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9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25次
今天(6月29日),中国
概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是指局限于脑实质、脊髓和柔脑膜的中小动脉的罕见中度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
流行病学
自然人群的PACNS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明确,梅奥研究统计美国白人发病率约2.4/10^6。该疾病好发年龄在40-60岁,也可见于儿童,女性稍多,男女比例约0.8:1,不过不同研究报道的男女比例可能有所差异。
临床表现
PACNS的表现多样且不具有特异性。
1. 典型症状
①
② 脑病表现:精神行为异常或
③ 卒中:有脑埂塞或
④ 短暂性
⑤
⑥
2. 非典型症状
① 视神经炎、脊髓病(主要是胸髓受累);
② 系统性血管炎症状如体重下降、靶器官受损等罕见。
辅助检查
1. 血清学
主要目的在于排除潜在的结缔组织疾病。急性期反应物如血沉、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狼疮抗凝物、血清补体、冷沉淀球蛋白等多正常;ESR和CRP可升高,如升高明显时应怀疑存在累及全身的感染或炎症过程。
2. 脑脊液
不具有特异性,主要用于排除感染和恶性病变。多表现为无菌性
3. CT
① 1/3-2/3可显示低密度信号,敏感性较MRI低;
② 12.2%可见脑出血或
③ CTA多无特异性,可表现为串珠样改变;
④ PET/CT有助于颅内大血管炎的诊断并与肿瘤的鉴别,亦可监测疾病的进展变化。
4. MRI
① 90%-100%的PACNS头MRI表现异常;
② 常见同时累及皮层和皮层下的
③ 常见位置依次为皮层下白质、深部灰质、深部白质、皮层或脑膜;
④ 10%-23%可有脑膜强化,可见血管源性水肿;
⑤ 剃度回旋MRI(SWI)可显示慢性无症状的多发斑点状出血灶;
⑥ 脊髓受累可见多发小片状均匀强化,轴位上可见后部及软脊膜小点状均匀强化;
⑦ 高清MRI可见血管壁向心性增厚及强化。
5.
① 敏感性40%-90%,特异性30%,阳性率约20%-40%;
② 典型表现:双侧大脑半球多发血管腔节段性狭窄、扩张,呈串珠样改变;
③ 也可表现为向心或偏心性管腔狭窄、边缘锐利的多发性闭塞;
④ 受累血管管径小于500μm时,血管造影敏感性大大降低;
⑤ 阳性也可见于放射性血管病、
⑥ 重复血管造影可用于排除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病理组织分型及活检术
1.活检术
脑和脑膜活检为诊断PACNS的金标准,其可以明确诊断、除外感染及肿瘤等类似PACNS病,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的几率仅约1%。非优势侧的强化病灶为理想的活检部位,若病灶均为明确的神经功能区,可选择非病灶区活检代替。
2. 病理组织改变特点及病理分型
① 肉芽肿性血管炎:最常见,肉芽肿主要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
② 淋巴细胞性血管炎:突出表现为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及少量浆细胞浸润,后期出现血管壁的扭曲和破坏,而脑实质内炎性反应并不明显。
③ 坏死性血管炎:该型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主要累及小肌性动脉,表现为血管壁肌性炎性反应、透壁样血管坏死和内弹力层破坏,多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④ β淀粉样蛋白相关性脑血管炎:常为软脑膜、皮层小血管周围巨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性炎症、淀粉样蛋白沉积。
临床诊断标准
1. 临床标准:患者病史或临床检查提示有神经功能缺损,通过多方面评价后仍不能用其他病变解释的。
2. 影像学和组织学标准:由影像和/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性过程;
3. 排除标准:无任何证据显示有系统性血管炎,或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血管炎为继发性,如
注:应符合以上所有条件,儿童型PACNS要求发病年龄大于1月、小于18岁。
4. 2009年Birnbaum J和Hellmann补充临床诊断标准:
① 确诊的PACNS:活检确诊的PACNS(金标准);
② 可能的PACNS:A、缺乏活检资料;B、血管造影、MRI、脑脊液表现符合PACNS表现的患者,排除其他病因;
③ 用以排除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临床病理分型
Rula A Hajj-Ali于2011年提出依据临床表现、活检病理、造影剂影像特点,提出了实用的临床病理分型:
➤ 中枢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
➤ 坏死性PACNS
➤ 淋巴细胞性的PACNS
➤ 肿块病变样PACNS
➤ β淀粉样蛋白相关性脑血管炎(ABRA)
1. 中枢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
① 见于58%的PACNS,半数可伴β-4淀粉样物质沉积;
② 表现为隐袭起病的头痛,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损害;
③ 典型MRI表现为多发双侧缺血灶,DSA检查阴性;
④ 90%患者有无菌性脑膜炎,需通过脑活检排除感染、肿瘤继发的血管炎;
⑤ 活检有25%-50%的假阴性,可通过MRI异常区域靶向取材、联合脑实质软脑膜取材、开放式活检增加阳性率;
⑥ 偶见血管壁破坏导致的多发微小
2. 淋巴细胞性PACNS
① 主要见于造影阴性的儿童患者;
② 与肉芽肿型可有相似的临床、影像及脑脊液表现,不同点在于脑活检可见多克隆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壁,多以T细胞为主,少数以B细胞为主;
③ MRI可见脑室周围沿血管走形的线状强化。
3. β淀粉样蛋白相关性脑血管炎(ABRA)
① 发病较晚,更常见癫痫发作、脑膜强化、
② APOE ε4/ε4基因型是该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③ 常伴血管为中心的炎性浸润,与β淀粉样蛋白的炎症反应有关;
④ 约29%ABRA表现为颅内团块样病灶,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的PACNS;
⑤ 对激素治疗效果欠佳。
鉴别诊断
1. 造影阳性
➤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 早发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 纤维性肌发育不良
➤ 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
➤ 血管内
➤ 放射性血管病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
① 多见于20-40岁的年轻女性,前驱期可有抑郁、
② 多有刺激血管痉挛的诱因如产后、生理刺激、血管收缩药物、含血清素的抗抑郁药及非法药物的使用等;
③ 无脑出血的RCVS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水平多正常,是与PACNS鉴别的关键点;
④ DSA或CTA可见颅内大小血管相对一致性受累,多为向心性变细,半数可见节段性扩张,6-12周后恢复正常;
⑤ 高清核磁多无血管壁强化,MRI多见血管源性水肿及分水岭
⑥ 活检无异常发现;
⑦ 多使用血管扩张剂如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激素可能加重病情,免疫抑制无效,临床预后较好。
2. 脑MRI阳性
➤ 脑肿瘤(如血管内淋巴瘤、脑
➤ 遗传病(如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
➤ 可逆后部白质脑病
➤ Susac综合征
➤ 慢性
➤ 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
3. 系统性疾病和感染
➤ 结缔组织病:神经白塞、
➤ 感染:病毒(如
➤ 其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小板性紫癜、卟啉病
3. 多发脑栓塞
➤ 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心源性栓塞
➤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 无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 左房粘液瘤、其他心脏肿
➤ 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其他高凝状态
治疗
1. 一线治疗
急性期
➤ 每周减10mg,直到40mg/d
➤ 40mg/d持续1周后,日剂量每周减量5mg,直到20mg/d
➤ 20mg/d持续1周后,日剂量每周减量2.5mg,直到10mg/d
➤ 5mg/d持续2周后,日剂量每月减量1mg,直到减完
如减量过程中症状加重,可将剂量提高至之前有效的最低剂量,待症状稳定后再次尝试减量。也可使用弱毒性的免疫抑制剂如
2. 二线治疗
➤
➤ 口服期间每2周检查1次
➤ 3-6个月后换用低毒性免疫抑制剂继续6-12个月的维持治疗
3. 三线治疗
➤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或
➤ 使用方法:利妥昔单抗每次1g,第一次给药14日后给予第二次,共两次;或每周给药375mg/m2,使用4周,也有文献报道直接使用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原发性中枢系统血管炎治疗流程图
预后
➤ 预后与具体类型有关
➤ 常有缓解复发,死亡率6%-15%,多死于多次
➤ 坏死性血管炎多快速进展、预后不良,表现为偏瘫或四肢瘫、造影示双侧多发大血管受累、MRI见累及皮层和皮层下的多发梗死
➤ 肉芽肿性预后中等,表现为认知障碍、造影阴性、MRI脑膜显著强化、活检见皮层及软脑膜小血管受累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有癫痫发作或脑膜强化患者更易复发,可能需要更特殊的治疗方案
➤ 淋巴细胞性血管炎预后也相对较好
➤ 早期诊断并开始激素、免疫抑制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 MRI可作为检测疾病活动性的手段
点击进入>>>中国卒中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