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5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55次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作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病变的微创手术,经过数年的发展,其技术已日渐成熟,目前国际多项指南和共识均推荐内镜下切除为早期
1. 胃ESD适应证有哪些?
对于早期胃癌,目前国内外指南中公认的ESD绝对适应证为病灶直径≤2 cm、无合并溃疡存在的分化型黏膜内癌。此类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几乎为零,应用ESD可达到治愈性切除。若不伴有脉管浸润,以下类型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亦非常小,适合进行ESD治疗:(1)病灶直径>2 cm、无合并溃疡存在的分化型黏膜内癌;(2)病灶直径≤3 cm、合并溃疡存在的分化型黏膜内癌;(3)病灶直径≤2 cm、无合并溃疡存在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另外研究还显示,病灶直径≤3 cm的分化型浅层黏膜下癌(SM1,黏膜下层浸润深度≤500 μm)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用ESD可达到治愈性切除。
2. 胃ESD禁忌证有哪些?
目前较为公认的ESD禁忌证为:(1)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患者;(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3) 合并心、肺、肾、脑、血液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患者;(4)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另外,ESD的相对手术禁忌证还包括抬举征阴性,即指在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后局部不能形成隆起,提示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已有粘连;此时行ESD治疗,发生穿孔的危险性较高,但是随着ESD操作技术的熟练,即使抬举征阴性也可以安全地进行ESD。
3. 如何做好术前诊断?
ESD术前必须进行细致的评估,获取信息来帮助判断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以及病灶的边界,以便评估手术风险及选择最合适的切除方式。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组织病理学分型:主要由
(2)病变大小:精确的术前病变尺寸测定是比较困难的,可应用活检钳等器械辅助判断,可以通过术后标本的病理学检测进行最终的测定。
(3)是否伴有溃疡:检查有无活动性溃疡或溃疡瘢痕。
(4)病变浸润深度:可应用白光内镜配合
(5)病灶边界:通常采用传统白光内镜联合色素染料喷洒或电子色素内镜来确定,大约80%的病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确定边界。对于未分化型病变,边缘相较于分化型更难以判断,应在病变周围进行活检并送病理学检查。当单独使用传统内镜判断边缘困难时,可联合放大内镜。
此外,应术前对患者常规行内镜超声或
4. 术中如何操作?
ESD大体操作步骤如下:(1)确定病变范围与深度:了解病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结合染色和放大
5. 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应如何用药?
(1)质子泵抑制剂
胃ESD术后应常规应用抑酸剂,以提高胃内pH,促进医源性溃疡(文中特指胃ESD后创面,因直接剥离深度超过黏膜层,符合“溃疡”定义,又称人工溃疡或人造溃疡)愈合,减少迟发性出血发生。在具体选择哪种PPI时应注意避免选择有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
ESD术后PPI的用法类似
荟萃分析和大量研究显示,切除标本直径>40 mm、肿瘤直径>20 mm、服用抗栓药物(尤其是≥2种抗栓药物)、
研究显示,切除标本直径>40 mm、术中反复电凝止血、凝血功能异常、合并
(2)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保护剂与PPI联用有一定协同作用。多项荟萃分析显示,ESD术后PPI联合胃黏膜保护剂的医源性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单用PPI。且无论是治疗4周,还是8周时,PPI联合胃黏膜保护剂的溃疡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单用PPI。
(3)抗生素
我国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不容忽视。多项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胃ESD治疗后出现
而对于术前评估切除范围大、操作时间长、消化道穿孔高危患者,以及高龄、伴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
(4)止血药物
止血药物对胃ESD术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尚未证实,部分药物有致血栓风险,不推荐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对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避免滥用此类药物;对有血栓栓塞风险或服用抗栓药物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5)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HP感染是胃ESD术后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且根除HP可显著降低早期胃癌ESD术后异时癌发生率。因此,对于接受胃ESD治疗的HP阳性患者,应行HP根除治疗。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消化内镜治疗早期胃癌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临床实践中应对ESD治疗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并发症的处理等多方面对胃ESD围手术期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了解,使管理更加规范和专业。
参考文献:
[1]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指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12):837-856.
[2]姚礼庆, 钟芸诗, 时强. 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指征及评价[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8):656-659.
[3]施新岗, 李兆申, 徐丹凤,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消化杂志, 2009, 29(10):670-673.
[4]崔盈盈, 卢忠生, 令狐恩强,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 22(4):341-343.
[5]冯倩, 戈之铮.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19):2031-2035.
[6]Oda, I., Gotoda, T., Hamanaka, H., Eguchi, T., Saito, Y., & Matsuda, T., et al. (2005).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technical feasibility, operation time and complications from a large consecutive series. Digestive Endoscopy, 17(1), 54-58.
[7]Kosaka T, Endo M, Toya Y,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J]. Digestive Endoscopy, 2014, 26(2):183–191.