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6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31次
作者:韩振军 安徽省临泉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一部分:支气管
一、定义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促、
*哮喘发作多数发生在既往已确诊的患者,也可为首发表现。
二、危险因素及诱发因素
(一)危险因素
具有下述危险因素的患者急性发作风险较高,包括:(1)未控制的哮喘症状;(2)过量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3)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用量不足,包括未应用ICS、用药依从性差及吸入技术错误;(4)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低,特别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60%;(5)有未控制的精神心理问题;(6)贫困、低收入人群;(7)吸烟;(8)合并症:
(二)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指能诱发哮喘患者的急性发作、加重哮喘症状的因素:1.
其中:呼吸道感染、过敏原吸入及天气变化等因素最常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一)发病核心机制——气道高反应性
供科普宣教使用的技巧小知识:气道高反应性的通俗解释——“伤口撒盐”
如果你身体被刀划伤,你会感觉很痛,我们很明白,致病因素是“刀”。过后,你用棉絮轻轻一碰,同样也是很痛;如果在伤口上撒盐,疼痛可能比原来刀划时还厉害!这时的疼痛,其实就是你的身体对“盐”、“棉絮”的“高反应性”。哮喘病人的气道就是存在这样的“伤口”——由免疫机能紊乱等等多种复杂因素导致的呼吸道慢性炎症!!由于这种慢性炎症的存在,哮喘患者遇到任何可以吸入气管的物质都可以诱发哮喘发作——如花香味、汽油味、煤气味、污染空气味等等,这种现象就叫做气道高反应性。
所以当病人接触某种物资诱发哮喘的时候,不要匆忙下结论:对某某过敏。其实,可能仅仅是气道高反应而已。
哮喘急性发作就是下呼吸道对环境暴露的这种过度反应,慢性气道炎症基础上的气道炎症急性加重是急性发作的核心,同时气流阻塞和气道反应性加重。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
哮喘急性发作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气道炎症的急性加重(包括气道上皮细胞受损、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气道分泌增多、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等)。
四、哮喘急性发作的评估
根据下表,哮喘急性发作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危重4级
图1 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分级
需要与下述疾病引发的喘息及呼吸困难相鉴别: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五、治疗目标和分级处理原则
1. 治疗目标:①尽快缓期症状、解除支气管
2. 分级处理原则: ①轻度和部分中度急性发作患者可遵循GINA或者我国指南实施自我处理,初始治疗2 d后如效果不佳或持续恶化者应到医院就诊,即便获得缓解也建议到医院评估控制水平,查找发作诱因,调整治疗方案;②中重度发作和危及生命的危重度发作患者应尽快到医院治疗,在等待或转送过程中应吸入沙丁胺醇(或联合
第二部分: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操作流程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采集重点:(1)诱因,(2)症状加重/新症状出现的时间,(3)呼吸困难气喘的描述(什么运动状态下气喘、什么
2.既往史采集重点:(1)既往加重次数与住院次数,(2)有无机械通气史。(3)稳定期常用药物:①种类、②给药方式、③常用剂量、④有无民间秘方。(4)合并症,(5)并发症记录。
3.
4.体征采集重点:(1)生命体征T、P、R、BP;(2)精神状态与反应能力+出汗情况;(3)紫绀,(4)外周水肿,(5)辅助呼吸肌状态(6)胸腹有无矛盾运动;(7)肺部体征:①湿罗音、②痰鸣音、③哮鸣音状况、④桶状胸;(8)记录心脏体征;(9)有无右心衰竭体征:①肝大、②颈静脉充盈、③双下肢水肿;(10)有无单侧肢体水肿;(11)有无(药源性)柯兴氏综合征;(12)有无皮肤真菌、口腔念珠菌感染表现。
二、辅助检查(纳入临床路径)
1.床边快速检查:(1)
2.常规检查:(1)三大常规(血、尿、粪),关注嗜酸性粒细胞(EO)绝对值及百分比;(2)血液生化检查;(3)细菌培养;(4)胸部影像学检查,至少胸片;(5)PCT、CRP、IL-6;(6)上呼吸道病原体普(病毒、非典型微生物);(7)过敏原筛查;(8)传染病常规筛查;(9)根据具体选择1-3种肺功能检查:标准肺功能检查、脉冲震荡肺功能、FeNo、
3.根据病史体检决定是否添加的其他检查:(1)G试验、GM试验;(2)抗核抗体谱;(3)抗中性粒细胞抗体;(4)呼吸道病原谱(细菌);(5)超声心动图、胸部超声;(6) D-Dimer+凝血功能;(7)IgE检测。
三、诊断与评估
1.判断哮喘诊断是否成立
图2 哮喘急性发作鉴别诊断图
2.通过病史了解诱发因素,积极寻找过敏原。
3.病情评估:判断属于轻、中、重、危重的哪一级,决定入住ICU与否。
4.诊断书写格式
第一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危险分层:轻、中、重、危重)
第二档:并发症的诊断。例如⑴
第三档:合并症标准化诊断:支气管肺癌、
四、治疗与药物使用
1. 一般治疗
哮喘急性发作后,首要处置应为脱离过敏原、避免诱发及危险因素的接触和暴露、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氧疗。氧流量视病情轻重进行调节。
2. 支气管舒张剂:
(1)首选吸入性β2受体激动剂
首先选用能在数分钟内起效SABA,包括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定量气雾剂或溶液。①SABA的初始剂量为2~4喷,每20分钟吸入1次,1h后观察治疗反应。②轻度急性发作可调整每 3~4小时 2~4喷,中度急性发作每1~2小时6~10喷。③不会使用MDI的,可以经储雾罐吸入。④仍然不会使用的,使用雾化溶液剂。⑤联合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溴铵) 作用更佳。⑥也可以联合用ICS,至少为基础量的2倍,⑦最高剂量可达布地
(2)重症与危重症患者使用雾化溶液剂:
①经喷射雾化器(SVN),
(3)静脉使用甲基黄嘌呤类药物(
①首先通过病史,了解该类药物的使用史。②排除茶碱过量的情况下,静脉滴注。③绝对禁止静脉推注! ④方法:5%GS100ml~250ml+氨茶碱0.25g,qd(每天一次)。⑤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风险的,使用
3.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1)首先5%GS100ml+
4. 非常规药物治疗:
经过上述积极的常规治疗仍无法控制的急性哮喘发作,可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和严密监测病情和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下,权衡利弊,酌情试用下列药物:
(1)硫酸镁: 用法:25%MgSO4 10 ml 加入
(2)
(3)抗菌药物: 大多数轻中度哮喘发作不必常规应用抗菌药物。对经过影像学、炎症指标(WBC、PCT、CRP、IL-6)评价,确实需要应用抗菌药物的哮喘发作者,遵循:①静脉给药为主;②采取痰液等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后,先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后根据药效和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③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及可能发生的变态反应。④重度或危重哮喘急性发作可给予抗菌药物。
5. 机械通气治疗
重度急性发作患者经上述药物治疗仍未改善或继续恶化,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治疗。指征为重度低氧血症和/或CO2潴留,呼吸性酸中毒时pH<7.20~7.25或伴发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意识障碍,呼吸肌疲劳,自主呼吸微弱甚至停止等。
6.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1)纠正脱水、湿化气道、防止黏液痰栓形成(需要时可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方法处理气道黏液栓)。(2)每日输液量2 500~4 000ml,每日
7.并发症及处理
(1)呼吸衰竭:①应尽早行动脉血气分析。②血气分析为Ⅰ型呼吸衰竭,尽早全身应用激素及雾化吸入SABA,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反应及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③血气分析为Ⅱ型呼吸衰竭,则反映患者病情危重,如症状持续不缓解,血气分析提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进行性升高,应考虑采用机械通气治疗。
(2)黏液栓阻塞和肺不张:①增加补液量,②雾化吸人高渗盐水疗法,③祛痰药物,④支气管镜取栓。
(3)气胸和纵隔气肿:①加大吸氧流量,②胸腔穿刺气胸引流术,③胸骨上切迹除皮肤切开。
(4)心律失常:①纠正缺氧,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③纠正酸中毒,④限制β2受体激动剂与氨茶碱剂量,⑤对症治疗,⑥心内科会诊。
(5)
8. 出院标准和随访
1. 出院标准:(1)症状缓解;(2)病情稳定,肺功能较前恢复;(3)无需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2. 随访:患者在出院后的1个月内应规律随访,直至症状获得良好控制、肺功能恢复至病前水平方可适当延长随访间歇期至1~3个月。
五、关注哮喘的死亡危险因素
具有下述因素的患者哮喘相关的死亡风险增加:(1)有需要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的致死性哮喘发作病史;(2)既往一年中曾因哮喘住院治疗或急诊就诊;(3)目前正应用或刚停用口服激素;(4)目前未应用ICS;(5)过度应用 SABA,特别是每月沙丁胺醇应用超过1支;(6)有精神疾病病史;(7)用药依从性差;(8)食物过敏。
图3 哮喘急性发作住院处理流程图
本操作细则主要来源文献(参考文献)
[1]Global initiativefor asthma.Global strategyfor asthmamanagementand prevention:upaate 2018[EB,OLI.(2018)[2018-09-04].https://ginasthma.org.
[2]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8;17( 10 ): 749-760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8;17(10):763-769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中华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39(9):675-697
[6]O'Byrne PM, FitzGerald JM, Bateman ED, et al. Inhaled Combined Budesonide-Formoterol as Needed in Mild
[7]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组.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3):105-110.
[8]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制定专家组.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4):2696-2708.
[9]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国哮喘联盟.重症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7,40(11):813-829.
[10]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国哮喘联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评估及处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1):4-14.
[11]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的专家共识组.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4):337-341.
[1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5):44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