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8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50次
单基因脑血管病是神经科重要的单基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仅由一对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又称主基因遗传病。《
脑血管病相关单基因病
单基因脑血管病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再细致分类可分为遗传性大血管相关性脑血管病、遗传性小血管相关性脑血管病、遗传性血管结构异常相关性脑血管病、脑栓塞相关性单基因病、遗传性凝血异常相关性脑血管病等。
按疾病分类包括伴皮质下
首先对单基因导致的脑血管病汇总进行概述(表29)
对主要的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基因及临床特点阐述如下。
CADASIL
CADASIL是由于19染色体短臂13.12(19p13.12)的NOTCH3基因突变,造成细胞外的类表皮生长因子重复序列(epidermal growthfactor-like repeats, EGFRs)中半胱氨酸残基的数量减少或增加,致使蛋白构象发生变化,影响受体和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由于外显子2-24是编码34个EGFRs的区域,因此CADASIL所有突变位点均位于NOTCH3基因的外显子2-24,并且最多发生在外显子3和4上,这是因为外显子3和4编码EFGR2-5区域。
1. 病理学表现
病理学表现可见脑内多发性腔隙
2. 临床表现
CADASIL临床表现为反复缺血性发作[脑卒中或短暂性
CADASIL患者常有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情绪异常,可能出现抑郁、躁狂抑郁、躁狂、幻觉和妄想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痫性发作(表30)。一般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为3-43年,平均23年。
3. 影像学表现
CADASIL患者MRI影像正常者非常少,仅见于早期只有偏头痛症状的患者。一般头部MRI改变早于其他症状10-15年。出现MRI影像学异常的患者平均年龄为30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所有患者在35岁以后均表现为MRI影像异常:最先在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出现点状或结节样异常信号,而后变得更加广泛、更对称,在外囊和颞叶前部白质改变为较特异的影像学特征。
CARASIL或Maeda综合征
在CARASIL患者中由于位10染色体长臂26.3(10q26.3,) 的HTRA1 基因突变导致
由于外显子3-6编码蛋白酶结构域部分,因此CARASIL的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HTRAJ基因外显子3-6。当蛋白酶结构域部分由于基因突变而发生改变时,会造成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下降及对TGF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出现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
1. 病理学表现
病理学表现为脑白质及基底节小动脉明显的动脉硬化性改变:中膜严重的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内膜增厚,内弹力板层增厚、断裂,管腔变窄。动脉平滑肌细胞明显丧失。光镜和电子显微镜下中膜无GOM沉积。
2. 临床表现
CARASIL是一种“青年起病伴秃发和腰背痛而无
Fabry病(Anderson-Fabrydisease)
又称Anderson-Fabry病、弥漫性躯体血管角质瘤。它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鞘糖脂类代谢疾病,是一种溶酶体贮积病。由于X染色体长臂22.1(Xq22.1)GLA基因突变,改变了a-半乳糖苷酶A
在肾脏可以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堆积引起肾小球萎缩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而在肾脏血管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平滑肌增生,造成血管狭窄和闭塞。同时在心肌细胞内大量的鞘糖脂(主要神经酰胺三己糖苷)累积,破坏了细胞结构,使肌纤维排列紊乱,造成心肌肥厚。在神经滋养层血管中鞘糖脂的堆积使神经纤维血液供应减少;鞘糖脂堆积于脊髓背根神经元,使细胞器功能丧失,神经纤维坏死而且数目减少。
1. 病理学表现
典型病理改变是在细胞内出现
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分为两型:①经典型:患者表现为a-半乳糖苷酶A酶活性明显下降甚至完全缺失,常多系统受累;②轻型:患者a-半乳糖苷酶A酶活性部分下降,往往限于心脏受累。男性患者为半合子,多为经典型;女性患者为杂合子,症状相对较轻且表现多样。
临床表现为儿童晚期或青少年早期起病,多数为男性,典型症状包括特异性皮肤损害(位于脐周、阴囊、腹股沟和臀部,双侧对称,呈小点状红黑色的毛细血管扩张团,伴随表皮细胞增殖)、眼部症状(角膜浑浊、
未经治疗的患者,典型男性半合子患者的平均寿命为50岁,较预期寿命减少20岁;非典型女性杂合子的平均寿命为65-70岁,较预期寿命减少10-15岁。
COL4A1基因突变综合征(COL4A1mutation syndromes)
COL4A1基因突变综合征由13号染色体长臂34区(13q34)COL4A1基因突变,造成维持IV型胶原三螺旋结构稳定的保守
1. 病理学表现
病理学特点是肾组织标本光镜下可以正常,但电子显微镜显示明显的肾小管基底膜增厚与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中断。在皮肤组织标本中光镜下可完全正常,而电子显微镜下可显示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之间的致密板明显扩张和增厚。
2. 临床表现
临床表型分为4类:
①先天性脑穿通畸形1型:又称脑囊腔样改变1型。由于围产期血管疾病导致一侧为主的局灶性脑损害及相对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可见脑囊腔样改变。
②出血性脑小血管病:在COL4A1基因突变的家族中,MRI显示除了可表现为脑穿通畸形个体,还可以表现为
③脑小血管病伴Axenfeld-Rieger综合征:家族中除存在脑小血管病症状体征外,还合并Axenfeld-Rieger综合征,即局限于眼前段周边部的缺陷或眼前段周边部的异常和虹膜改变或眼部异常合并全身发育缺陷。
④遗传性血管病伴
肾病主要表现为显微镜下或肉眼持续性
视网膜血管病伴脑白质营养不良(retinal vasculopathy with cerebralleuko
RVCL是由于TREX1基因突变导致3-PRIME修复核酸外切酶1的
1. 病理学表现
病理学表现为脑部除额顶叶外,脑桥、小脑、基底节也可见凝固性坏死,并继发闭塞性血管病变和炎细胞浸润(如同大脑遭受了辐射改变)。其中局部凝固性坏死伴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类似闭塞性血管病变),毛细血管基底膜可见多层化改变是RVCL的重要病理表现。
2. 临床表现
该病是一种成人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30-50岁。它包括脑视网膜病、遗传性血管视网膜病和遗传性内皮细胞病、视网膜病和肾病3种情况。
临床表现为
3. 影像学表现
头部MRI表现为不规则深部白质增强病灶,具有水肿占位效应,并逐渐进展为多灶过程。
单基因相关性脑血管病诊断策略
下面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单基因相关性脑血管病诊断策略进一步说明如下。
首先筛选目前基因策略(图9)。
然后,制定脑血管病相关单基因病临床及基因诊断路径策略(图10),最终完成单基因相关性脑血管病诊断。
本文内容节选自《脑卒中诊疗王拥军2017观点》(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医脉通已获得出版社授权。欲了解更多内容,请阅读原版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