该项研究中,通过对具有常染色体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2个兄弟姐妹进行外显子组测序,研究人员鉴定了PTPRJ中的双功能丧失变体。
该基因编码受体样PTP,PTPRJ(或CD148)在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中大量表达。与变体的预测效果一致,两个患者在信使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几乎完全丧失PTPRJ。
为了研究PTPRJ缺乏在体内造血中的致病作用,研究人员在斑马鱼中进行了CRISPR / Cas9介导的ptprja(人PTPRJ的直系同源物)的消融,其在体内诱导了显著减少的CD41 +血小板数量。
此外,研究人员在患者的巨核细胞中观察到,出现成熟受损,SDF1驱动迁移,体外丙酸酯形成严重缺陷。PTPRJ在人巨核细胞系中,再现了在患者的巨核细胞中观察到的功能缺陷。
由PTPRJ突变引起的疾病表现为非综合征性血小板减少症,其特征在于自发性出血,小型血小板和血小板对GPVI激动剂胶原蛋白和convulxin的反应受损。
这些血小板功能缺陷可归因于Src家族激酶的活化减少。
总之,研究人员的数据确定了一种新形式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IT),并突出了PTPRJ在血小板生物发生中迄今未知的基本作用。
O型供体的血小板与VWF的相互作用小于非O型血小板,O型血的人患心肌梗死风险降低。
研究关键
与非O血小板相比,O型血小板在VWF上移位更快更远。
O型血小板和VWF之间的结合动力学比非O血小板低40%。
研究简介
O型血与
为了解决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在健康的O型供体(n = 33)或非O供体(n = 54)中的动脉切口灌注血液来源的
研究人员首次证明,在与VWF形成稳定结合之前,O型血小板以更高的速度行进得更远。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新的血小板相互作用分析模型。模型显示,与非O血小板相比,O型GPIb / VWF结合率的动力学显著降低。
最终结果表明,O型供体的血小板与VWF的相互作用小于非O型血小板,O型血的人患心肌梗死风险降低。
参考文献:
1.Caterina Marconi,et al.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PTPRJ cause a new form of inherited thrombocytopenia.Blood 2019 133:1346-1357
2.Eimear Dunne, Qin M. Qi, Eric S. Shaqfeh, Jamie M. O’Sullivan, Ingmar Schoen, Antonio J. Ricco, James S. O’Donnell and Dermot Kenny.Blood group alters platelet binding kinetics to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consequently platelet function.Blood 2019 133:1371-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